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摘要: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现状,从办学主体、学习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以及社会和农民工自身在继续教育的认知上仍存在的实践困境和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发展路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认同[1]。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一个现实的桥梁,能够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在城市市民和农民工之间实现“和谐”的人际社会。长期以来,我国对与农民工的关注较少,城市农民工所能够享受到社会资源机会也较少。在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社会培训机制不健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投入不充足等问题。模式与哲学上“方式”相似,是事物结构或过程系统性的表达,有思维方法的理论性,也有实践性。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实现农民工自身教育学习和素质提升的各个要素的方式和途径,包括办学机构主体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一、以办学主体划分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一)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函授等模式

原劳动局直属的技工学校、工会组织主办的办学机构和教育系统的职业高中和职业院校等这类办学机构和办学主体的地位信誉权威,资源丰富,为农民工参与继续教育提供机会。政府部门在承接职工管理和教育任务中,能够主动进行农民工教育工作,发挥了骨干示范的积极引导作用,但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信息滞后和一些办学机制官僚化,教学效果僵化等问题。

(二)民办高校开设的培训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组织或个人不属于国家机构,是面向社会办学的机构,经费一般是民间自筹[2]。法律上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是公益性组织,但民办高校不是慈善机构,国家补贴较少,大部分还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此类办学机构存在着民营资本的自利性,存在以效益至上、忽视甚至损害学生的权益、不重视教学质量等现象。

(三)企业内部的培训模式

企业的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和企业文化沙龙等形式,为农民工提供了一定的精神食粮和技能提升需求。为了让员工适应特定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也十分重视农民工的教育问题。但企业的功利心、目的性强,也是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对职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充分,对弱势农民工和低素质农民工缺乏耐心和社会责任心。

(四)社团组织举办的学习班和沙龙模式

以社团身份设立的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技能创新协会等。与民办办学机构相比,社团组织在概念内涵界定上有很大区别,有着独特的法律含义和地位。社会团体是由公民自愿组合、自我管理的会员制组织;民办办学机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关爱农民工、热心农民工教育事业,一些社团或志愿者利用其与农民工密切联系的自然优势,结合社团自身建设,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有益于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基于其主客观条件限制,对农民工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作用是很有限的。

二、以学习内容划分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一般而言,农民工绝大部分有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向往高品质生活。农民工的学习机会和途径有限,学习内容的面也比较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企业岗位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

企业为了保证工人生活生产安全,达到有关安全健康等内部管理要求,会给新老农民工定期和不定期的在岗培训,包括安全教育和社会化素质教育等。这些教育培训得到职工和领导的一致认同,但是,此类培训主要是为完成行政任务,大多内容简单,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对知识的内在诉求,而企业又不愿意承担中长期培训规划及其相关经费。

(二)提升工作技能的教育

这类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农民工兄弟们非常乐意接受和追求的学习机会。但此类培训成本高,而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较大,高投入的培训不能有效改变员工低水平、低技能的现状,因此企业常倾向于直接到人才市场招聘本企业需要的各类各层次劳动力。另外,农民工薪酬水平有限,收费项目的培训及过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成为限制农民工参与技能教育培训的门槛。

(三)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属于正规的国民教育范畴。常见的有普通职高、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等。普通农民工进行正规学历教育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农民工原来学习基础差,学习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大,随着自身物质条件的改善,部分农民工若自觉学习意识加强,正视当初没能继续升学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是一个提升综合素质的良好选择。同时,办学机构如果能够贴近农民工,创新机制,改进教学评价方法,为农民工提供继续学历教育的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之间完美结合。

(四)个人自学

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习也是值得鼓励的。例如,某农民怀揣艺术梦想,工作之余刻苦练习声乐,之后一举成名。个人自学,有成本低、学习时间灵活等优势,是一个“性价比”高的继续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下,更值得大力提倡。一些办学机构,如“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其他成人函授学院,可借助互联网形式,从中探索低成本的、鼓励个人主动自学的、结合技能发展的新型学习模式。

三、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认知误区和实践困境

尽管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到有识之士的充分认可,但传统思维习惯和利益诉求机制等局限性阻碍了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优化发展,致使该群体在继续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落后

社会上少数人士对农民工存在一些认知偏颇现象,认为农民工素质难以提升,阶层已经固化等。长期以来,社会偏重精英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某种程度上忽视农民工群体自身对教育学习的积极诉求。有关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供给远小于需求,农民工继续教育各种投入存在着很大的空缺,甚至比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要严重得多。部分企业局限于眼前利益,漠视员工的长远发展,甚至宁愿从劳动力市场高薪聘请,也不愿花钱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升。

(二)办学主体和机构等管理不合理

政府公办的办学机构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民办培训机构存在“唯利是图”的恶性竞争等问题,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都存在弊病。有学者认为,政府需要办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工教育培训[3],但是多渠道、多层次不一定就是高效率、好成效。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一些涉及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公办和民办的机构也是缺乏实效的,存在一定的民营资本自私性现象,存在单一的政府管理和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相脱节现象。

(三)部分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乐于接受新事物,向往城市生活,部分城市群体在文化认同上排斥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父辈相比,他们大多不具备务农的基本技能,仅是拥有户籍意义的农民[4]。但基于经济原因和文化认同困境等,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状态使新生代存在犹豫、徘徊和自卑的困惑心态。所以,这些因素影响到部分农民工学习深造的积极性,对于提升素质的继续教育有些畏难、无所谓的心态。另外,“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幽灵也误导了部分青年农民工的健康成长[5]。

(四)继续教育模式的实效性不高

目前针对农民工的部分继续教育模式是单向性思维。办学机构提供什么,农民工只能接受什么,办学机构漠视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用人需求。有些继续教育课程从一开始就与市场脱节、与企业脱节、与农民工需求脱节、与农民工接受能力脱节,造成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实效性差。在这种“教”与“学”相脱节的过程中,有“教”的主体各要素的缺陷,例如教师素质,教材设计等;也有“学”的主体性不足、接受能力弱,技能需求和兴趣爱好在课堂上没有得到满足。相对于其父辈们,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接受能力弱,办学机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四、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政府是主导,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针对农民工培训教育,目前社会上已经存在数量较多的各种学校和培训机构,但质量参差不齐。各教育机构之间联系松散,业务往来少,在市场竞争中呈现紊乱状态,国有资源和民营机构各自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和配合。从有益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角度出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有必要负起社会责任。例如,以“指导委员会”等形式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各方力量,优化国有资源,指导民营资本运行;从成本效益上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培养。

(二)以福利原则为主,市场化操作为辅

在政府对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责上,有必要以不断提升农民工劳动力素质为己任。在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上,有社会福利原则和市场交易原则两个倾向。笔者倾向于以社会福利原则为主,其他手段为辅。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有较高的回报率,政府以一定的非盈利性质财政投入,可直接举办培训学校,可对民办机构给予补贴政策,能够培育出社会适用的优质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财政资金扶持弱势群体的素质教育,对社会资源给予整体协调,有利于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城乡教育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以技能为主,学历为辅

刘俊彦等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专业技能知识(69.7%)[6]。农民工自身主客观条件比较薄弱,生活开支大,家庭负担较重,生活水准普遍处于社会中下等,迫切需要一定的物质财富。群体大部分以打工赚钱为直接目的,难以长时间地进行文化学习。因此,根据目前发展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年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教学目标应以技能为主,学历为辅。当然,学历也是可贵的,是人才提升的长久保证。若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能有所觉悟,主动升学深造,更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另外,若把深度的技能培训和学历证书有机结合起来,也是重要的思路,可在学分考核上灵活创新,方便农民工朋友。

(四)探寻高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育模式

技能培训还需要紧跟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从成熟产业到成长产业再到创新型产业,都需要农民工群体及时调整,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和实践结合符合人类认知本性,学习过程效率会提高。探求高效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技能教育模式,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各种农民工培训学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创新思维,不断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创新出实操加理论学习的多维模式,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自我教育模式,构建企业与各教育机构有效合作的多维模式。

(五)以城镇化融入为导向,加快“农民工”城市化的进程

加大政府整体投资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和行动需要顺应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潮流,让农民工有序地融合到城市生活,结束“半城镇化”、“两栖农民”的不正常状态,使“农民工”概念彻底消亡。政府以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为立足点,以投资教育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民营教育机构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以此来带动农民工社会平等福利供给等各项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农民工城市融入首先是经济基础的融入,发展经济是关键;但对各方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忽视,因为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加强思想教育能够使市民同胞真切关怀和帮助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有效的继续教育能够使广大农民工拥有融入城市的持久的动力和激情。

作者:芮飞军 杨婉玲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马世雄.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9)上:15-16.

[2]贾东荣,夏季亭.《民办教育促进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7,8(3)中:59-61.

[3]陈天柱.后金融危机时代西南地区返乡农民工实证调研及教育培训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19-13820.

[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7-71.

[5]雷青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15(2):49-52.

[6]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