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摘要]

文章结合微课特征,在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微课教学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应对策,以期切实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效果,推动信息化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微课;教学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2011-2020年)规划》从整体上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统筹规划与部署,明确提出: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技能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时展的新要求。2016年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需加强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教育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且已经如火如荼开展。而微课正是顺应了当前高度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得到各级行政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与以往动辄一小时左右的视频学习资料相比,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已被广泛认可。“短”形容时间短,一般时长为5~10分钟,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小”形容课程主题小巧但明确,视频容量小,一般从几兆至几十兆,便于传送与存储;“精”形容主题精炼并精彩,简短又完整,一般只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悍”形容资源应用面广,易于网络传输、交流和应用共享,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学习”需求[1,2]。此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建设者,因其制作技术和设备相对简单,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持数码设备均可以实现。正因为如此,微课这种信息化时代碎片式的学习工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传播,不仅在学生中颇受青睐,而且也深受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认可与喜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是生力军,据统计,有些高校的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已成为教学的主体。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能力较强,善于利用各种终端媒介、APP等在线学习交流,因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信息化趋势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青年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亦为高校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我国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尽管他们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为前沿的知识信息,但教学能力的不足及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3]。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还缺失:一是欠缺实务经验,理论与实践难以融会贯通;二是有的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不够突出,导致一些学生一知半解,学习囫囵吞枣;三是有的授课语言表达欠锤炼,照本宣科,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点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授课声音控制力较差,语速偏快,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四是有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且不规范,过分依赖PPT,甚至存在某些青年教师上课照着PPT读一遍的不良现象,课堂板书随心所欲,书写缺乏章法,使学生课上无笔记可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绝大部分教师并非师范类院校毕业,专业知识虽较为扎实,但缺少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专门的教学技能。而学校对于新晋教师的岗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且培训时间较短,新晋教师仅大概了解,并无真正掌握与实际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顾背熟教案,没有考虑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技能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这必然导致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3];其二,高校考核评价指标、教师人才培养导向与职称晋升机制有失偏颇。各类人才项目、科研课题的级别、数量等已成为衡量与考核学校办学能力、师资水平及所处同级别院校中地位的风向标,导致大部分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日盛。在这种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导向下,加上自身职称晋升压力,青年教师自然会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活动上,无心也无暇教学;其三,教师职业的竞争压力,大部分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即开始备考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整个青年阶段基本都在象牙塔里埋头苦读,缺乏对外界社会的了解与实践经历,从而导致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微课的特点与教学优势

(一)微课的教学视频内容短小精悍,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学习操作较方便。微课的主要特质即“微”字,意喻教学时间短,视频容量小,既可以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或教学环节,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情境的同时,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持网络终端重温课堂内容或学习新的内容,且易于操作,学习起来较为轻松、方便。

(二)微课教学主题突出、优化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并非泛泛而谈,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课件,也可以根据特别的教学任务制定微课教学课程,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微课具有分享性、可持续性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扮演授课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微课投放于网络平台上,学生可参与其中,并且可以将好的教学资源与老师、同学分享,相互促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积累、优化,逐步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此外,教师可借助于微课资源提供的在线平台,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切磋并分享各自的授课经验、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方法,并进一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4],这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极为有益的。

四、用微课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作为教学的平台或载体,有利于推动课程创新,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掌控能力的提升,提高其教学效果,继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大力推进与应用微课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升其教学效果,是目前“互联网+教育”的教学信息化改革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可参照(陈静、李树清,2014)[5]中关于全国医学类院校中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的心得体会,结合微课教学,按照如下流程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强化培训。

(一)精心选题。即“讲什么”的问题。第28卷第2期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28No.22017年3月JOURNALOFGUANGXIOPENUNIVERSITYMar.2017“画龙需点睛”,授课主题是否引人入胜是决定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青年教师在设计微课教案的初期,可以尝试完成一个完整的小专题或知识点,从问题提出到分析直至结论,有头有尾,相对独立,难度适中;微课中的例子应贴近生活,比如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以耳熟能详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

(二)构思剧本。即写好微课教案。这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即“教什么—目标”“怎样教—策略”“为何这样教—原因”。教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微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做好微课的前提,亦是考核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建议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设置疑问”“激发兴趣”“点明主题”,这种教案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投入新问题的思考中,激发其思考的火花。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趣味性的小故事、典型案例、角色扮演等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关键要把握住“度”,做到精炼、简明与切题,切忌走形式。

(三)层层推进,巧妙组织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微课时间,优化教学内容;其次根据教学目的,创新教学方法;最后要重视细节,精雕细琢,并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合理利用各种教辅工具—多媒体、板书和教具。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有效、有度、巧妙地运用教辅手段工具,将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具合理、自然地结合,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高校教学的新趋势、新风格,这对于青年教师站稳、站好讲台尤为重要。

(五)激情授课,注意教态。授课语言是青年教师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教学阅历不深,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掌控力较弱,致使其在授课时往往不够自信,无法像老教师那样做到收放自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建议青年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熟读教案,给每一个知识点划分大致时间点并掌握授课进度。授课时需激情饱满,注意控制语速,恰当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信息化趋势势在必行。微课作为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已取得了各级行政教育部门极大地关注与积极推广,不仅在校内教学竞赛,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赛均采用“微课竞赛”的模式,且随着“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等赛事的强力推动,微课系列化、课程化将成为未来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是机遇亦是挑战。青年教师群体渐成高校的教学主体,其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科专业的发展。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制作出好的微课,作为慕课、翻转课堂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教学质量,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内涵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作者:唐玮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梁裕芬,韦俊彬,陈海英.微课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

[3]杨建东.关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

[4]杨慧,丁正生,宋艳娥.微课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15).

[5]陈静,李树清.参加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