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师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及核心,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近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加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师德;高职院校;建议

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这一职业,早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相传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一个叫做“契”的人作“司徒”,契的秉性是“聪明而仁”,“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这两者条件都具备,才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正所谓现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德才兼备”。师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师者的德行、品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为师者应先以德育和育人为先,再行知识技能的传授。

一、师德的定义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说过,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三个,知识的传授(教学)、知识的创造(科研)和知识的应用(社会服务)。高等学校三大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着良好品德和业务精深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从事教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这也是教师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事实上,教师的道德往往被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般社会人的道德,狭义上的高校教师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决定着高校教师对自身工作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调节着高校教师本人与学生、与同行、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高校教师的师风,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自然汇聚和有机整合,许多时候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调节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同样影响着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1]。

二、当前高校师德现状

大部分教师做到了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职业道德高尚,对工作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学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做到和学生保持着良好的沟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代中国的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和社会越来越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急功近利、浮躁短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等现象同样波及到高校教师。甚至部分教师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往往让收入的高低来决定自己敬业的程度,缺乏奉献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的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教师之前在学校里接受的是专业理论学习,自身没有在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因而,他们在教学中侧重的也是专业理论知识,有的教师本身就对于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社会、企业对这类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无视学生实践的需要,在实践课堂上仅是让学生自习或是敷衍教学,阻碍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兴趣,令这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得不到体现。

三、高校师德建设有效对策

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的有效途径可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方面着手,内部因素指教师的自身素质,外部因素指建立教师师德建设制度、奖惩制度、监管机制、推进专项教育等方面[2]。

(一)内部因素

1.多方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无论是普通高校教师还是其他院校的教师都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有来自教学、科研、职称评定、升学等几方面。尤其是对于35—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这些压力显得尤为突出。针对上述情况,从社会层面来讲,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优化教育配置资源,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各界应关爱高校教师,构建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平台,多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学校层面来讲,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模范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力宣扬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以讲座、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模范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交流,给教师以积极的引导。

2.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自己做一个明确定位,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自觉遵守行为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点滴的经验,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工作能力,做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好教师。

(二)外部因素

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应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制订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完善的体系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考核的标准不能仅仅以业务水平、科研水平作为考核标准,也要以学生评教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中包含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等几方面,学校人事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师德行为规范细则等;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科技处可共同修订师德考评办法,出台教师道德规范。学校应将师德评价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公布,可以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优、进修的重要依据。

2.加强高校的奖惩制度

高等院校应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定期修订奖惩制度,努力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学校评选出来的“先进教师”“师德标兵”等,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力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师德评价结果差的教师,学校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惩罚,如在绩效考核方面降低等级。

3.严格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学校建立师德督导小组,小组可由校领导、校中层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师构成,具体施行时可由督导组成员在课内听课,课外与教师和学生深入交流,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考评意见,听取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难处,给教师打分,赋予学生一定权利,让学生来监督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机制应不断细化,同时要避免考评的随意性和恶意性,促使教师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4.推行师德建设专项教育

教师的师德培养在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任务计划中应处于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每年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寒暑假的教师培训班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法制法规、学术规范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将师德建设推动下去[3]。

5.将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师德建设的核心是“高校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学校应充分挖掘“高校精神”的引领作用,将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构建和谐环境,让教师真正理解“师德”的涵义,促进师德建设。比如校园雕塑、绿化、活动、宣传长廊、校园建筑等都能体现出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氛围,而这种氛围能给人以启迪和熏陶,如清华大学的石碑上刻有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给教师和学生以启迪和激励[4]。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人自我完善,使教师的言行与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6.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讲的是奉献,但如果一味让教师去奉献,而不给予相应的物质报酬和奖励,不涉及物质利益,那也是不现实的。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面临的是结婚购房的压力,对于中青年教师而言,他们面临的是子女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应主动关怀那些家庭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如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解除教师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5]。

四、结语

师德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及发展的核心,高等院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树立一个“以德育人,以德治教”的基本观念。围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样一个中心,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弘扬崇高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高校应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着手,关注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及落实奖惩制度,建立师德督促机制,关心困难教师,并将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田爱丽.大学之道,明德至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

[2]段斐.陕西省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3]廖志平.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考量[J].教育与职业,2016(6).

[4]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5]黄玲.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罗斌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