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是国家全面实施全纳教育的基石和保障。本文试从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架构的确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乐学、向上的育人环境营造;“应用适度、职化发展”的课程整合及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动态、有针对性的评价模式建立及完善四个方面探索研究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纳式教育;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培养模式

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是衡量国家教育整体水平及文明程度的天然标尺。其宗旨是有针对性地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力,增长他们的智能、使其在获得技能、完善人格,最终成为发展的、健全的社会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到2016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准特教幼儿教师”的摇篮,大量优秀“准特教幼儿教师”师资储备是国家全面实施该计划的基石和保障。是全面推行全纳式教育,实现特殊、普通儿童享有融合教育地有利支撑。未来高职“准特教幼儿教师”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我国未来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是职业化教育的主阵地,其培养应该顺应我国未来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发展航向,秉承以用“整”学、以用“定”学、以用“导”学、以用“升”学的教育理念,构建以“社会需求”为本,以“以生发展”为根,以“实践、探究、创新”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确立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架构

1.1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我们要培养的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是具备适度的人文基础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宽泛,综合素养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

1.2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架构

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架构是本着以人才职业需求为前导,以培养合格的高职特教幼儿教师为目标。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初步的科研探究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四能并举。即注重知识传授与职业实践的立体、多层次渗透交融。又能科学、准确地完成高职“准特教幼儿教师”向高职“合格特教幼儿教师”的“零”职业转换对接。其架构包括以下三方面:(1)知识架构: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研修的知识面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现代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念,并能较好的使之兼容;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能较好地运用到学习教学中;懂得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了解其发展前沿和动态。(2)能力架构:了解并熟练掌握全纳亲子园、全纳儿童体验中心、各类康复中心、全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掌握评估各类特殊幼儿的基本方法。对中、重度特殊幼儿能依托个案与相关专业康复治疗机构沟通交流,协助其完成幼儿康复诊疗;初步具备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教学科研研究的能力及职业的自我拓展能力。(3)素养架构:热爱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事业,热爱特殊幼儿。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完备、健康、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务实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健康的体魄。

2建一流师资队伍,营造乐学、向上的育人环境

(1)以能为本,全面提升教师师资素养。近年来我院不断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探索创建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制。同时进一步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师资素养有了整体提升。(2)人才为根,不拘一格引进。学院依据教学实际引进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充实教学一线,教学中本着“知教合一”的宗旨,学院从全纳亲子园、全纳儿童体验中心、各类康复中心、全纳幼儿园及各类康复训练机构,不拘一格聘任多名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使一线教学更具针对性、前沿性、实效性、科学性。(3)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营建乐学、向上的育人环境。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事业是我国幼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未来高职“准特教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关涉其学习历程中的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及角色本位的自我建构。适时、适度加大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宣传;鼓励他们进入该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事相关专业教学活动;从全纳亲子园、全纳儿童体验中心、各类康复中心、全纳幼儿园及各类康复训练机构聘请资深专家进行个案教学等。这些有针对性的“知行乐学”学习氛围的营造会点燃他们求知的热情,为其营造乐学、向上的育人环境。

3以“应用适度、职化发展”为导向,整合课程、建构培养模式

3.1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课程整合

依据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课程重组应以社会需求为终极目标,依照应用性、实践性双项并举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专业课程设计紧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同时牢牢把握必需、够用的职化育人标尺。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原课程架构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15门)、职场认知领域课程(4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师范类课程、专业基础类、技术技能课总计14门)、职业能力领域课程(3门)、岗位实践领域课程(3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公共类、专业类17门)。现整合为全纳职业体验板块、全纳专业知识学习板块、全纳见习模拟教学板块、全纳实训互动职业养成板块四个育人板块(备注:(1)职场认知领域整合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全纳亲子园、全纳儿童体验中心、各类康复中心、全纳幼儿园。(2)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将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能力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总计39门课程调整为24门课程。(3)岗位实践领域课程调整为校内走进全纳微格教学中心,校外走进全纳实训基地,教学中实现校内校外信息共享翻转,改革相应教学评价体系。)

3.2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培养模式建构

由原高职“2+1”式培养模式重组为“1.6+1.4”式培养模式。构建中完成全纳职业体验、全纳见习模拟教学、全纳实训互动职业养成等相关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专业知识“导-促-生”一体三位的专业理论习得模式。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初步的科研探究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四能并举。注意知识传授与职业实践的立体、多层次渗透交融。科学、准确地完成高职“准特教幼儿教师”向高职“合格特教幼儿教师”的“零”对接转换。依序建构递进式课程四板块。完成:初实践→寻需求→学专业→养技能→重创新→励科研→再实践→找差距→再定位→寻本位的多面立体人才目标培养。培养中将微视频引入课堂,实现课堂内外教育信息翻转互动。同时不断完善全纳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规划管理信息墙、微视频资源。

4建立并完善科学、动态、有针对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是学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它应在科学考核、发展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各项潜能的挖掘、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建立自信,促其可持续性发展。变30%+70%(30%是平时成绩,70%试卷理论考核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为(30%+10%)+60%的模式。“(30%+10%)”包括10%的平时成绩,30%的社会实践成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成绩)。“60%”是40%试卷理论考核成绩与20%定岗实习成绩。考核方式策略调整旨在完善“1.6+1.4”式课程理论与实践分配模式调整,一年的定岗实习评价更多关注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评价(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综合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能力、适应教学能力、特教育儿能力、创新能力等)及工作业效评价(工作效率、班级管理、个案构建等)。

参考文献

[1]田寅生,徐梅娟.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林区教学,2014(12).

[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M].教育部,2014.

作者:商晶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