音乐治疗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运用

音乐治疗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运用

摘要:

基于音乐新课标要求,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将音乐治疗的科学方法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形成特色的音乐减压课堂,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次探索是有益的尝试,能使广大的中学生群体受益,具有极强的普惠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音乐教学;音乐治疗;心理健康

《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为: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1]。这是对音乐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容易产生了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的情绪问题,因此,学会缓解压力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减压”的良药,依靠音乐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心理调节,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维护其心理健康。音乐治疗就是使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疾病[2]。现代心理学专家指出:“音乐治疗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3]。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借鉴音乐治疗的相关技术,预防广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是指在临床的治疗中采用聆听音乐的方式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的形式[4]。接受式音乐治疗技术有很多,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主要借鉴放松疗法、音乐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引导和不良情绪干预。

一、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音乐减压中常用技术,借鉴此方法,在每堂音乐课开始安排3-5分钟,进行聆听音乐放松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调整坐姿,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再开始调节呼吸,缓慢吸气,缓慢呼出,反复多次后再播放音乐,背景音乐要与呼吸的频率相吻合,配合放松指导语,逐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如想象自己在美好的环境里自由伸展四肢、尽情奔跑、戏水、晒太阳…音乐慢慢消失之后,再次调整他们的呼吸。此方法简便易行,对于帮助学生稳定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非常有用。音乐需要选用音质清晰、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能够诱发遐想的音乐,音量不易过大,慎选有画面的音乐。

二、音乐想象法

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特征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各种联想、想象,这种想象会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想象与学生深层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矛盾有关,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音乐作品联系起来,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而产生丰富联想和想象,再借助不同音乐情绪变化,调节学生的各种情绪。在进行音乐想象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想象情景法,即根据教学目标挑选不同类型的音乐,然后设计相应的想象情景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如:“在海边”、“我在草原上奔跑”等等。还可以采用自由想象法,即不预先设定想象情景,不进行想象引导,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通过音乐选择来控制想象的内容和方向,要求学生安静聆听完后,用文字记下想象的内容,再用语言交流聆听感受。这种深层次想象体验,会使学生受到音乐情绪的影响而产生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心理活动,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音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治疗学中关于选择音乐有一个重要的“同步原则”,即对音乐片段的选择应该与其主要情绪相匹配[5]。以此为指导:需要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时,音乐选用美好抒情并富于情景描绘的音乐,避免选择有激烈发展和矛盾冲突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李斯特的《爱之梦》等;需要启发斗志、奋进、顽强的情绪时,可选择音乐结构较复杂,充满矛盾冲突和复杂的情绪特点的交响作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等。

三、音乐情绪共鸣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响能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使欣赏者的情绪与音乐情绪发生共鸣,这种“情绪共鸣”能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情感交汇,获得心灵的共振,利用这种“共鸣效应”,就能通过音乐的情绪特点而改变学生的情绪状态。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就能充分证实音乐对情绪的巨大感染力。乐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船夫与自然奋力拼搏的生动场景,粗犷有力的音乐,使学生们振奋;《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唤起学生们回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深深地陷入悲痛的情绪中。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以轮唱的形式和强有力的曲调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此起彼伏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斗志,积压在心理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强烈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感油然而生。整部作品通过庞大的组曲形式,呈现出从激起到低落再到振奋的多种复杂情绪变化。音乐情绪高低起伏变化帮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向上情绪状态,思想感情变得更健康、高尚,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提高。除了音乐课堂,“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还可延生到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活动中进行,对于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设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单独辅导。另外,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音乐心理减压团体辅导课和训练示范授课,将专业的心理干预融入音乐课堂中,形成特色有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当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仅仅初步尝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音乐治疗的基本理念、高效借鉴音乐治疗的方法,提升音乐课堂的多元化效应,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

[2]吴幸如,黄创华.音乐治疗十四讲[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宏超.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心理技术与应用[M].2015,08:62.

[4]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纪图书出版社:152.

[5]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纪图书出版社:185.

作者:张莲 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