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论(4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论(4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探索

【摘要】就业、交往等压力的增大使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失衡的现象,高校应增强认识,多管齐下,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教育;思路探索

近年来,各种媒体不断报道高校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现实中也不乏心理、精神存在问题的同学。新的形势下,“80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主动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途径。

一、增强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顺利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新形势,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培养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各种途径,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建立学生档案,详细了解记录学生信息。新生入学后,每个班级都要建立一份学生档案,里面详细记录学生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爱好、特长等基本信息,并且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把与学生本人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好记录,包括请假旷课情况、奖惩情况以及每次与学生谈心的内容。通过学生个人档案的记录和整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途径。学生档案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据。

(2)设立心理联络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用。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所以辅导员老师等很难靠个人的力量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全部信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可以挑选了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为心理联络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发现同学中心理异常情况,怎样给同学作以简单的心理疏导。然后对全院、系学生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划分,确定相应的心理联络员。心理联络员要与学生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要及时疏导并报告老师共同解决。通过确立心理联络员制度,能尽可能早的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的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合理把握和运用心理活动规律,难以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针对这一状况,除学校开设的心理学等课程模块、心理的自我保健与调适等公选课程之外,可以联系教学与管理的实际,开办各种培训班、各种讲座,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每一名同学都能掌握心理自我调试的方法与技巧,自我减压、自我调控。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心理学基本知识以便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们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开设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解与其密切相关的具体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学习、人格、情绪、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的专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的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克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3、加强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与学生谈心,对其实行个别心理辅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很难达到缓和心理冲突、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为使工作更有效,我们会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忧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实践证明,因同学关系、家庭原因、考试压力等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困惑以致心理障碍,用这种方式都得以较好的缓解或解决。对于个别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地介绍他们到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相关医院进行治疗,较好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设立心理论坛,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为了扩大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要特别开设心理论坛。在论坛上张贴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学生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身存在的困惑发表于论坛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及时回答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论坛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种方式能在保护咨询者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看到论坛上的讨论,就能对自己的问题有个较好的把握。

三、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

除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需要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以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摘要:文章在充分阐明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体系

一、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先后七次提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主要方面”。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定。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自我变革,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造就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材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中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中除了不少人对就业、学习、竞争、经济困难等问题感到苦恼外,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二、树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1、树立全局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并注意与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以及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协调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转变研究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为取得更大发展。要努力实现从静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转变成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动态跟踪调查研究并开展实证性研究,努力实现从侧重解决心理障碍的调试性教育模式转变成侧重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以预防为主,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模式。

3、确立综合理念

实现教育方式综合化。努力做到“六个相结合”,即:心理调查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传授心理知识与培养心理自助能力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修养相结合;预防心理疾病与指导心理发展相结合。

三、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立系统课程

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并从发展性――矫正性,显性――隐性两层次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包含发展和矫正两个不同取向的课程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做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学会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和悦纳自我的方法;掌握心态、情绪的表达与调试的方法;掌握性心理常识;学会矫正人格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了解常见身心疾病及障碍的种类、症状和成因,并懂得预防和克服的方法。

2、规范开展课堂教学

在以课堂为主导形式传授相关心理学知识时。可以通过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采用心理辅导、角色转换、情景模拟、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促进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

3、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在进行认知能力训练、交际能力训练和情感训练同时,侧重加强意志力和挫折训练,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压指数和逆境情商(AQ,AdversityQuotient)。

4、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板报、广播、视频等手段,根据大学生不同心

理阶段特点,针对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方面(如:新生适应性问题、考试焦虑症、就业、情感等)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团结、乐观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活跃思想、扩大交往、调节情绪和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

5、建立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建立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可采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以SCL-90为代表的综合评定量表和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为代表的专项评定量表。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代表。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等10个症状因子,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

6、研制先进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开发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在线咨询课件、心理测验题库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库等系统,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等特点,在网络平台上开辟“心理聊聊吧”等形式,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有利于网上的交流和学习。

7、建设综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建设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按照国家有关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和师德审查,并通过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另外,“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为“人师”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构筑多层次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育人于无形之中”,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解决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也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德育、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途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大学生要做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主要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主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

作者简介:刘轶强(1966-)。男。汉族。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因素。1.客观原因。一是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校重视了高考科目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二是社会的压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这也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宏观层次上,缺乏必要的细致和深入的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教会他们怎样去搞好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2.主观原因。一是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时一般在18岁左右毕业时22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青春后期与成人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二是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应对现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三是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呢?”的局面。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尽管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甚至编写了校本教材,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还有就是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有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安排在课程表上,而没有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课程的设置首先是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很难有创新;再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靠传统的理论研究去实施教学,而没有注重到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工作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是走过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能给予科学的解决;最后就是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家庭都责无旁贷,要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思想上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各种心理调控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格调高雅的精神生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优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美感,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勇气,有助于他们重塑自我,准确定位,顺利成才。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为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小组应由热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与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组成.心理咨询室应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和医护人员组成。二是创造融洽的气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搞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尽可能缓解、疏导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创造机会,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安排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健康与心理测量培训等,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织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四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教师,有必要定期给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的各项活动更加人性化,在处理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

建立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网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生从思想上也能认可,但真正让他们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依然有很大的困难。利用学校的网站,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开展在线咨询,心理讨论区、电子邮件等咨询服务。同时,利用网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并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沟通.随时跟踪具有异常心理问题的个体.帮助化解潜在的心理问题甚或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健康网络的运行,不仅可以使学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干预解决相关心理问题,还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扩大激化。

总之,只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积极探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就能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际工作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促进两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大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在所难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一)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虽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开工作,但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内容的同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抛开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三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决不能离开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1]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纠正心理偏差、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远大理想和高洁追求的学生,往往较其他同学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会以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态度自觉调适自己的心理、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积累起来的很多传统方法中吸取精华。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行为科学、性学等。这些理论中相当一部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众多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具体任务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强调理想信念、遵章守纪、社会公德等。

(三)工作动机和方法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橱窗宣传、举办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预防的认识。心理咨询主要方式是个别接待,动机一般产生于咨询对象本人,加上心理咨询方法上的易接受性,所以一般都是咨询对象本人自愿到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且一般都能主动与心理医生配合,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来自于教师,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大都依靠报告讲座、参观访问、舆论宣传、表扬批评、检查评比、表彰嘉奖等方法进行,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组织性等特点,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接受态度很有关系。

(四)对工作人员要求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但解决不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伤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行政干部、普通教师、先进模范、工会干部、妇女干部等都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与工作对象关系的差异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老师和来访者大多不熟悉或根本不认识,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老师把来访者看成当事人,把自己当成服务者、参谋、朋友,双方完全是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往往比较熟悉,有一种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而且大多存在着利害关系,如掌握着学生的奖罚、补助、组织发展等权利,两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即思想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化、品德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务之急。

(一)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灌输、榜样、评价、锻炼的方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片面强调外在的影响,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表面看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上是流于形式的局面;有时也会因为片面注意外部的强化,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工作收效甚微或出现负面效应;还会因为没有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使工作事倍功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2],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和抓住一些“苗头”性的思想和行为,区分出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导引”而非“救火”的作用,真正做到大学生心坎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尽早解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研究,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针对具体群体、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学生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增强感召力,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要多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适度拉近心理距离,充分运用“自己人效应”[3],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些“特殊对象”,要创设心理情境,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二)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社会转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异性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其中以忧郁、焦虑、自我中心为主要症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新时代,适应新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学生某些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问题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无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效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而且还要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思维空间,从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效地防止价值取向的偏离。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者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发挥整体效能,而且有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转变。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5]以上两个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条教育途径,而且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平时的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培训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仅靠几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做工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高校领导必须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规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明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当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心理学专业人员一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结合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态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对大学生表示理解、关怀和尊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三)利用课堂,在教学中集体咨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引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需要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治。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于关心自身更好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考研、出国、就业、兼职、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应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课堂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拓宽渠道,挖掘网络和同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为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资源。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或网站、QQ群等网络资源,正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是现实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延伸。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却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咨询者的学生获得帮助,所以日渐受到学生欢迎。

同辈咨询和同辈教育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性与开放性是青年学生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总是沿着“自我调节―找朋友倾诉―求助心理咨询或老师帮助”的模式寻求帮助的。同辈比老师更接近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共情”和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90.

[3]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11):3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文件,2001-03-16.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高教16号.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