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探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不仅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包括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道德品质。本文针对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无疑成了人才之间竞争的核心,因此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问题所在

(一)重视传授知识,忽略能力培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步入社会后备受打击,从而使其对学校教育有所怀疑,学习和创新积极性不足,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综合素质不高。

(二)大学生对“课堂说教”有抵触情绪

大学生年龄上虽已成年,但心理上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所面临的事物大多持批判怀疑态度。

(三)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缺乏主人翁意识

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核心,缺乏参与意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一味地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四)高校素质教育环境不够完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只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代课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并没有真正做到积极参与。

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理清影响因素,有的放矢推进改革

主观因素方面,学生接收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个体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客观因素方面,家庭、学校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差异也对学生素质有所影响。

(二)加大教改力度,核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要系统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素质,从而更新培养模式;深入解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以便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在原有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吸引到教育教学中。最后,将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分析主导转为综合为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其素质。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课外实践

学校要统筹好学生的学时,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人文类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以及暑假三下乡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充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尤其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两个重要环节,并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划定学分列入教学计划。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努力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各个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培训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降低课堂讲授时数等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推广并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跨校选课机制,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晶,李文静.论本科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J].大学教育,2014(4).

[2]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3]张健.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当代大学生,2008(6).

作者:张文霞 周前能  张丽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