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善措施探析

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善措施探析

摘要:

幼儿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积极、必要的社会活动,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有很多,而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主要分析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改善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幼儿家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改善措施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在家庭生活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影响[1]。通俗而言,就是家长依照自身期望借助家庭环境、言语行为、心理氛围等多种方式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子女结合自身表现反作用给家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家长要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期望,还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但当前很多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多家庭教育都步入了误区,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0-3岁的幼儿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信息都照单全收,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一种意志等[2]。加之,0-3岁的幼儿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语行为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为此,当幼儿出生后给家庭和父母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永远的养育与教育责任。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幼儿一生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基地。只要在家庭里或是跟家长在一起,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一生中极具影响力,在幼儿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2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1家庭教育理念误区。

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重视分数多于品德。经笔者对所在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有30%多的家庭最重视幼儿的分数,其次才是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虽说分数对是幼儿以后考取中学、大学等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忽略幼儿的品德却很容易让幼儿的品质走滑坡路,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2)重视学习多于劳动。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很多时候都看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抓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余事情都为孩子一手包办。这对孩子生活能力、毅力、处理事情能力等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重视特长多于其他。很多家庭都误认为孩子必须要学有所长才能有出息,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使得不少家长都不顾孩子喜好和意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这学习那。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影响。(4)重视智商多于情商。很多家庭都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希望孩子更聪明,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商,如孩子的情绪变化、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很多家庭都不重视[3]。

2.2家庭教育方法误区。

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很多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就是“宠爱”、“溺爱”,幼儿遇到什么问题都帮着解决、幼儿想要什么都直接满足、幼儿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总之,只要是幼儿想要的家里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这样的宠爱和溺爱教育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2)体罚教育。一些家庭对幼儿一但犯错误、不听话的情况就直接是体罚,或棍棒教育,或罚站,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自闭心理,不敢说、不敢做,认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受罚[4]。(3)物资刺激教育。适当的物资刺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很多家庭都把握不好物资刺激教育的“度”,不管什么事情都跟物资扯上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幼儿陷入“利益交换”的误区,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物资交换,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幼儿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3.1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意愿。

家长们应积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培养,要知道分数并不是唯一能体现孩子学习成绩的方式,注重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对幼儿成长有积极作用,对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都有促进作用。要注重劳逸结合的教育,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要知道一次的吃苦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一次成长,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包办了,这样等到孩子再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仍然是不知所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当前很多家庭都应做到的,家长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最后就是家庭要注重幼儿情商的培养,多关心和观察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情绪变化或是其他问题就要及时沟通或是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

3.2转变教育方法,科学培养幼儿

3.2.1幼儿家庭教育应把握好“度”。

每个家庭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过分的宠爱就变成溺爱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家庭应把握好宠爱的“度”。就拿孩子间小吵小闹或是打架的事情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庭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不少家庭不明是非、不论对错,就认为一定是自己孩子受委屈了,这就值得思考了。这就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错误思想: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有人给自己撑腰。长此以往,很可能让幼儿养成蛮横无理的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典型的家庭过分宠爱孩子,形成溺爱,最终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3.2.2摒弃对幼儿的体罚教育。

家长们应该摒弃体罚教育,改变“不打不成才”的家庭教育误区,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直接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例如:在一次离园时,一位奶奶到幼儿园接自己孙子,接到孙子后发现孙子新买的玩具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这位奶奶还没有弄清缘由就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凶自己的孙子,只见那孩子吓得不停掉眼泪,不敢抬头,连哭都不敢哭出声。这件事虽说是在幼儿园发生,但这位奶奶在幼儿园都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这样凶骂自己的孙子,可想而知在家里一旦这个孩子犯了错误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责骂,甚至还可能挨打。而且孩子面对奶奶的责骂连头都不敢抬,哭也不敢哭出声音,不难想象平时在家里这个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果幼儿长期接受这种体罚性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会有很大影响。

3.2.3适当对幼儿进行物质刺激教育。

就当前社会来说,很多家庭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也是吃穿无忧,孩子一出生基本上享受的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即便有些家长不给孩子买,但孩子一哭二闹家长也就没辙了。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自我思想”,认为大家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给自己买。这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我班上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就跟自己妈妈撒娇,希望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同样的新玩具。但这位妈妈并没有一下答应孩子的要求,但也没有拒绝。这位妈妈只是对孩子说“想要玩具妈妈可以给你买,但不是现在,你要得到大红花,回到家里得到爷爷奶奶的夸奖,妈妈就给你买。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努力,去争取。好吗?”这位孩子听完自己妈妈的话之后,就很高兴的点头答应,还说自己一定会拿到大红花,一定会让爷爷奶奶夸奖自己。虽说这位妈妈与孩子间就简单的几句对话,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很会教育孩子,这位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正确的。这位妈妈懂得如何运用适当的物质刺激教育,激发孩子努力学习,交给孩子正确的做人道理,这是值得很多妈妈、很多家庭学习的。

3.3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幼儿。

这里的积极沟通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家庭与学校以及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家庭与学校以及学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家庭和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全部依靠幼儿园教师,家长们就撒手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应该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表现,征求教师的意见,在家里应该着重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或是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确保家庭与教师两者间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相应本领,在家里家长就让孩子自己死记硬背,这显然是不行的。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与孩子交流少,对孩子的情况也不了解,很容易不问事情缘由揪着小事情就打骂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跟父母间形成隔阂。而父母多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心和关爱,也就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了。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方法两方面。本人认为,幼儿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幼儿的学习、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父母或是爷爷奶奶,都有责任和义务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多和幼儿园教师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幼儿园教师一起共同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们还应积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和方法,用正确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孩子未来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冉玉平 单位:重庆黔江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