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探究(3篇)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探究(3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性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并提出了二者协调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协调性发展

深入高校教育内部可以发现,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相对而言,高校继续教育则处于劣势。立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种教育倾斜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的进步以及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看,彰显终身教育理念,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设置”则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审视

1.继续教育成为普通教育的附庸

一些高校针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会设置相应的继续教育学院,但这些学院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为高校的附属机构,高校在具体的教育发展规划中甚至将其置于边缘境地。在这种教育发展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进一步导致继续教育本真的缺失和异化。从相关的教育调查可以发现,很多高校针对继续教育并没有配备独立的教学设施,具体体现在师资队伍、教学经费等方面,这些不足又使得继续教育缺乏广阔的发展空间,消磨了自身的发展特色。

2.相对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很多高校出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设置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这些学院在涉及学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如学校规划、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各项管理规章的制订等,却不能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此外,学校对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缺失体现在相关人员在一些发展方面所获得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学习待遇层面,与普通教育学员相比,继续教育学员则处于劣势,并且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查询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种种迹象来看,相对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则逐渐被边缘化。

二、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性发展策略

1.实现教学目标的融合

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并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普通教育。但是,处于新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它可以与普通教育形成一种互补。同时,在某些方面,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共通性。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着重塑造的是高级智能管理人才,而继续教育则是着重塑造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充分依托普通教育,进一步实现二者教学目标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促进专业设置的协调

高等教育中,与普通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处于劣势的。对此,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继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宏观支持,学校要关心继续教育学生的成长,学校相关部门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发挥普通教育的优势,促进两者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协调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教学工作中,教育者也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专业设置。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塑造中,需要促进两种教育形式在专业设置层面的融通,这个也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条件。

3.把握教学内容的契合

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拥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两种形式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办学,在教学内容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契合。教学内容关系到人才的塑造方向,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还要在教学内容层面实现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具体说来,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教学目标也被归属在内。学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不同个体的层次性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致力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两者只有在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很好的融合,才能进一步迎合社会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很多方面是互通的,两者都是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且立足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继续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历程中早有体现,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酝酿,继续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继续教育的队伍中。因此,高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准确定位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胡军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支撑因素。为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入手,分析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我国当前有普通高校2443所,按照一般的分类共识,除了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114所之外,其他的高校皆为地方政府主管,为地方高校,其数量占中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凭借其联系地方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探寻建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是极为必要的。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社会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大到一国或几国,小到一县一镇。本文所指的区域经济社会,指的是地级市(包括州、地区、盟)所辖行政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综合体。从联系程度上看,地方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所在区域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服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必然的。故此,地方高校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能够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此使得其对高校的继续教育有着更大程度的依赖。从国家的政策上看亦是如此,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挖掘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及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国家已经充分认知到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推进社会创新、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各项任务的时候均离不开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普通高校为主体,成人高校及军队高校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继续教育体系的办学格局,而普通高校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1]。而地方高校是我国普通高校的主体,其数量众多、区域辐射面广,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信息等优势,大力推进其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定能够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

(二)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共识,是一种人与自然、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而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需要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继续教育的支持。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有依托地方的区域优势,很多专业及学科的设置是立足于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够推动其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要求,将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作为人才培养定位,并在此融入人文精神,重塑产业工人的“价值理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能够促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传统向现代、外延到内涵等整体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亟待转型。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规模达到246万人,继续非学历教育的注册人数达到453万人次,由此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转型对继续教育有着更大的依赖和需要,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然来临,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必须加快融入全球一体化,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因此,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发挥其立足地方的优势,满足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提升的继续教育需求,以提升区域内劳动力素质及在岗职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己任,大力推进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促进其在发展中转型。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较为欠缺

继续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对社会劳动者实施的一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及综合素质提高的补充教育。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具有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之优势,可谓推进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主导者。但从实际发展看,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弱,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学校管理层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学历补充教育,没有将其视为与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一样的教育模式。此外,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缺乏长远规划,继续教育的专业及项目设置比较随意,没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只是随意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副业或是创收的工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基本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无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联系。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

(二)服务途径较为狭窄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从本义上看,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其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开展提升劳动力技能为目的的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培训;提升区域内社会成员的能力、素质、视野等方面的竞争力教育培训等。但现实上却难以如意,因为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意识不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基本上只重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大为滞后,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单一,无法发挥其优势。近些年,国家教育规划及教育政策多次要求扩大我国的继续教育规模,到2020年实现在职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以上,年均继续教育规模达到3.5亿人次。在这些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要求是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而不是学历教育。地方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导力量,必须抓住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在稳定其继续学历教育优势的同时,应该努力拓宽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三)服务内涵较为单一

近几年,持续性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对我国而言,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等措施。中央政府这些经济措施与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是不谋而合的,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但从实践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还仍在从事低层次的学历提升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在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校企合作及社区教育也是举步维艰。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高校应该抛弃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单一内涵,扩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范围,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等作为继续教育服务的目标,充分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展继续教育的服务内涵。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准确定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继续教育办学特色及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角色。当前,继续教育在地方高校的地位普遍比较边缘,多是补充学历教育或是创收工具。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这一不当定位,为此,第一,地方高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予以重视,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之一纳入到学校发展中,成立继续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及工作分工。第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主导机构,应该主动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抛弃过去的计划思维,积极主动改革其管理及办学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及课程体系,主动接近市场,通过服务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第三,地方高校的主管部门应该在发展空间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一定政策优化空间,完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途径及内涵。

(二)有效教学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区域性人才,这种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满足生产、服务、建设等一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是应用型、实践型及技能型的复合体。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的教学上进行改革,而有效教学理论可以成为其改革的方向。有效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求继续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设定预期教学目标中完成教学任务。将有效教学理论运用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体而言,第一,在有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向来设置相关的专业及学科,着力体现专业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第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要依据成人继续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满足学员个性化、定制化、创新化的学习需求[2]。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规范化、灵活化的继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如学分制、弹性选课制、学分互认制等,为成人者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

(三)紧扣社会需求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对提升自身素质、技能有着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些需求,不仅要求普通学历教育的支持,还要依赖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为重点,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短平快”等优势,大力推进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而言,第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党政管理、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高技术工人、社会管理人才等门类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欠缺的人才。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要主动靠近市场,按照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培训项目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第二,对于普通的劳动者,要以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及综合素质提升为内容,围绕区域内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及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在生产一线的熟练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培训。这类培训项目应该突出其非学历性、实用性、创新性及职业性特点,重点提升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技能、再就业能力等[3]。第三,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地方高校要力争品牌建设。品牌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教育教学优势的体现,是在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因此,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与学科,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教育培训拓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特色,从而更好地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

(四)校地互动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大部分均起步较晚,办学历史较短,特色专业及优势学科不明显。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市场竞争中崛起,必须利用其联系地方的地缘优势,强化其与所在区域的互动合作,构建起坚实的校地互动共同体,才能实现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目标。具体而言,第一,加大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对继续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培训项目的支持,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主题。地方高校应该发挥其理论优势,采取多元化、灵活化的合作方式,为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公共行政能力为目标开展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对于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政策性项目,地方继续教育也应予以关注,积极探寻合作途径。第二,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企业、行业等领域的发展,企业、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信息、资源等优势,既能够为高校科研孵化提供条件,也能够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与导向。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主动对接企业、行业的要求,通过订单式教育培训项目,为企业、行业的科技创新、结构升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教育服务,加大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结合社区教育,推进继续教育深入社区。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与模式,其可以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同时,社区教育需求量大,开展起来简便易行,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把握社区发展需求,把握社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主动将继续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与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为社区民众精神、物质生活提供需求,逐步推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化。

作者:张弘弢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

参考文献:

[1]庞利.成人生态环境教育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5-27.

[2]孙秀芝.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形式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卢美芬,孙立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83-87.

基金项目:

2015江苏省教育厅课题“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转变及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5SJB012)

第三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相关性

摘要: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同时对人才培养工作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文章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首先归纳梳理了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原因,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不力。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协调各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持续发力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将各种优势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当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做好全员动员和参与工作,整体性的计划纲领也存在缺位现象[1]。更严重的是继续教育中没有实现差异化教育,即对所有的教师采取一种教学大纲,教师无论素质高低,专业知识背景如何,以及工作能力如何,都参加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性规划不足。

2.忽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同需求。这一点不足与上文所述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差异化的忽视。教师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继续教育工作只有满足了这种差异,才能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在教师素质提升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这方面的工作来说,高校并没有满足所有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之处。甚至大部分教师的教育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笔者开展的一次小型调查中的结果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被访问的125名高校教师中,有45.6%的教师表示他们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实际学习内容并不是他们真正需求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说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还没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教师的教育需求开展。

3.高校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其做出权威性指导,首先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机制应当涉及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的选拔,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继续教育定期开展的时间设置,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考核等工作应当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制度体系。在这方面,高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成功的道路,继续教育制度在各大高校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时间问题,继续教育都是统一安排时间,无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否,一旦参加继续教育,就要自己想办法调整时间,配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种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在教学与培训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很多教师不得不忍痛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教学任务。这样,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但是由于机制的不科学,开展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深刻。没有结合教育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我们要想保持与时代步伐发展的一致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理念[2]。继续学习不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对个人发展的规划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争先进、晋职称、涨工资、增加收入上,而对继续教育、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导致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为提升高校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对高校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文凭做出了具体设置,要求科研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文凭的教师比例应当达到80%,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者要达到60%。这一要求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国高校建设速度惊人,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的十几年工作的影响,一些高校是由原来的高职改制而来,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规划目标,他们不得不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这成为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动机不纯也就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意义。

3.高校方面的原因。上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整体规划不力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描述。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主体都是高校,高校要么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和力度改革这些现状和要求。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不足。当前,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些高校领导人一直在向社会发出声音,高校经费紧张影响这样、那样的发展。因此,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也受到经费紧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继续教育的场所、设备、教职人员等资源的筹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对于正在建设时期的高校来说,他们拿不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在这些方面。即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实力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三、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1.教师自身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结构永不落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尤其要重视终身学习在自身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是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还不能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风气。为此,高校引导在调动、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3]。激发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之举就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介绍,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动态。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教师分析个人现状与先进理念和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横向来看,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他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从纵向分析来看,教师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现在的知识储备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确实异常迅猛。高校应当对教师个人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理论结果,促使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说,教师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是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归类。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就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优势[4],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学科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就应当侧重于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在保持理论优势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实践经验。这对他们的教学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当在具体分析他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3.整合协调校内资源,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学科林立、资源丰富。整合内部资源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不但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有利于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整合这些资源优势需要高校做出统一的计划安排指导。高校教务部门应当出面协调这些教育资源,建立一个教师内部继续教育的平台,而且在课时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考虑教师个人时间设置的特点。而对于那些对学科内部理论知识有更高需求的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保证他们到更高层次的部门或者其他教科研组织中学习新知识。整合校内资源,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作者:辛丹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参考文献:

[1]谭希培.深化软件技术实践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计算机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张典兵.20世纪西方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孙瑛,艾昌清.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4]刘香东.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0(7).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编号:JY201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