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偏差与对策

家庭教育偏差与对策

家庭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种种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造成学校教育的极大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抵消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这种局面不改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不会收到切实的效果。

一、家庭教育偏差种种

1.认识偏差,曲解“成龙”涵义。“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现在一提起成才,有些家长立刻就想到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考试分数不仅成了学校和学生矢志追求的目标,也成了广大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否“成龙”的唯一标准。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无可厚非,但“龙”的种类很多,偏要将其限定在高考的独木桥上,久而久之,增加了孩子的厌学、拒学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思想偏差,矛盾心理突出。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育人观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作为家长,他们从内心深处表示赞同,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背上沉重的包袱,失去童年的天真和快乐。但是,现行的考试办法、人才选拔与交流的办法,又使得家长不得不作出与他们的真实愿望相矛盾的无奈选择,在孩子本已承担着重负的肩头再加上一码。

3.行为偏差,束缚个性发展。作为家长,希望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某种特长培训,但培养特长应该从孩子兴趣爱好出发,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教育规律。由于许多家长对此不甚了解,产生了一些教子行为上的偏差。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强制孩子学这学那。家长的动机不能说不好,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条件,而这种揠苗助长、滥施压力的做法,只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家庭的广泛配合

1.从教育过程上说,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向一致,三者紧密配合,互为一体,才会营造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才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家庭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只能是在社会整体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互作用下协同发展,更多的则是发挥配合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教育网络和教育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从教育手段上说,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1)启蒙性。一个人的早期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可终身受用。(2)权威性。孩子在经济上、生活上要依赖家长,与父母之间存在着骨肉亲情,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自然强化效应,因而更易收到成效。(3)连续性、长期性、反复性。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客观上始终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就会慢慢地自然效仿,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深刻程度。

3.从教育内容上看,家庭教育有着更为广泛的教育意义。(1)目的一致性。家庭与学校都是为把孩子培养成为身心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内容、计划、措施;共同完成育人任务。因此,家庭教育要紧密配合学校,家长要及时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要求,共同实现教育目标。(2)内容互补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家庭教育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配合学校搞好教育,特别是家庭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如,学校要求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而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更多的是要通过家庭生活来实现,家长要经常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有责任感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效补充,相得益彰。(3)方法连续性。家庭教育是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展示做人的道理,这与学校实施的正面教育是一致的。家长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三、创新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距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地方,需要适当地加以变革,以达到真正配合学校教育的目的。

1.变“管”为“放”。新型的家庭应该是培养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场所,对于陈腐的“棍棒教育”之类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坚决废除。家长主观臆断的强制孩子学习,也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适当地放开孩子被管束的手脚,让孩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不要用学习“一技之长”来剥夺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要允许孩子坚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活动,必要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孩子从家长意志中解放出来,他们身上无限多的发展潜能就能通过他们的天性活动,得到展现和发挥,使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变“训”为“导”。对于子女的教育采取训斥和责骂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探索欲望,进而会导致孩子形成怯懦、孤僻、抑郁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和行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理智地分析和观察孩子在认知、情感、习惯等方面的不足和优点,然后通过谈话、暗示、启发、诱导等方法及时排除、矫正孩子成长中的不足。理智施爱、科学教子、宽严结合、倡导自立正是新时期的家教观。

3.变“娇”为“教”。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多数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过分的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懒惰习惯。通常讲,孩子依赖性越强,承受能力就越弱。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全面、个性健康的人才,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通过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自主的人。让孩子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受到锻炼,这样在未来的社会和生活中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作者:陈立波 金旭东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吉林省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