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实践

农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实践

摘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文章从农机化人才培训机构及体系建设、农机化人才培训现状与问题、农机化人才培训的政策扶持等方面开展讨论,提出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机化;教育培训;建设;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通过实施农机教育培训装备能力建设项目,开展师资培训及教学比赛活动,开发教学模型及软件,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发展。

1农机化教育培训现状

1.1农机化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先后制定了《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细则》《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细则》《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项目管理办法》《工勤技能岗位培训考核实施意见》等制度。各设区市、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也明确农机化教育培训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职责,结合各地实际和特点提出了落实农机教育培训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机化教育培训规划,农机化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1.2农机化教育培训主要模式

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性。根据农机手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编写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教案。在培训方式选择上注重互动性。对照机具、零部件总成等实物,边讲解、边演示、边答疑,教学互动。聘请生产一线能手、合作社理事长等优秀技能人才现身说法,交流工作体会。在培训地点选择上注重便利性。将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合作社、田间地头,方便机手就地就近培训。在培训力量组成上注重多元化。强化校社、校企、校校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力争提供更好的师资、实训机具和场所。在培训服务上注重全程化。培训前,积极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公告,落实报名有关事项。培训后积极征询建议,做好学员满意度调查,跟踪了解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3农机化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各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器具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培训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积极开展标准化农机校建设,培训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加强教学器具建设。组织开发和应用了多部农机培训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模型、教学软件、慕课视频等,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1.4农机化教育培训方式

一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2016年4月,成功举办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农机修理工竞赛暨第五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此次大赛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是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范围最广、表彰奖励力度最大的赛事活动,获得竞赛一等奖的选手,由省政府授予“江苏技能状元”荣誉称号,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列入“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二是拓展农机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技术等级考核范围,在初、中、高级技师考核基础上,2013年增加高级技师考评内容。三是依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机专业大专、本科成人学历教育,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农业工程在职研究生教育。

1.5农机化教育培训成效

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一是通过加强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正确使用、安全操作农业机械的水平;二是通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专项培训,采取课堂讲解、现场演示、送技下乡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农机化技术,提高了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水平;三是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企联动、职业技能鉴定等,培养了一批高技能农机使用和维修人才;四是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培训,提高了农机使用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6存在问题

1.6.1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独立建制的农机化技术学校正逐步减少,部分市县没有农机化技术学校,以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已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培训力度和能力已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

1.6.2培训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机制陈旧

部分地区培训工作目标与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培训教学手段简单,方式老化,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上缺乏创新,政策文件学习不深入,宣传不到位。

1.6.3经费不足,生存压力大

受体制编制影响,有的差额拨款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单位,培训经费缺乏,又没有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学设备等硬件跟不上教学的要求。

1.6.4教学师资力量缺乏,部分师资知识老化

受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等因素影响,培训机构进人较难,即使有新进人员,往往也是身兼多职,除从事培训教学工作以外,还从事农机推广、维修服务等其他工作,师资数量满足不了农机培训工作实际需要。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中专毕业从事农机培训教学的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农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知识面单一、老化,师资质量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要求。

2农机化教育培训政策扶持

2.1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

2012年,省农机局、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规定对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获得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省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奖励补助。2016年,对获证奖补政策进行了调整,取得初级证书奖补800元/人、中级证书奖补1100元/人、高级证书奖补1600元/人。首次将农机修理工技师纳入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范围,奖补标准为2000元/人。全省认定了80家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发了“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联网。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培训

2014年,阳光工程改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6年,农业部要求用5年时间,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农机合作社带头人进行轮训,培训对象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监事以及农机合作社内部的机耕、机收、机插、植保、烘干等农机作业服务负责人或业务骨干。

2.3基层农机人员培训

2008年,省农机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培养了一支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2008-2010年,组织实施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对全省近5000名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全部轮训了一遍。2011年实施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工程。截至2016年底,累计培训基层农机人员1.55万人次。

2.4农机化技术学校装备建设

为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化技术学校的公共服务能力,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开展“江苏省规范化农机学校”评选,共评选出24家规范化学校。2014年起实施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装备建设项目,为27家农机化技术学校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电教设备、教学工量具、教学机具及零部件。

2.5农机科技入户工程

组织各类农机科教单位和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农机新技术,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机科技示范户。

3农机化教育培训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策建议

3.1尝试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农机化教育培训扶持力度

要全面做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有效解决培训经费难题。一是将农机化技术学校列入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障人员工资福利和培训教学经费;二是借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等惠农政策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机化教育培训财政补助范围;三是对农机化学校购置的教学设施开展规范化建设给予适当补贴;四是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农机从业人员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农机职业教育培训;五是拓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投入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事业。

3.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发并添置教学模型、器具和教学软件、挂图及教学零部件等。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农机化技术学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扶持力度。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企业等建立各类农机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可以自行租购田地用于农机作业实训。二是加强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投入,建立和完善省级农机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优势,着力提高农机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以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开发机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等现有各类培训资源。

3.3注重技能开发,促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促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维修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等工作的结合,创新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力度。完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工作规范和考评办法,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优化农机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农机人员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热情,积极培育农机工匠。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多渠道引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专职教学人员,培育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库,综合利用管理、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优势,将优秀人才纳入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农机教学比赛观摩、课件评比等活动,选派师资到农机生产销售企业锻炼,为教师深造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提供平台,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培训工作的需要。

作者:徐金德 蒋婷婷 单位: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