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研究

摘要:

目前,工作压力的增加使许多父母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到学校就算是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是典型的"学校中心"取向,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致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对比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从而提出了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家庭的建议.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比;整合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家庭的熏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愈来愈不可低估与忽视的力量.尽管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整合中更是无从下手.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才能使整体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孩子贯穿一生的教育.许多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是家庭教育的不得当造成的.学校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者担负着不同方面的教育责任,因此,二者的整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1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

许多家长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家长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孩子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只要教得好,孩子就能学得好.自己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仿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长期下去,形成了“学校中心的”不良风气.有了孩子学习程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一旦教育失败,家长会认为学校没有把孩子教好,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完全没有反思家庭教育的意识.毋庸置疑,学校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并且能够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1].但是,学校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即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的教育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个体的这些差异使得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发展,有时甚至会抑制孩子的全方面发展.此时,就需要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提供给孩子特殊的教育.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也就是说,父母在子女成长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情感会使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家长看似没有像教师一样对孩子进行正式的教育,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2唯分数论至上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成功与否只能靠分数来衡量,而分数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因此把教育局限于获得高的分数,取得靠前的名次[4].对教育的错误理解势必会导致实施教育时的偏激.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分数,分数的高低来源于学校教育,以此,把学校教育推向了最终要的位置.只看重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这使得忽视家庭教育现象更加严重.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指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忽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人.“高分低能”就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带来的不良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合作意识,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既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又关心孩子性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1.3家长在教育上的过分迁就态度

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也存在着诸多不相协调的现象[2].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溺爱现象日益严重,这极易形成孩子个性强、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等不良倾向,导致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时不合群、感情脆弱等,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冲突[3].许多家长认为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在家中就任由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胡做非为,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在学校的谆谆教导,在家中被孩子遗忘在九霄云外.形成了孩子在学校是乖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的不良现象.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1.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单一

中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学校和家长把焦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上,而其他看不见的却对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召开家长会,但家长和老师谈论的中心无非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即使是品德方面的交流也只局限于课上的纪律和孩子跟同学的相处情况,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世却很少涉及.而家长也只有在没学期的家长会上才能和老师沟通交流,次数少之又少,形式十分单一.即使现在通信工具的发达,学校和家长之间有了校信通这个交流媒介,但其中所涉及的多数是考试成绩和一些纪律问题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

2.1对孩子影响程度的差异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所固有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孩子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和家长建立了自然的亲属关系,因此家长的言行就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的,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到了学龄期的孩子上了学校,就和老师建立了人为的关系,即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后天的人为关系,一旦孩子完成了某个阶段的学习,这种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而影响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习惯、观点、生活方式、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和我们所受的长久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2教育内容的差异

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一般没有计划性、固定的教育内容,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和自身对孩子的期望进行教育,想起什么教什么,或者发现什么问题或什么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育工作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往往寓于生活之中,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孩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然而,学校教育是应具有计划性和科学性的,教师通常是以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为指导,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也是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1].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家长把孩子的智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把孩子的德育任务推给家长,出现了错位的现象.

2.3情感态度的差异

家长与孩子天生的血缘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有着很深的情感,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比其他人多一些.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一切由父母来决定.即使孩子犯错误,家长有时也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尤其是如今家长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上补习班,只有晚上才和家长在一起,相处时间的限制加大了家长对孩子放任态度.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严格的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并且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老师只有按照学生守则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保持教室有序的秩序.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不听家长的话.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整合的措施

3.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心健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家长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任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最多也最深,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其次,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有时即使进行批评教育,但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便立开始心软,哄孩子.这样,孩子犯错后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同样的错误还会再一次发生,所以,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赏罚分明.最后,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但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是不同的,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这时就需要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应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兴趣、性格、潜能帮助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2加强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团结起来力量大,家校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络平台等联系方式,学校把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动向家长公布,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把教育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通过这些方式让家长更加直接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些都能帮助家庭和学校拧成一股绳,向同一个教育目标努力,缩小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鸿沟.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公布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进行家访,和家长共同应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焦超红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9(12):23-26.

〔3〕雷小明,王基样,肖玲琳.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解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1(5):40~41.

〔4〕曹文轩.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郭敏.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