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体视域下教师教育制度改革

教师个体视域下教师教育制度改革

【摘要】在受教育者利益被忽略的教育背景下,张扬个人利益具有实践价值。文章通过对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描述及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效益的探寻,对于当前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状况进行呈现;对于个人教育选择与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成因进行了探寻与挖掘;最后是对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尝试性解困。

【关键词】教师教育;个体视域;制度改革

当前,在普遍忽略受教育者利益的大背景下,提倡个人利益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文章通过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困境和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效益,呈现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状况;探寻教师教育选择效益低下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办法。

一、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政府层面对教师培养、管理、待遇、培训等方面,虽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许多做法并没有认真考虑教师的需求、意愿,导致事倍功半。

(一)教师教育选择意愿不强。教师职业现状是“舆论热、教师冷”。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评价普遍是正面、积极的。然而,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岗位面临着较大的身心压力。师范院校报考现状是“冷中有热”。主要表现为师范院校招录遭遇“冷”境,在这种“冷”境中,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行又促进了师范院校报考的回暖,所以说是冷中有热。师范专业就业状况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从学校类型看,普通教育饱和,职业教育匮乏;从学校级别看,小学总体超编,初中区域饱和,高中严重缺乏;从区域分布看,城镇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我们可以看到,从职业评价、报考意愿、就业状况来分析,个体意愿呈现冷热交织的状态。然而,这看似矛盾的个体意愿背后,呈现的却是明确的否定意愿。

(二)教师在职培训选择意愿缺失。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师培训在运行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冷热反差,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特点。一是各种培训政策热出与教师反映平淡。2000年以后,教育培训相关法律出台的速度加快,覆盖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专项法律建设也更加细化。然而,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反映却可以用“平淡”甚至是“冷漠”来形容。参与访谈的教师大部分都表示对国家规定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不太了解,个人既不愿去主动学习,更不会根据自己需要去搞好自我设计。二是教育资金投入热涨与教师参与冷淡。教师培训热的另一个表现是“教师培训项目增多,教师培训投入热涨”。调研显示,近五分之二(39.19%)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内容脱离现实,在参加过职称培训的教师中,只有4.82%的教师认为这种培训对工作有帮助,比例不足百分之五。

二、个人教育选择与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层面分析

(一)教育制度变迁与个人教师教育选择困境。教育制度变迁,是对教育资源的调整和利益再分配。因此,教育制度的变迁不仅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也会改变和影响个人教育选择。1、教育制度变迁导致教师群体教育选择的重构。教育制度的变迁,打破了旧有教育利益格局,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对于教育选择的个体而言,这也意味着选择结果的调整和改变,必然会促使个体对于选择进行重新评判和思考,进而导致个体选择行为改变。2、师范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加重教师教育投入负担。师范专业学费制度的改革,不仅意味着师范专业学生需要自己承担部分经费,更意味着师范学科专业将与其他学科专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3、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与师范院校“失落”。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由按“需”投入转为按“出”投入,由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制度的改革不仅导致了师范院校在争取教育经费方面的困难,加剧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这也导致个体在教师教育选择中顾虑重重。

(二)教育制度缺失与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不足。教育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制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它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况。1、教育制度缺失的现状。在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制度的缺失表现为两种状态:核心制度的缺失和配套制度的缺失。核心制度缺失表现为制度的系统性缺失、不完善或者执行失范,同时它还会导致其他配套制度的安排难以发挥作用。配套制度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制度效率损失,即在程度上影响制度的效率,却不会造成制度供给失灵。亦即,制度的边际效率仍在上升,但是未能达到理想状态。2、保障制度的缺失滋生政府和学校的搭便车行为。如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在教师培训时间保障制度方面的缺失表明,国家和学校作为“人力资源”使用方,并未承担教师在职培训的时间投入。这种国家、学校对教师时间投入补偿制度的缺失现象,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在职培训的额外时间负担,另一方面还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收益”无偿被学校和国家“收割”,这种行为是一种明显的“搭便车”。3、保障制度的缺失造成个体教育利益的弱化。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缺乏和低效,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对利益分配失衡的不满。这一矛盾的激化与平衡过程,显然造成了资源内耗,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社会与个人利益的损失。

(三)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的缺失抑制个体选择意愿。教师工作优化的激励,是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积极性的有效促进与保障,是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应然构成和有效机制。1、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失。教师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属于教师个体,但是其使用权和支配权由于教师的转让而归于其所在学校和国家。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人力资本收益权的模糊和教师工作优化的难以测量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意愿缺失的主要原因。2、激励机制缺失降低个体选择意愿。激励机制缺失,使得教师劳动外部性的负效应不断强化。如果不能通过激励机制缓解教师劳动外部性的负效应降低的趋势,则回报效益的低下将会影响教师人力资本的投入热情,使得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个人意愿和积极性大为降低。

三、基于效益优化的制度变革

一方面,教育制度变迁导致了教师教育在教育系统内利益及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制度变迁中形成的制度低效与制度不足,也加剧了制度效率的降低,产生了教师教育选择效益低下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的变革逻辑。教师教育的困境需要通过制度变革来寻求解决途径。因此,对于个体利益的满足、需求的尊重、物质的供给和制度的保障是实现选择规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确保个体选择的效益和权利。1、以教育需求为指引。对于整体的教育活动,教育需求则是促成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终极力量,任何教育的变革都是由新的教育需求诱致的。若要增进个体对于教师教育的选择,必须以个体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师教育的体系变革。依据个体的教育需求,教师教育制度应关注教师个体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2、实现个体教师教育选择的变革的物质需求。基于教师教育选择效益的制度变革,以提升教师教育选择效益为主旨。实现此目标,既要改变当前落后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还要提升衡量教师教育产出质量和标准,也就是说,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考核。3、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在教育制度的创新中,核心就是将教师人力资本生产、形成和分配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力制度化。增进选择的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关键就必须深化教育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教育制度创新。

(二)增进个人选择的教育制度构建。恰当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既能够扩展教育利益的边界,又能够构建合理稳固的教育利益格局。1、明确以政府为主的教师教育投入机制。合理有效的教育投入,是提升教育选择的效益的开始。要以保护为目的,明示个体责任的投入制度。国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制度,应当是从如何减轻教师在教师教育投入中的负担入手,提升教师教育选择的效益。从培训时间的保障入手,缓解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实际困难,分担教师培训时间投入。2、确立与教师教育地位相符的适度倾斜的教育制度。当前,教育的“产品属性”,弱化了国家对于教师教育的责任,降低了教师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规模的调节,决不能仅仅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才是决定教师教育规模的根本因素。如今,我国正在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笔者认为这也是确立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一个难得机遇,必然能对教师教育发展和个体教师教育意愿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因而,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师的行为,我们只有真正的满足了教师个体的意愿和追求,教师才能够全身心的、真挚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这是本研究的初衷,也是解决教师教育困境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金一鸣.教育原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王丽丽 单位:中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