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留守儿童现象极为突出。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以笔者所在的年级为例,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9%。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人口流动对留守儿童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成员的变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亲子沟通受阻,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产生了自卑、疑虑、妒嫉、逆反和极端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人身安全难以保障,情感冷漠,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等。

2、家庭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

多数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身体上的成长发育和学习上成绩的提高。一些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我行我素,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农闲时期终日沉迷于麻将、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动不动就吵架,致使家庭气氛紧张。

3、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简单。

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据初步调查了解,笔者所在的年级学生承认时常被父母或监护人打骂的占到了80%以上,农村家长往往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很少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普遍存在,不清楚也不注重教育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4、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不强,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农户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5、农村家庭教育中缺乏理性。

首先往往是过分看重分数,简单的认为孩子的进步就是孩子的分数的提高;其次在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还有就是在部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着过分的宠溺子女的现象。

二、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的思考

1.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3.加大投入,在农村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4.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

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5.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三、总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