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研讨(5篇)

大学生健康教育研讨(5篇)

第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和客观需求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观和客观需求,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改进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4月对多阶段抽样产生的南京某综合性高校952名大学生样本进行集中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有近7成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相对于同班同学来说“非常好”或“比较好”,但能够答对8条以上基本健康知识的人仅占25.9%,能够坚持做到所列6种基本健康行为的比例仅有12.7%,90.7%的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健康知识掌握和具备的健康行为数量等都与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且主客观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建议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学生健康教育需求。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客观需求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然而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抑郁发生率高、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1-3]。瞿书铭等人[4-6]的研究表明,高校对于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大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因此,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健康教育的主客观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引导高校根据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国内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研究往往以某一疾病预防或某一方面知识传播干预研究为主,还没有研究能够全面关注大学生对高校健康教育各方面知识的主观需求和获得途径偏好,也没有揭示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发生所提示的健康教育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以南京某一综合性高校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的进一步匹配,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南京某一综合性大学,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产生,第一阶段是在该高校18个学院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产生9个被调查学院,第二阶段是在被调查学院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个班级,对被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合计952人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89份,54人(5.7%)因调查时不在上课教室而没有接受调查,9人(0.9%)的问卷因填答漏缺项过多而被视为无效问卷。被调查大学生中,女生略多,有472人(53.1%)。大一至大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281人(29.4%),334人(37.6%)和294人(33.1%)。文科253人(28.5%),理科311人(35.0%)和工科325人(36.6%)。

(二)方法

调查于2016年4月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到被调查对象上课教室组织集中匿名自填调查。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客观需求、健康教育主观需求三个部分。其中,健康教育的主观和客观需求是研究人员借鉴李鲁对卫生需求划分的标准[7],将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存在的健康相关问题而判断的健康教育必要性定义为客观需求,而将被调查对象自我觉察到的需求定义为主观需求。研究中通过测量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10条)、基本健康行为(6种)和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来判断客观需求,用“您认为高校有无必要开展健康教育”、“如果学校举行健康主题活动,您是否会参加”、“如果学校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您是否会选修”等来反映主观需求程度,另外研究还了解了被调查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和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

(三)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5软件录入。数据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卡方(X2)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OrdinalRegression),检验水准α均定为0.05。

二、结果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客观需求

1.基本健康知识掌握

调查中了解了大学生对10条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表1给出了具体结果。10条知识点中,92人(10.3%)答对3条及以下,268人(30.1%)答对4-5条,299人(33.6%)答对6-7条,仅230人(25.9%)答对8条及以上。方差分析显示,健康知识得分没有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的差异。

2.基本健康行为

在基本健康行为方面,被调查大学生能够坚持每天吃早餐的仅有506人(56.9%),能够每周2-3次适量运动的有441人(49.6%),能够每天睡眠7-8小时的406人(45.7%),不吸烟的有633人(71.2%),不饮酒或少饮酒的有539人(60.6%)。对于所列出的5种基本健康行为,能全部做到的学生仅占12.7%,能够做到3-4种的占47.2%,35.0%的对象只能做到其中的1-2种,还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能做到其中一种健康行为或一个都做不到。表2采用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发生情况,总体而言,男生、大三年级和工科学生的健康行为发生率较低。

3.自我健康状况评价

被调查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了乐观评价,分别有21.1%和45.2%的对象认为自己健康状况相对于班上同学而言“非常好”或“比较好”,仅分别有1.7%和1.0%的对象选择“比较差”或“很差”,另有30.9%的对象选择了“一般”。卡方检验显示:被调查对象的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没有年级和性别的差异,但有专业性质的差异,理科和工科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乐观评价,文科学生选择“一般”的比例显著较多(P=0.009)。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

1.高校健康教育必要性及参与意愿

绝大多数(90.7%)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分别有44.7%和46.0%的对象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而选择“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比例仅分别为8.8%和0.6%。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反映在学校里“很少”(57.0%)或“没有”(27.0%)接受到健康教育。近半数的人表示并不满意(45.5%)所在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认为存在内容不全面(46.5%)、没有针对性(40.8%)、方式单一(44.4%)和参与学生少(44.0%)等方面需求改善的问题。还给出了被调查大学生对于一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意愿,X2检验显示参与意愿没有性别、年级的分布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意愿有所不同,工科学生参与意愿相对较低。

2.喜欢的高校健康教育形式

被调查大学生是所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多选题)较为分散,在所列出的9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没有一种形式的被选比例超过4成,选择比例最低的是听广播,仅有11.5%。列前五位的健康教育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选修课39.1%、网页/APP传送38.1%、专题讲座34.3%、视频观看34.1%和折页/手册发放25.5%。卡方检验提示:在所喜欢的高校健康教育形式方面,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差异性较小,大多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3.期望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

在所列出的11项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中,需求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心理健康71.7%、生理健康61.5%、健康生活方式46.3%、急救44.5%和性与生殖健康43.6%,另外,饮食与营养、传染病预防的需求比例也超过了四成。在所期望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上,年级分布完全没有差异,但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需求有显著差异,表5给出了具体比较情况。总体看来,女生比男生的健康知识需求多,文科专业学生的健康知识需求多于理科生和工科生,工科生的健康知识需求最少。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和主观与客观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采用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变量为高校健康教育必要性(非常有必要=1,比较有必要=2,不太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3),自变量则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和健康服务客观需求(健康知识得分、健康行为、自我健康评价)。表6给出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大二、女性、文科、健康知识得分在8-10分、健康行为相对较好的大学生更希望高校开展健康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从客观需求看,尽管近7成的对象都对自己的健康做出了乐观评价,但能够答对8条以上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健康素养知识的人仅占25.9%,而能够做到所有5种健康行为的比例也仅有12.7%,仍然意味着高校健康教育有着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而从主观需求看,与瞿书铭[6]等人在福州高校调查数据相近的是,90.7%的被调查大学生都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同样很高。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却反映在学校“很少”(57.0%)或“没有”(27.0%)接受过健康教育。说明,高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及性高、可接受性强的健康教育服务。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主客观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

从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比较结果不难看出,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健康行为问题,但是他们健康教育主观需求却相对较低,不仅健康教育活动参与意愿不高,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率也大多明显低于文科同学。而且多因素分析在控制了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后,仍然显示健康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和健康行为较少的学生,即健康教育客观需求高的学生,其健康教育主观需求率却相对较低,这会是学校健康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即更多需要干预的同学却很可能不愿意参与到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高校的健康教育要能更多地主动走进其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同伴教育、校园主页/APP推送等办法吸引他们关注自身的健康。

(三)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

从所列出的11大项的具体健康知识需求看,选择比例都接近或超过3成,说明大学生们对于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主观需求,高校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而从所喜好的健康教育形式看,9种活动方式选择比例最高的39.1%,而最低的也有25.5%,选择较为分散,但也同样给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多种形式并举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对于既往的研究,本研究创新地借鉴健康服务中对于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的分类与界定,对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对二者间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样本仅局限在一个高校,且被调查学生的健康状况用健康自评指标来反映,可能与其真实健康状态之间有着差异性,不能更准确地反映健康教育客观需求,建议今后的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选择更精准的研究指标,以提高结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管如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改善高校健康教育,实现需求导向的区别化、精准化、多样化健康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建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口与健康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和红,罗月.北京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61-1264+1299.

[2]郑进贵.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4130-4133.

[3]张鑫.国家卫计委:青年是我国艾滋病防治重点1-10月份报告青年学生染艾2662例[OE/OL].

[4]刘素珍,方进博,胡秀英.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82-383.

[5]李健艺,梁碧绿,蔡健生,等.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39-1142.

[6]瞿书铭,郑振,管纪惠,等.福州市高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01-804.

[7]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构建

摘要:

近几年来全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这种社会形势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参考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一共做了下面五个步骤,第一个是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第二个是对心理健康老师的培训工作,第三个是编写了一些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心理学的刊物和读本,第四个是研制了一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第五种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文章就这些加以了介绍,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心理学

引言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的校门,但是在机会增多的同时,也潜伏着很多的危险,许多的高校因为盲目的关注扩张和学校的建设,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大学阶段却恰恰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最后发展成心理疾病,这些年,很多因为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这样的结果真的十分可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刻不容缓。其实早在国外,就已经有专门的机构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研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学科上面,比如临床心理学,应激心理学等方面,但是,心理学虽然在我国早已发展,却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出切实努力,不过,从2001年起,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在教育部的引导下,很多的心理学专家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大力开展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编写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通过高效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心理学的课程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针对高校的心理老师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教材,因此,教育部组织了很多的心理方面的专家,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研究从而编写出了五本教材,供大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用。这5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础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且对不同的心理群体进行了区分,该书主要是作为其他课程的一个基础,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质。

(二)心理卫生学

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疗的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三)变态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健康疾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一些诊断的基本方法,非常的具有科学性,还引用了很多国外成熟的观点和理论,这本书中西合璧,实践性很强。

(四)心理评估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评价标准,给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种测验方式,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兴趣与态度测验以及临床评定量表等。

(五)咨询心理学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心理咨询的一些问题和步骤进行了分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学生案例进行了分析,内容非常的丰富,案例鲜活生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五本书的内容各部分互不相同但是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组成的内容对我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诊断和判断的方法,也是我国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出了一些理论性质的总结。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师,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教育部专门设立了针对高校的心理教师健康教育培训的培训班,结合了全国各个高校的心理培训的老师进行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训班除聘请上述5本书的主编授课外,还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心理健康专家授课。这次的授课内容非常的详实,紧紧地结合着当代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并且组织教师进行现场的观摩演练,这些环节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受启发,这次的培训工作也做到了有效地指导了高校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而且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不过,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普及到每个学生。因此,要面向全部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编写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和读本,这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不但将理论通俗的解释了,而且还配上了很多的案例,非常的丰富有趣,能够对大学生起到一种指引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自身的反省,并且按照读物进行有效的学习,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发展健全的人格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四、研制了一套专业的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如何,依靠外表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评测体系,专门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评测,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一些测评系统。

(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概述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是第一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评测系统,这个系统的研制过程非常严谨,专家们先后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的测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性质的研究,并且听取了很多工作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的建议,最终得出的一个测评系统。为了测试测评系统的有效性,专门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一些大学生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数据表明这个表能够初步的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情况,可以提早的做出一些预判。

(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构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由4个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和1个计算机软件组成。

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

这个量表使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压力的,压力是人都无法避免的,但是长时间的受到一些压力,就会产生一些心理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些因素,因此,根据这个表,就可以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也为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测提供了一个参考。

2.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

该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格是跟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一种行为,因此,对于人格的研究是能够判断一些心理健康因素的。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该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适应情况,大学是人一生中第一次独立的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是一个从少年到青年的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因此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是大学生抵受住压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内容。

4.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这个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心理困扰症状,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没有受到一些干扰,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12个维度组成: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自卑,性心理障碍,依赖,冲动,退缩和攻击。

(三)对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制工作的评价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特色

这个大学生心理评测系统的建立得益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教育部的领导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集合了多个行业的专家进行了共同的研究,其次是很多专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非常的尽心尽力,从而研发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评测体系,再就是评测系统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这是别的系统所不具有的严谨,此外结合了心理学的多重理论,为评测系统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突破和创新

这是第一次,能够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去看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从多个专业,多个侧面去考虑,并且借鉴了很多的国外的成熟的理论和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的建议,从而能够使这个测评系统比较的专业,又具有一些创新,能够比较准确的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的研发不但弥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急需的、有相当高的信度和效度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工具。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创举。

五、组建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因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急迫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正式组建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就是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关注度。

六、结束语

在整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各个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者:方瑗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06:1282-1286.

[2]佘凌,张信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28-31.

[3]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06:200-202.

[4]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06-107.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式

摘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因此,在本文中,分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相关的创新途径促进其教育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我国受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会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在社会中面对较大挑战。因为心理障碍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发展,只有促进教育方式的创新性才能为其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其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是高等教育下的必然要求,因为在当前教育中,主要倡导的是全面性发展,在该理念下,要为大学生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社会条件提供有利支撑,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现代化发展下适合其需求。所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思想行为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行为活动都是由心理上引起的,如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其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能够满足当代的和谐发展需求。在个体社会发展下,大学生只有具备更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认识,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品格。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主要培养的对象,只有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并促进理念的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学生的自身优点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较大动力。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健康、和谐进步,大学生就应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还要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只有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对自身进行评价。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发展人才,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其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途径。人的潜力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以及社会实践精神积累得来的[2]。前者是先天形成的,后者是后天形成的,对其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科学的实施方法,人的智力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所以,对大学生潜力进行开发,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引导意见,还能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就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在理论知识模式下,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还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面进步以及和谐校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能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维护学生[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其形成的最为基本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理性化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先进性。高校在整体的教学期间,应将教育的价值取向作为根本,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心理健康形成更为有利的效果[4]。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心理咨询,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存在心理故障的学生才能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并预防该部分的学生。所以,为了其长期发展,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期间,一定要将治疗性转变为预防性,并扩大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二)健全教育队伍

根据相关的理论思想,还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中去,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积极构建。高校在对教育队伍积极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根据相关文件的具体精神,还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校园中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保证在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中改变单一的队伍建设模式。还需要根据高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成立相关的督查小组,并聘请一些专家为其咨询,这样不仅能保证工作的积极落实,还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新教育载体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定的教育载体,期间,可以在大学生宿舍走廊更新一些板报内容,并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印象,从而针对存在心理故障的学生及时治疗。还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的方式说明心理障碍存在的主要症状,并鼓励学生在现实中敢于面对,保证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还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如:利用校园广播、校园专访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

(四)营造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自身行为都是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的,所以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将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空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为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心理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较多收益,还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关爱。

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需求,也能为学生实现先进的思想成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意义,才能使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成长。

作者:钱大海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2]刘静.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6(2):172.

[3]王云彪,张国成,杨倩音等.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C].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27-29.

[4]曹冬生.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135-137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讨

摘要:

随着科技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同时也逐渐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在网络视阈下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的交流方式主要为人机对话,在虚拟的空间当中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与对方交流,尽情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种方式自由性较强,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发展。

2)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欠缺。网络作为巨大的资源库,能够给学生提供数以万计的信息,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就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现如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交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分辨错误的价值观念并及时规避,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选择也更加迷茫。

二、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1)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开展以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为主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网络行为失当。高校应当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及约束,给大学生提供“引导”,而不是单纯“灌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正确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集中在教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等地方,这种方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对隐私保密要求较高的大学生来说,交流起来相对困难,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咨询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留言板等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建立网上心理论坛,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3)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信息库,切实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体系。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其基本信息、心理测试结果、心理特点等信息建立个人档案,并不断进行追踪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特点,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切合实际的干预体系,高校还应该强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及时找到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尤其是把心理健康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区分,同时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及心理健康预警记录,及时为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4)充分开展社团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心理。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社团的力量,通过社团的活动调查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建立贴吧、公共平台、论坛、微博等,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类社团和协会是高校优秀学生的集聚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深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植根于社团和协会的活动中,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尤其是成立心理健康协会,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拓展训练等大型活动,结合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动,举办心理话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另外,班团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更易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助于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有效利用网络教育阵地,开创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杨娜娜 孙雅茹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文为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GS2015014]

参考文献

[1]陈峥峥.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5)

[2]张永飞.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6,5(5)

[3]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第五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不自信、逆反心理、沉迷网络游戏等方面。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大致方法有设立丰富多彩的心理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学生工作者的心理辅导文化知识、并利用一些网络工具,或经常与学生谈心的交流方式等对策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兴盛衰败主要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高低,这其中不仅依靠他们的健全心理素质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也离不开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业荒废,沉溺网络游戏、道德失衡的现象客观存在,并且休学、退学、虐待、打架群殴等不良事件逐年递增。这些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担忧,学生家长困惑的心理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不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的良好心态应该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取决于很多方面比如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社会阶层,地区差异等不同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自信人群是一个弱势群体,学生工作者应当积极去关爱引导他们,不要因家境、金钱等客观东西使自己形成攀比心理从而自卑,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自卑。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应该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多去求知识求做人,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2、逆反心理

它是人成长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我认为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做学生管理工作的,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上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因为这些同学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当我们真正放下架子平等的换位思考的与学生交流时,这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是有效的,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关心。

3、沉迷网络游戏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们提供了便利的广泛的服务资源的同时,也给大学生造成了适得其反的影响。想必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网络成瘾的学生,这也成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一大难题。同时过重的好奇心以及薄弱的自制力成功带领他们走进网络的世界,这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自身原因。而网络能够成功让人上瘾的原因来自于它能使人产生莫名的亲密感,无压抑感,自我操控感。除此之外,家庭学校社会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使大学生顺理成章痴迷网络。学生自身能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合理控制上网时间,恰当利用上网优势,让网络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一把利剑,这是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做的。

二、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有

1、设立丰富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多多设立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多样化课程,有目的性的给学生们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根据各时期的成长变化给予针对性策动,例如《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的设立不是单单让学生只是硬背一些概念定义等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如何正视自己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自我调节这些问题,最好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此类问题。因为现在90后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形式教学,如果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会使其适得其反;适当在大学里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聘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心理大师或社会人士来做报告,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心理辅导知识

要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改善,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指导能力。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部门应经常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指导能力培训。笔者认为一个学生思想受学生工作者思想影响,另外高校也应该定时组织学生工作者进行工作交流会议,相互探讨交流工作心得和工作经验,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好拿出自己的经典实际案例来交流。身为思政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积极作用。为个别心理测试不太良好的同学按教育局要求的分类指导建立好详细档案的同时更应该融入他们,建立信任,其实他们希望老师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也渴望我们关注关心他们,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拿出更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专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来为学生服务。

3、利用现代网络来解决学生的心理误区

随着社会进步,超级校园,微信,QQ等信息工具的利用深受学生们所青睐。比如可以运用网络上一些热点,焦点来影响学生们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再有可以有微信或QQ转发一些心理测试或心理学的照片以及一些解决办法,让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个初步了解,也有助于自己调节调整以更好地状态投入的学习生活中,更主要的是网上的交谈,没有了老师与学生的身份、等级的存在,学生与老师可以畅所欲言,使得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尴尬不复存在,拉近彼此间的关系。老师也就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到学生们的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况。而并不是只是定期的向班干部进行了解班级内的情况。这将更有利老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对症下药,进行引导。这种方式以后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相处,也更有利于以后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最后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只有正真了解,熟知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相关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们高校辅导员才能去认真系统的学习一些相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心理学大师的讲座,看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真实案例,从而充分利用各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来帮助那些大学生走出心理阴霾,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想长期如此,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会跟健康向上,为以后祖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

作者:高玉川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