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改革对策

食品分析课程改革对策

摘要:

基于科学发展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拓展能力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食品分析;职业需求;课程改革;对策

食品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衡水学院正致力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探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努力探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并应用到企业需求中去,同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带回课堂,师生一起探讨解决[2]。多元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以期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中坚力量。

1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3]。二是教材内容更新慢。检测仪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且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三是学生缺乏科研意识,思维局限性强。四是考试内容僵化,重理论、轻能力;考试形式单一,重记忆,轻应用[4]。因此,丰富教学手段,更新原有课程结构,突出拓展能力培养,优化考核方式是十分有价值的。

2课程改革对策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应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发展。课程设计上,将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5]。如在“蛋白质测定”的教学中,首先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关注点,创设出“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与“奶粉蛋白质含量提高”之间的关联后,教师再适时引出凯氏定氮法的操作过程和适用范围。然后经过师生互动和答疑,学生学习掌握了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步骤,同时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三聚氰胺的检测。为加强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理解,提高授课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仿真教学软件等形式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例如索氏提取的原理、减压蒸馏的过程等。同时,建立食品分析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课件、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址链接。

2.2优化课程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为前提,力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如食品感官检验一章,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食品如米面粮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的选购方法。再如讲到食品成分分析时,以水分含量测定为例,请学生思考:奶粉厂为牟利会提高奶粉中水分含量,但考虑到奶粉品质及易结块又需下调奶粉中水分含量,最终奶粉有一个最适的水分含量范围,从而引出如何测定水分含量。在教学设计中,还可将出厂指标引入教学,如由酱油标签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引出食品中氨基酸总量的测定。随着学生学习意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食品检测前沿技术。如最新版国家标准中砷、汞、镉等有害元素的测定,使学生及时了解如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等高端仪器分析方法[5]。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多去食品企业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检测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封闭在校园中向学生传授陈旧的检测方法。这不仅要求教师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同时希望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

2.3培养课程拓展能力

随着热点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实行项目驱动模式,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领域,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挑战杯等形式为依托,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设定关键词查找文献。通过整理查找的文献,理清思路,设计实验。学生通过拓展学习,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提升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完善考核机制

考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摒弃“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否则只会引导学生向死读书的方向发展。考试模式应遵循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成绩由考勤、作业、阶段小测、课堂讨论、闭卷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组成,合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2]。试卷的答案也要从传统“固定式答案”向“发散性、开放性答案”转变,改善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态度,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6]。食品分析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课程设计应从企业调研做起,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带领学生模拟岗位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谢小花,肖陆飞,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9-31.

[2]吴杰.食品分析课程工学结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14-216.

[3]王庆玲,詹萍,刘娅,等.“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28):4.

[4]曾维才,贾利蓉,何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食品分析课程考试的改革[J].广东化工,2016,43(15):256-257.

[5]张淑芬,张娜,闫红,等.《食品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65-166.

[6]和丽媛,张佳艳,蔡锦源,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6,44(15):223-225.

作者:赵娟娟 单位: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