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新形式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河南省针对现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了多种创新性措施来适应性地调整与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适应性调整措施当中的积极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河南省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6-JSJYZD-011)阶段性成果。

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背景之下的时代产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下,河南省也同我国其他各省区一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积极作出适应性调整与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向纵深化方向迈进[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转变的要求。这就是“素质教育”在党中央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的“首映礼”。随后,在我国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任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这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政治保障。也正由于这一政策导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一步步迈入到新的轨道中来。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历来被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最早的教师教育学校自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所发展。至光绪三十三年,河南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就有两所;到光绪三十四年,除去已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之外,河南省拥有的初级师范学堂就已达到11所之多,并另有103所师范传习所[2]。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教师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河南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还被称之为“教师大省”。在当时,除去各高等院校,整个河南省的教师数量达到了100多万人[3]。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其教师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也有了很大改善。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共拥有20所师范类高校,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等11所全日制师范类本科院校,信阳学院、安阳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3所师范类本科独立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师范类高职(专科)学校,以及河南教育学院和平顶山教育学院2所师范类成人高等学校等等。就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来看,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处于相对较为领先的地位,其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得以完善。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再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充分地把入职前师范生培养与入职后在岗教师培训进行了有机结合,而国培计划与省培项目的相辅相成也进一步为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河南省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也初见成效,甚至为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落实过程中,其现代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问题产生原因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人均教育投资不充足。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4]就一般情况而言,“根据我国的管理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高等教育资源经过相同程序申报的前提下会优先分配给重点类高校”[5]。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同等条件下,河南省这些师范类院校所获得的政府资助和扶持仍然是相对有限的。而从客观条件上看,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其教育投资受教育需求影响,比重应当与其应受教育人口数量成正相关。在实际的教育投资分配中,国家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量并不算最低的,但由于河南省整体人口众多,应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大多于其他省份,因而其人均教育经费就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加之河南省整体的教师教育发展较快、教育投资需求增长较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均教育投资短缺、教育供给不足的被动失衡。

(二)教师平均收入较低。收入是人们在就业择业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大多数想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师范类学生而言,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意愿和从业后的就业意愿,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其教师队伍的流失率。有相关调查显示,“从长期角度来看,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教师质量这两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6]。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当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达到4,000元人民币时,愿意到农村去任教的师范生会增加到79.4%,当月薪升至5,000元人民币时,其百分比则会上升到88.1%。[7]早在199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就明确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但就目前河南省实际的教师平均收入来看,这一政策不仅未得到落实,而且在河南省教师工资发放制度中还存在着职称工资比重过大、教龄津贴比重过低等工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生的入职意愿以及教师队伍的在职满意度,从而阻碍了当前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扩招淡化师范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施扩招以来,师范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也逐步得到扩大。受市场经济影响,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争取更多生源,河南省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转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在学科专业方面增设了大量非师范类专业及新兴专业,并投入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大非师范类专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其师范院校本质的师范性特征却因此受到弱化。而伴随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投入比重的减少,其教师教育向前推进的进程也势必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制约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正常建设与发展。

(四)终身教育被阶段化。我国教师教育一般被分为入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入职后继续教育或进修这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育实施者承担教育任务,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并防止脱节,则是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中一直面临且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全球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浪潮中,教师教育一体化业已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大趋势。无论教育一体化形式如何变化,其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阶段化问题。也只有彻底解决教育阶段化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固有矛盾,才能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五)教师职业理想缺失。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支撑教师自身主动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河南省和其他省区相类似,许多师范类学生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教师这一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稳定性都比较高的职业,这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就其自身而言,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从事这种“又苦又累工资又低”的职业,因而在其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这样一来,教师这一行业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教师质量就会被拉低,其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建设的改革进程也会慢下来。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针对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河南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采取多种创新性措施,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河南省的师范类高校数量较多,且各具特色。其中,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最为典型,在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最具代表性。其中,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和领跑者,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上一直是成果不断,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其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创新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造就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新型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对以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整合,革除以往较为陈旧的落后观念,并对当前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目的,形成了以反思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学习全程,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支撑、协调推进,特色鲜明的新型教师培养体系。

2.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师范类课程设置选择成为能否毕业的一项指标。河南师范大学采用学分制,其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除去非师范类专业要求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这六大类课程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教师教育平台I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其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达到18学分,占总学分的11%。

3.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方向,师资型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在进行了两年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过后,到了第五学期,河南师范大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种不同的“分类培养模式”。这种分流培养模式有利于使现有的教学资源集中合理化再分配,选择师资型方向的学生除参加教育实习I之外,还在第七学期通过教育实习II到校外进行16周的教学教研训练,并且在第八学期返校进行4周的校内教育研习III。除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教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作为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也进行了创新,实行弹性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职前培养结合职后培训,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发展等等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二)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除了各高校在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下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之外,政府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条文以适应并促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1.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5月26日,《关于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由河南省教育厅下发至全省各有关高等学校,该通知批准和实施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共计15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培养现代新型教师、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方案,从当前在教师培养上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入手,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新型协同培养教育新机制,进而培养出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全面提高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质量。

2.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2015年10月13日,《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在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站上,通知决定,河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的工作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地培养一批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项多能”、真正能为农村教育谋福祉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组织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为深化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改革,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良性转变,2015年10月27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课题组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现实问题,立足河南省的省情、所在学校的校情,并且要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领域发展中的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研究后期要及时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促进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深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现代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改革,除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组织申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之外,河南省教育部门还开展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手抓”、培育“中原名师”、完善教师教育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从总体上是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尽管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无疑是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这对提高当前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洪河 姚景楠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时明德.河南大学与河南师范教育[J].河南教育,2012,10

[2]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55~56

[3]禹跃昆等.“养”好教育的“工作母机”[N].中国教育报,2016,3(1)

[4]曲大富.实用教育全书(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9

[5]曹丽君.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杨建芳.基础教育教师收入对师资供给的影响[J].教育学报,2009,2:62~67

[7]邬志辉.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N].光明日报,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