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研究(6篇)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高校继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对高校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通过分析高校继续教育体制和机制,不难发现诸多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围绕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继续教育针对的是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参与工作的、有成人责任的受教育者。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之培养成为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科研型人才,而是想要利用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更新、补充、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继续教育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匹配继续教育的发展频率

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人事财务管理权力相对集中,虽然便于集权化管理,但是灵活性欠缺,人事财务管理部门在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自主权限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竞争激烈,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消极的办学态度严重地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管理部门众多且部门责权不明

从管理部门职能角度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是一个办学实体,因而必须承担与独立办学学校相同的办学任务。然而,从人力、财力、物力等角度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却都难以孤立存在,因为资源支配受学院制约,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无论是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亦或是教学任务的安排,都需要遵循学校教务部门的相关章程。

(三)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高校的发展也因此进入全盛时代。然而由于高校并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加之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继续教育工作繁杂,人员工作责任划分不清、沟通不及时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旦出现管理问题,极容易发生“扯皮”现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降低,管理的服务水平也因此未能有效提高。

二、简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来自社会各界,很多人有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稳定的工作,与普通在校学生相比,这些受教育者对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有着更高的期望,也因此继续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必须达到一个相对而言更高的水平。但是就继续教育实际情况而言,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严重缺乏管理工作经验,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被有效监控,即便管理和服务中存在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解决。

(二)人才聘用机制相对呆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巨大机遇,然而却也不得不遭遇源自于师资以及管理人员不足而导致的巨大挑战。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图加大外聘人员的招聘力度。然而由于招聘方式、薪资待遇等受制于高校,也因此继续教育部门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或是“挽留”住高素质人才,也因此继续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工作一直难以获得发展。

(三)未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受制于发展时间以及自身规模,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没有独立财务,加之受传统体制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在资源分配方面完全受制于学院。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成人教育特点,因而继续教育的资源分配、奖罚机制等模糊不清,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

三、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首先,思想是意识与行为的先导,想要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第一步应积极构建良性的社会氛围,要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充分的感知高校的办学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继而促使他们能够有意识的、积极的帮助高校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树立科学的学校发展理念的同时,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当然,为了提高高校构建特色办学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努力从国家政策方面出发为高校争取扶持,确保高校在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时候能够有强大的后盾支持;其次,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继续教育所面向的行业应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依托,高校应及时树立品牌意识,不断的优化自身的继续教育品牌。当然,品牌优化过程无法脱离强大资金的支持,高校还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财务机制,用经济奖励激励教育人员深入钻研教学,进而实现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合理规划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基础,高校方面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目的,合理规划继续教育的发展,优化院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岗位,确保人人明确自身责权,并能够将提高管理水平视为己任。

(二)管理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应开展广泛的研究调查工作,基于实际完善自身的监管机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完善人才聘用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严厉的奖惩政策,强化职工归属感;最后,完善分配机制,给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一定的自主权,激发管理者的潜能,尽可能的避免责、权、利脱钩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继续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其中以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已经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桎梏。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需要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利用管理体制和机制促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缪涛江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翠红,林世员,王林,万光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J].继续教育,2015,02:23-26.

[2]王亚南.高校教师管理文化:现状、问题及重塑路径[D].浙江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定位

摘要:

随着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引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现有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基于对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应对高校继续教育重新定位,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最终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

关键词:

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市场;非学历教育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地位渐渐凸显出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落实到人才的比拼上。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教育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面对国际形势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转型,积极谋取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是必经之路

继续教育是指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受教育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随着继续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大力提倡,教育不再具有阶段性、阶层性的性质,而是包含了这样一种系统的观点,它将教育的对象置于中心地位,并要求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非常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组织中的学习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将继续教育作为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作为继续教育转型得以进行的主力阵营,为完善继续教育理念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成为必经之路。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

随着继续教育理论的出现及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作用和功能定位。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却出现了各种误区,无疑对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式或办学模式方面,呼声最高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张大力开拓市场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人才短缺的情况,培育各种人才类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学者主张将企业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引入高校管理中,以提高学校内部竞争的积极性。还有许多高校将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运用到继续教育领域。但是,当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之间的竞争极易演变成市场性的竞争,甚至变为利益竞争。当采用市场化办学模式或企业化管理式时,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环境都不是单一因素形成的,市场的反馈是否真实地体现了人才需求,这是需要考察和验证的。

(二)沿袭高校普通教育办学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与高校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然而许多高校继续教育在转型中盲目照抄照搬高校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造成了继续教育特色不突出,大同小异的现象。继续教育是为获得了一定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而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仍然设置的是普适性的课程,完全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与期望,缺失了动态性的办学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层面依然按照高校普通教育的要求来执行,对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规模化培养,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要,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需求,让教育失去了创造性特点。在师资方面,有的学校仍然沿用高校普通教育的师资力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而且教师身居学校内部多年,并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结果造成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突出。

(三)忽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失去教育均衡

当今,教育消费已是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必要支出。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重要性。由继续教育对象可知,一般指具有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那么在同一区域的受教育群体中必然也有相对的弱势群体。正如学者吴康宁所说“贫富差异并非仅存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与整体意义上的农民之间,而是同时存在于城镇居民内部及农民内部”,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职员是否有机会享受相同的继续教育,值得思考。也许一个积极上进,有着求知欲的职工,却因为物质资源的短缺而失去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不同区域,继续教育是作为一种“礼物”性的教育机会还是一种“负担”性的教育机会,这取决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在贫困地区完成高等普通教育目标已是艰难之事,对于继续教育是否还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去实现,值得思考。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是否因未考虑到因社会差异的因素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以及造成了继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的诸多误区,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也不利于构建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等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萌芽于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透,高等教育的市场观念也渐渐形成。在如此社会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自然应时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必需满足市场化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刺激消费的稳定增长和需求领域的扩大,是新时期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发现教育这个重要市场时,教育消费就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经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有了深刻变化。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极力呼吁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方向,主张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切以创收利益为中心,完全迷失在市场竞争、利益驱动的环境之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着两难困境,即促进社会发展或是满足市场需求。

(二)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

在我国,学校与政府的依赖关系难以切割,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也是如此。考察现在的招生制度,实行的是全国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充分体现了高度计划控制的特点。比如统一命题、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等,学校招生人数按计划录取,硬性指标。虽然这种招生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学生资源,但是也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教育依然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理念,培养统一规格、统一类型的人才,但是统一化的培养标准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环境,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管理方面,“人员聘请和薪酬分配基本是通过计划和行政形式配置”“继续教育营销的主渠道仍以‘政府渠道’为主”,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政府的庇荫下发展显得“畏手畏脚”,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长度和广度,使继续教育自身缺乏了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除这层障碍,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力。

(三)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

在我国一个人的学历层次代表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发地意识到学历的高低与个人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当毕业生找工作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工资水平、个人的职位晋升、前途发展等。并且,这种重视出身高低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表现出来,比如科举制的存在,古人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高中状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今天,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为千万学子提供了就读名校,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在民众的眼中,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正统”“名门”,多少家长不惜重金,只是为了孩子能够挤过独木桥,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在我国学历教育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是也造成了对学历追求的盲目追风,甚至有“一张文凭定终身”的现象。重视学历教育的思想偏离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与社会实际要求相违背的发展目标,使继续教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重新定位

深刻反思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出现的认识误区,促使我们再次审视过去对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认识,只有重新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即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才能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一)树立以履行社会价值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首先,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领导者、办学者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并不是完全以服务市场为职责,而应致力于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勇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努力朝社会公益教育方向发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连接起来,形成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的、完整的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显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题。最后,高校继续教育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师资力量、学科种类、科研成果等,总结继续教育发展以来的经验,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果继续教育将创收作为唯一的目标,那么当市场需求饱和的时候,它的发展也将一蹶不振。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坚守服务社会,履行社会价值的理念。

(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职能应积极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政府的作用应当是“服务于民”“保障权利”及“创造条件”等,而不应当过于干涉民众自由学习的过程。高校继续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为了顺利的实现继续教育的转型,挖掘其自身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应重新考量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政府监控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继续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的监督与管理。除了与政府部门合作之外,还应积极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一是公办、民办合作办学。这种办学体制具有双向的优势,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可靠、稳定的信誉,民办学校具有自我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民办学校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在这样的组合下继续教育的效益将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校际合作办学。高校可以和各种学校、培训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学校之间取长补短,不但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内的学校相互渗透吸取经验,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继续教育应跟上时代潮流,应对全球化趋势,培养国际型的人才,吸取外国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形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其中对人才的评判也形成了多规格、多角度的视角。一个人的学历证书已不能完全的代表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学习型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渐渐地加入了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这是一种相对于学历教育,通过非学历证书考试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个人能力水平证明的一种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应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自己发展的“两条腿”,同时迈进。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历课程,并增加一些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学历课程。在师资方面,应将理论型和应用型的教师有区别地分派,使教师各施其才。也可以在行业中聘请专业人才来弥补高校中技术人才的缺失。在管理机制方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门要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另外设置一个运行和管理两个教育形式的学校内部机构,确保高校继续教育稳定持续发展。“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作者:赵亚楠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基本情况[DB/OL].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启良,李强.市场经济与高校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2(4).

[8]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9]邓人芬.转型与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10]刘占风,张必涛.论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J].成人教育,2008(4).

第三篇: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必要性

摘要: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为一体的特点,决定了与其它学术期刊的完全不同,由此对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选择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内容来开展继续教育,是完善学报编辑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确保继续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办公厅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该办法明确了高校学报的定位。高校学报是传播优秀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是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升华和发展。高校学报是集综合性、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学术性刊物,它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由此决定了与其它学术期刊的完全不同。比如,自然科学版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理工学科,而哲学社会科学版内容也同样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也就是说,不论是自然科学版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的学报都包含该校所有专业的文章,而且不集中,每个专业都是零散的几篇。高校学报的这种特殊性,对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信息量以及对每个学科专业前瞻性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即,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在具备广、博、杂的基础上还必须要专。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积累,具备一定的成果;有些编辑是编辑学科班出身,精通编辑理论知识,但面对着林林总总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稿件,也表现的力不从心。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汲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寻求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这样继续教育学习就成为了学报编辑的必须选择。学报编辑只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大量的来稿中发现优秀的研究成果,发挥学报传播优秀学术成果的平台作用,进而提升学报的出版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保证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及诚信教育

高校学报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性;必须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和领会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并以它们作为指导思想和引航灯,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政治理论学习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政治思想,是学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强化学报编辑政治素质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纳入继续教育内容之中。一名学报编辑应该恪守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也必须具备默默耕耘、不畏清贫的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优秀稿源和学报质量的前提条件。

2.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学报编辑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实的编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自主学习的内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学习—工作—学习”形成一个新常态,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学报办刊质量;而编辑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或疑惑时,这些“问题或疑惑”起到了督促学习和潜心研究的作用。首先,学报编辑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掌握各学科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以科学的态度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学报编辑必须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以创新的思维去评判稿件的优劣。其次,学报编辑必须完善知识结构,在当前科学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专家的评审意见必然存在着相对性。一种与稿件实际价值靠近的评审结果,才是对作者科学创造活动最好的尊重。所以,编辑在处理文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予作者申诉文章观点的机会。编辑一定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开阔科学视野,在送审专家和组稿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思维方式,力求达到审稿结果与稿件的实际价值靠近。[1]

3.热爱编辑这个伟大的职业

《编辑人的世界》这本书是美国编辑界三十余位顶尖级编辑撰写的经典之作,全书由37篇论文组成,主编是格罗斯,这本书是编辑职业生涯必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一些内容略显陈旧,但其精华部分依然是句句独到、字字精彩、扣人心弦。如果想作个称职的学报编辑,必须潜心研究这本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学习《编辑人的世界》列入到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当中。书中,威廉斯认为: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选择了并热爱着;热爱着并坚守着。这是每个编辑灵魂深处时刻铭记的职业誓言[2]。主编格罗斯指出: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是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致如潮佳评,提高作者的专业声誉和自我评价。吸引到作者原本想要吸引的目标读者,而且读者群的数目达到令作者有足够的自信再度提笔写作发挥创造力。[3]这就是说,从事编辑这个职业,首先热爱是前提,坚守是过程,而枯燥、琐碎和愿为他人作嫁衣是其漫长职业生涯中的担当和责任。一名编辑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信念的思想境界,那么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一定会编辑出令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也一定会在编辑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

三、继续教育的途径

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很多,因为每个编辑部人员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参加什么形式的继续教育效果比较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的方式有:

1.在工作中自主学习、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切磋研究,新人要善于向资深编辑虚心求教,学习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编辑技巧,与此同时,新人为编辑部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创新思维,这样新老编辑相互帮助汲取对方的长处,从而完善了知识结构,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编辑部。

2.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

首先,参加培训班不仅可以学习编辑理论知识,提高编辑技能和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加强编辑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能够学到编辑出版方面的诸多相关知识。其次,鼓励编辑尽量多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是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编辑工作者以主动参与的方式,参与到撰写学术论文、交流研究成果、承办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当中,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之后,能够拓宽知识视野,洞悉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提升编辑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编辑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学报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学报与教学科研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学报在展示学术成果的过程当中,促进、深化和发展了教学科研工作;反之,教学科研工作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程度。[4]因此,编辑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要鼓励编辑参与到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当中,在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发现新成果,挖掘和培养优秀作者,为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学报编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报学术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继续教育是学报编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报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对继续教育这一学习内容的认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不同方式的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技术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其木格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2]其木格.“哥本哈根精神”对高校学报工作的启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42.

[3]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05):387.

[4]其木格.高校学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2):155

第四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摘要]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进而实现自身使命。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规划性、针对性和保障性不足,掣肘了继续教育功能的实现。鉴于此,文章提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革新路径,包括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

[关键词]

终身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自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以来,终身教育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点。无疑,我们已然身处终身教育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与时俱进。同样,教师群体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履行自身所担负的教育职责。然而,现阶段关于我国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实践明显不足,这无疑会制约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会掣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效能的提升。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终身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短短数年间就席卷全球。在我国,在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引导下,“终身教育”理念同样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样需要获得持续性教育。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获得持续性专业成长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基于此,学者们围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检索,即在精确检索模式下,对篇名含有“高校教师”和“继续教育”关键词的文章进行搜索,发现最早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是王芝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发表于1992年,该文通过对多个国家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分析,明确了未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并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在此之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研究并没有获得较多关注,1992~1998年,在篇名中出现上述主题的文章仅有5篇。21世纪后,篇名中包含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其中2000年、2005年、2007年都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截至2016年5月,该主题的论文共计329篇。这充分表明,21世纪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同时,笔者对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即对比文章中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发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高校”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培训方式和方法、校本培训模式、专业化发展这三个核心领域,且在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规划性

目前,终身教育理念、继续教育思想仍然没能引起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进行全面考量和仔细权衡的工程,在战略规划阶段就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高校教师,都仅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学习过程,而非真正有益于教师未来成长、有益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第一,高校管理者忽视了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20世纪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大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快速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学校师生比也迅速攀升,大班教学成为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明显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也逐渐被单一模式化教学所取代,这使得教师可以用其有限的知识、技能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把控。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可以“完全胜任”当前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这一现象最终会影响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决策。第二,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高校对学生入学门槛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的质量有一定的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会在主观上认为自身在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高校教师往往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上级分配的任务,而非自我提升的宝贵机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性的缺乏使得现有培训模式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还是教师素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使得现有的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针对性不足

当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是由上级人事部门以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部门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所提供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极强灌输性质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参与被严重地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对自身职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需求是最为了解的。然而,在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成为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受到严重限制。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管理者对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认识,使其往往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任务去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就往往呈现出随意性,这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第二,现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作为继续教育接受者的教师难以表达其对于继续教育的愿望,造成供需失调,进而制约整个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一环,其着眼点在于实现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依据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考核等进行规定,使得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内容设置、课程考核、学习期限等方面很难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这种脱离受教育者的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因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需求,引起教师群体的反感,从而制约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因此,增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是今后努力的重点。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性不够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知识的产生周期急剧缩短。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真正践行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持续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以此来促进继续教育的稳定施行。但目前,制度化建设的不足是现阶段阻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管理方式、经费筹集机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管理者逐渐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第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发展往往依靠“土地规模扩大、生源数量扩大、教师数量扩大、经费数量扩大”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往往通过增加教师的数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加上专业化的教师往往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可以实现对既有知识和相应技能的传授,这就使得高校逐渐忽视教师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资源,鉴于对现有教师能力和现有资源存量的考量,高校往往不愿意开展需要一定资源支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为了快速实现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进行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即通过牺牲教师利益,来实现高校的发展。然而,这种短视行为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革新路径

(一)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规划性不足、全局性不够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重视不足、高校教师的参与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并通过该部门搭建起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平台,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统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专职部门,以此类办公室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决策的领导机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整个高校形成合力来共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职机关,以此构建起一个协力共进的责任团队。具体而言,应搭建起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决策和执行系统,办公室主任应由主管学校未来规划的副校长兼任,同时按照“学—部—系(院)”的建制来充实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以此构建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和基本体系。第二,搭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与高校教师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以此增强办公室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科学的决策往往需要民主的支撑,作为参与继续教育决策的主体——高校教师,他们的参与便是其决策科学性、民主性最为重要的保障。搭建起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需求及时向管理者进行传递,使继续教育政策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真实愿景。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政策决策,无疑会在政策执行阶段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

(二)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

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是其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表现出针对性不强、供需失衡、主观随意等问题,这使得继续教育的效能大大降低。为了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满足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在这里,笔者将课程界定为关于内容、期限、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有关教学活动的总和。第一,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由单一的学术能力培养向师德培育、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仅仅侧重于教师的学术能力培育,以期通过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学校的声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主要由高校管理者自主决定,缺乏与教师群体的沟通交流,这就造成内容设置仅考虑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高校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偏好。这种缺乏教师参与的继续教育内容难以吸引教师参加的兴趣,也难以真正反映教师的需求,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二,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选用高校教师喜爱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面对的是异质性极大的群体,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形式上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此适应各类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实验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移动终端平台,赋予教师更大的主动权,使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获得提升,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三,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方式,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用定量化的手段来进行考核。但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手段,理应建立合适的考核方式,为其目的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衡量标准。鉴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将形成性评价作为继续教育考核的主要工具,尽量避免终结性评价所带来的偶然性误差,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灵活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避免单纯使用定量评价所产生的对于不可量化指标测评的偏差,并最终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准确考核。

(三)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

制度作为保障活动持续、顺利进行的工具,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性建设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供给。资源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资金、场地、师资等资源的制度保障,以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第二,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按周期进行。制度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稳定性,它可以保证活动在一定期限内持续进行。因此,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周期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继续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得以持续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面对当前形势,加快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无疑会助力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会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

作者:宋博纳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王芝云.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J].江苏高教,1992(2).

[3]高峰.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6).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

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通过从论述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缺乏一定的预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等,提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实际教育经验和案例等探究心理学是如何运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方面,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应用

虽然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当中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屡屡传出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消逝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视。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的思想观与情感观,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融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预见性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未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同时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尚未给出准确定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当中主要以口头要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紧密结合,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1]。

(二)缺乏良好的科学性

目前许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工作当中融入探究人心的相关知识理论,无论是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均呈现出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趋势,也并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互挂钩。同时在学校当中,教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许多从事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青年教师在该方面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因此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目前几乎近九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都是将全体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教育,因此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以及年龄层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使用带有一定强迫性质的教育手段,不仅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学生的反感心理。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预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细微表情以及语言神态当中探寻其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使其能够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增加科学性

通过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之后,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原来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味的说教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方式,同时将心理学的发展性、目标性特点等进行灵活运动,并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科学性[2]。

(三)强化针对性

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强化其针对性。教师将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的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将积极寻找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进一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会以及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偏见,形成真诚善良、踏实诚恳的良好态度。

三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

(一)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阐释了情绪在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情感对于人类心理认知的影响作用等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产生的每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应,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带有正面色彩的情感。比如说在教育当中,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情绪,并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用于描述当下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兴奋等等,其次向学生传授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比如说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或是通过写日记等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常见的合理宣泄情绪情感的方法,比如说鼓励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合理发泄,一方面排解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最终学会合理控制自身情绪[3]。在使用情绪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并且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加深学生对其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并且积极使用鼓励策略,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心理接受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二)归因理论

心理学当中的归因理论指的就是在负面心理产生时,学生能够对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进行及时归纳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善。比如说学生在考试失利之后产生抑郁、失落的心情,此时学生需要分析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在平时学习中努力程度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自觉投身到学习当中。在使用归因理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刀切”理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同时不能将犯错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学生一人,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使用客观、真实的眼光了解事情原委,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以学生考试失利为例,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帮助学生找出症结,进而对症下药,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困扰自身心理情绪的缘由。

(三)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理论值得是人体自身带有各种防御机制,一旦出现焦虑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压力将会自动触发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应对不良情绪保护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合理派遣心中的负面情绪,并正确保护自我,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比如说曾经某同学在失恋后感觉无比痛苦,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压力,此时教师选择利用防御机制理论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接受事实,之后鼓励学生使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进行记录,即使用合理的方式“升华”自身的压抑心理,并要求学生按照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排版、修改等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学生慢慢从失恋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彻底消除了原本心中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的心理,并且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最后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四)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的发展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当前环境,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当中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自身发展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从高校角度来看,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委派专业的心理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可以积极邀请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心理健康宣讲会或咨询会,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紧密维护学生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汲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排遣心中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释放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互能够增进了解与认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韩晓松 王龙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继续教育部 国际关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楠.借用心理学方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赵磊波,邰德志,肖爱云.浅谈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06:64-65.

[3]王益民,黄春玲.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3:31-34.

第六篇:学分银行制度下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摘要:

文章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学分银行”在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创新

0引言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应用于发达国家,是一种学分制度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2010年之后,这一新型的学分管理制度开始进入我国。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较为适宜应用于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制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适用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人才教育。[1]我国很多学者近年来对“学分银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学分银行”制度是适用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实际情况的。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应用“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从“学分银行”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出发,阐述“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与应用策略。

1“学分银行”概念及内涵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由韩国学者在1997年提出,在此后的多年中,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学分银行”制度,是把学习者学习每门课程的学分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寄存在“学分银行”系统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课程,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在“学分银行”中所积累的学分满足毕业要求,既可以毕业,可以获得相关的证书。在学历挂钩方面,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学历,也有着相应的学分要求,学习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申请不同层次的学位。[2]“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在于打破了传统高校继续教育的连续教育模式,广泛地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人员,并且在教育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打造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环境,为更多人员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分是学习成果的计量形式或者说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载体,积累学分的过程本身也是接受完整继续教育的过程。[3]

2“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2.1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

从“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来看,其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首先便在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才能够顺利毕业。[4]当学习者毕业后,再次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然而“学分银行”制度则不同,在这一制度下,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条件允许,学习者可以一直接受高校继续教育,选择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连贯的,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安排学习时间。[5]因而可以看出,“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应用,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适用大多数行业人员的高校继续教育需求,对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分银行”制度还能够促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同样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2.2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就业人员并不具备接受连贯性高校继续教育的条件。“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学习者放宽了限制条件,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任何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案,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长此以往,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并且也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者教育模式方面的改革,而是从本质上改变了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更改变了核心的继续教育理念,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高校继续教育,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2.3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针对不同学习者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则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例如一些学习者在某些专业性课程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但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课程,则可能需求不大。在传统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所有的学习者均是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6]而“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就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创造了基本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方案。当学习者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考核后,其所得的学分就会计入“学分银行”系统中。借助于这一过程,就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这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3.1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创新教育形式

首先,建立个人学习账户,也就是建立储存课程积分的个人学习账户。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起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例如可以将某一专业的一系列课程,按照难易程度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由多个课程组合而成。学习者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每当学习者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其所获得的学分就储存到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的设立,可以由高校完成,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完成。当个人学习账户的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当换取完成后,扣除个人学习账户中的相关学分。把学分作为一种货币形式来进行管理和使用,这也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所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分事实上也就代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和成绩,这种成绩评价包含了考试成绩和日常学习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计算成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而言,学分货币是永久积累的,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由于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那么这种学分货币积累的形式,也就更利于其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3.2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期接受继续教育,学习者对于课程的知识需求可能会出现变化。如随着行业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员知识体系也会更新,传统的课程知识必然难以较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所以,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别是教学质量较高的高校,更应当承担起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以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校还应当同外校进行紧密地合作,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课程,注重于培养有着较强专业性高素质应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3.3改革学分积累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改革学分积累模式,主要是指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打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分积累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便于施展因材施教的选择方案。例如高校可以设置不同档次的学分类别,提高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降低一些基础课程的学分,从而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学分积累中,应当强调专业性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学习者选择了多种同类型的课程,而专业领域内的其他课程选择较少,那么就应当降低同类型课程的学分积累总分;或者在学分积累制度中明确规定,必须选择专业内的所有类型课程,才能够积累足够学分,否则不允许毕业。这种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便在于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和学校进行引导,保证学习者能够学习所有同本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部分专业还应当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情况进行明确规定。整体而言,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既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包括课程选择自由度、时间选择自由度,也要保证课程体系构成的主体性,如要将一些专业中的重要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从而反映在学分方面,可以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个类别。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各行业人员提供持续的继续教育,满足相关学习者的教育需求。鉴于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应积极促进“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接受继续教育,这对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素质水平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高吴军 郁则青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姚瑶,刘莹.基于“学分银行”制度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思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4-98.

[2]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5-20.

[3]孙冬?,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12(6):40-44.

[4]陈晶晶,沈敏敏.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5-8.

[5]宋永则,刘林.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109-111.

[6]庄典洲.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顺应国家教育规划的发展道路探析[J].继续教育,201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