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困境与构建路径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困境与构建路径

摘要:中小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信念的引导和支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存在虚无主义、多元价值、消极主义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教师面临教育信念缺失、教育信念混乱、教育信念异化等困境。这些困境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因而需要通过加快建构正向的学校文化,来引领教师建构积极的教育信念。

关键词:教育信念;学校文化;教育教学观念

信念是经过确认的,值得坚持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能够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关于某些教育主张和教育观点的确认、坚持和信奉,是教育行动发生的内在动力。[1]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也卷入了改革浪潮中,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关注,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教育信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小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信念的引导和支持。正向的教育信念能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潜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基本场域,每所学校都有特有的学校文化,这无疑是教师教育信念构建与生成的重要影响要素。当前一些消极学校文化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出现种种乱象,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正向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生成积极的教育信念。

一、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文化的内在关联

教师教育信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许多因素相关,尤其与学校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

(一)学校文化是培养教师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

任何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都受到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师教育信念亦是如此,其生成、变更等受其内外双重因素的制约。从外在因素看,教师在学校的理念、制度等文化的影响下,构建自身的教育信念,并通过教育行为呈现出来。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承载着学校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是中小学教师建构积极、正向的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方向引导和重要保障。建构和更新学校文化是教师信念更新和重构不可或缺的路径。[2]学校文化不是静止、永恒的,而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产物,顺应教育革新和学校发展而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内容。当学校领导有意识地更新或调整学校文化时,教师的教育信念也必然需要与之相贴切。具体来说,学校文化的性质不同,孕育其中的教师教育信念的性质也不相同。积极的学校文化能帮助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建构在积极的学校文化基础之上的教师教育信念也必然是正向、积极的。负向的学校文化则容易使中小学教师滋生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误导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建构在消极的学校文化基础之上的教师教育信念也必然是负向、消极的。

(二)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文化相辅相成

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文化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教育信念的生成与变更始终需要学校文化的大力支持。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场域,每所学校都具有独特的学校文化,是教师教育信念构建与生成的重要影响要素。学校文化营造了一种集体氛围,而这种集体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教师,是建构其教育信念的外在影响因素。如果这种文化氛围是积极、向上的,则能够帮助中小学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信念。[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信念为学校文化的创建提供必要条件。不同教师教育信念提供的创建学校文化的条件是不同的。其中,正向、积极的教师教育信念能够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水平,为学校文化的创建提供良好条件,有利于和谐学校文化的形成;负向、消极的教师教育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文化的正常建设,阻碍学校文化创建,不利于和谐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中小学在建构积极的教师教育信念时需要把学校文化和教师教育信念结合起来考虑,二者不可偏废。中小学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创建符合本校发展要求、体现本校特色的、和谐的学校文化,为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现实文化困境

在实际中,一些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存在虚无主义、多元价值、消极主义等问题,这直接或间接地使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面临重重困境。

(一)学校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导致教育信念的缺失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倡导全盘西化,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4]这里,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探讨学校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学校文化中的虚无主义主要指学校具有文化自卑感,没有建立起对本校历史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注重本校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态度与思想倾向。在这种态度和思想倾向的指导下,部分中小学不注重本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没有创建学校文化或者没有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基础,由于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支撑,且一些中小学未设有培养教师教育信念的特色内容和具体措施,造成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容易丧失主动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应有的激情,缺失教育信念。

(二)学校文化中的多元价值导致教育信念的混乱

学校文化不同,其追求的思想导向亦千差万别。新课改后,一些中小学既有素质教育文化及其核心的“以人为本”价值观,又有考试文化及其追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还有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及其个性化价值观。三者并存,容易使教师陷入教育信念混乱。第一,素质教育文化与考试文化并存导致教育信念混乱。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素质教育文化及其倡导的“以人为本”价值观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但是,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小学中并没有完全消失,这些中小学的考试文化,仍然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向作用。理论上,中小学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价值观实施教学,实际上,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按照考试文化追求的“功利主义”实施教学。第二,教师个人主义文化与素质教育文化并存导致教育信念混乱。国家和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求,这种要求多以素质教育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教师并不是以群体的方式呈现,而是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个体而存在”[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个人主义文化,具有个体化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文化对教师的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个人主义文化指导下的个性化诉求存在一定偏差,二者相互排斥。这种内在冲突使中小学教师不知如何抉择,导致其教育信念混乱。

(三)学校文化中的消极主义导致教育信念的异化

学校文化中的消极主义文化,如个人主义文化、“考试文化”“功利主义”等,导致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呈现“教师角色工具化、教育目的功利化”[6]的异化。第一,个人主义文化导致“教师角色工具化”。由于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加上一些中小学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缺少对教师的正向引导,致使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缺少自主发展的平台,不利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把每天的教学工作当作获取工资的任务,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第二,考试文化导致“教育目的功利化”。新课改实施之后,一些中小学的考试文化仍然大行其道。在这种考试文化影响下,学校、家长和社会更多地关心学生成绩,迫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上,其教育信念呈现出“教育目的功利化”的异化。拥有异化教育信念的教师常常为眼前利益屈服,甚至不惜违背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7]教师教育信念的种种困境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三、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教师教育信念的重建路径

和谐的学校文化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性,是学校各种文化的和谐统一,能有效抵制学校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多元价值文化混乱、消极主义等。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建构积极的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路径。中小学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开拓教师教育信念重建的新路径。

(一)克服虚无主义,为重建教师教育信念提供思想源泉

历史发展中,学校自身积淀了深厚优良的文化底蕴。因此,创建学校文化要注重传承和创新,克服“虚无主义”,为重建教师教育信念提供思想源泉。尊重学校历史文化。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是在本校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具有自身特色,而无论外界文化多么优越,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本校发展。因此,中小学必须摒弃虚无主义倾向,辩证地对待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为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提供可供选择和借鉴的资源。重视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教师教育信念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学校文化是重建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基础,为了使教师教育信念始终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文化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小学要根据时代背景和本校的具体条件,积极借鉴校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调整、创新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始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教师教育信念的建构或更新提供最新的文化借鉴。最后,理性看待学校历史文化与外界文化的地位。本校历史文化是创建和谐学校文化的重要来源,外界优秀文化只是借鉴,中小学应把本校的优秀历史文化放在首位,也要积极借鉴外界优秀文化。只有这样,中小学才可能真正克服学校文化中的“虚无主义”。

(二)克服多元价值混乱,为重建教师教育信念找准立足点

中小学要不断成长,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文化及其倡导的“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允许多元文化共存。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多元价值文化给教师带来的教育信念混乱,为重建教师教育信念建构立足点。首先,坚持学校文化的主旋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需要加以理性引导。一般来说,学校的主流文化适应了社会和本校的发展要求,能明确教师教育信念建构的方向,避免多元价值文化带来的混乱,中小学要坚持素质教育文化及其倡导的“以人为本”主旋律,摒弃考试文化及其倡导的“功利主义”。这样,中小学才可能团结教师,把教师的教育信念导向正确的方向。其次,允许多元价值文化的存在。中小学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在强调学校主流文化同时,允许多元学校文化的存在并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教师教育信念的重建提供充足的文化源泉。虽然考试文化有种种不足,但是在现有制度下,它仍将长期存在。适度的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点燃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心[8],考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正确看待考试文化,抵制其消极影响,发挥其在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加强校本培训。教师教育信念的建构不是个人的事情,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其中,校本培训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信念培养方式。[9]中小学应根据本校实际逐步加强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避免教师出现教育信念混乱。也就是说,中小学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我追求与学校要求的冲突,实现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学校主流文化的内在统一。

(三)克服消极主义,为重建教师教育信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首先,实现学校文化的整体和谐。学校文化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类型。中小学要创建和谐的文化就是要使这四种形式的文化都体现对“功利主义”“考试文化”等的批判,全面克服消极主义,实现其整体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师身心发展要求,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重建积极的教育信念。其次,确定正确的办学目标。正确的办学目标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抵制消极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中小学要明确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中小学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教师与教师之间要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最后,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中小学要密切联系教师,听取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最大限度的增强教师的参与感和对学校文化的心理认同感。这样,教师才能自觉遵守与维护学校文化,并将之内化为教育信念,从而增强抵制消极学校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润洲.论教师的教育信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6):2.

[2]谢弈.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7.

[3]陈曦.论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影响[J].学术研究,2014(2):14.

[4]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J].湘潭大学学报,1997(4):10.

[5]姜新生.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3):5.

[6]杨建武,谭九生.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异化及其矫治研究[J].教育探索,2015(12):119.

[7]马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信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57.

[8]傅维利,刘磊.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压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4(3):3.

[9]宋宏福.论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4(2):39.

作者:周停停 董海霞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