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实效性思考

学校德育实效性思考

摘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的关键内容,即效率问题。本文从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寻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力图寻找提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特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校德育实效性指的是通过学校的施教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道德教育,进而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等。在德育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德育新思路,开创德育新方法。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环境复杂。在开放的环境下,我国学校德育环境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学生们不再是单一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是日益融入社会大环境当中,网络生活,外出旅游,国际交流都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信息来源也日益扩大。这种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使得学校德育环境不再单一,而是和各种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相交融,逐渐变得复杂。

2.学校德育施教方法简单。目前我国传统的德育施教方法过于简单,通过一本书,讲解一堂课,便是结束了德育的一堂课。其实这些远远还不够,比如国外发达国家德育教学手段呈现实践化,生活化,不仅仅拘束在课堂上,而是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关系

德育目标素质化还表现在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确立德育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由学校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一般认为,研究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德育实效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

2.要处理好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要求的关系

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的前提条件。比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德育工作者既要善于把握全体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3.要处理好学校、教师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学校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环节。

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是时代的呼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志、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个性品性结构更加完善。其最终目的与追求是更好地将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要根据实际,尽量把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贯彻落实。将德育目标细化、分层,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立德育目标。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学会关心国际合作、环球意识、环境法和环境与发展的意识、和平与发展的意识,环境道德的观念等具有全人类性的目标已成为现实的要求,这种情况反映到德育中来,在确定目标时应有所体现。

3.改进德育方式方法

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是加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它是讲究“艺术”的,非常注重方式方法的细致、生动,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方式决不能物化为对人的单向灌输,而应该变一味灌输为潜移默化的方式。如淡化教育痕迹法、人格魅力法、心灵对话法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如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创立的“小组讨论法”、“模拟法”、“观察参与法”,吉利根的关怀伦理学理论采用的“榜样示范法”、“讨论对话法”、“实践法”等。我们只有在方式方法上做到人性化,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过程是复杂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强调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忽视或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反,这种强调以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教育,恰恰是突出了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增强,能够在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教育者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才能启发学生道德上的自觉性、积极性。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这项任务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力量可以解决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才能共同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春华.运用主体性德育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2]曹清燕.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2)

作者:傅寿松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