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教育研究(6篇)

幼儿健康教育研究(6篇)

第一篇: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因此保护幼儿健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可见,健康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无病既健康”的旧观念了。一个真正健康的儿童,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正常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及生长指标的达标。如何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成了首要任务。我园对在园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17%。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5%、社会行为方面占15%、人际交往问题占14%、认识方面的占6%,突出表现为自私、任性、胆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孤僻、攻击性行为、多动、情绪障碍等等。另有数据显示,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中,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不加以重视、解决,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负性情绪潜藏于内心,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自己的见解。

一、幼教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素质

1.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思想观念: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2.幼儿教师在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不健康或举止不当,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做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我们用爱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如: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

2.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要非常注意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通过争论,让幼儿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一次,我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孩子,我立刻给这个孩子道歉并微笑着把他扶了起来。一句“对不起”,让这个孩子高兴了一整天。下午妈妈来接她的时候,这个孩子高兴的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把我碰倒了,还给我道歉了……”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对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3.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喜欢“慈”而害怕“严”,正因为“严格”二字令人畏惧,所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才显出“严格”的重要。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不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孩子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我们班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时非常任性,一不高兴就抓别的小朋友,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她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克制、忍耐,与同伴合作,好东西要分享……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家长感动得逢人便说:“我们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变化真大,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懂事多了……”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1.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可在玩中学习交往、合作,不断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通过班级自然角培育植物,在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求知欲;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柳树姑姑的长辫子”,听“小鸟欢快的歌唱”,学“蜗牛慢慢地走路”的快乐中学习;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捕蝴蝶,观看雨后的彩虹等;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建立了幼儿做事的自信心,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

2.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去教育幼儿。如:唱完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之后,许多孩子都想做一个勤快、爱劳动的好孩子。又如:在歌曲《真能干》(自编)教完之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事了。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绢、洗袜子,有时还帮家长做事呢。孩子有时高兴的跑到老师跟前说:妈妈夸我真可爱,爸爸夸我棒宝宝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台。

四、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采取以下做法:(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保持一致,教育方法要得当,以促进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3)真诚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通过校讯通、微信平台互相反馈孩子的“表现”,加强对幼儿家、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5)引导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第二篇:有效开展幼儿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应重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在幼儿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就能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一、幼儿思想的健康教育

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出现了问题,那他的言行必定显得乖张悖逆,与常规的道德准则相抵触。那么,其后果就是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与健康文明的社会格格不入,经常发生不和谐音。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把幼儿的思想健康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切切实实地上好思想品德这门课,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要教育幼儿,大的方面要爱国家爱民族,小的方面要和社会和谐,日常生活中要和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友爱,说文明语言,做文明事情,真正做一个有情操的社会人。在家庭中,幼儿的思想健康教育更不能忽视。很多家长对这点非常的漠视,总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至于孩子想什么不去过问。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必要参与其中。这种错误的观点应当马上纠正。家校要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

二、幼儿心理的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我认为标准就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就是健康的。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幼儿,就要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在阳光下学习生活,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看待社会生活,看待人生路上所发生的一切。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看见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等,还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疏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事。下面,我就近年来所谓的“问题幼儿”,着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独生子女,但很多父母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只留下老人在做饭照顾幼儿上学。但很多老人没有文化,思想守旧,仅供给幼儿一日三餐,至于幼儿的学习、思想波动什么的不去过问,久而久之,问题幼儿就多了。有的幼儿显得十分的叛逆,不听大人的话,在家里唯我独尊。也有很多幼儿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等等。幼儿一旦心理发生了变态,那么他的言行就显得与大家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是,问题幼儿不一定都是社会的累赘,他们将来也有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我们应当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对“问题幼儿”的思想教育,我们就要遵循陶行知老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思想去探寻。身为教育者,我们只有捧出爱心,献出真情,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才能重塑幼儿的心灵,培养出心理健康的社会人。

三、幼儿身体的健康教育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都干不了,你的所有的理想信念抱负都归于零。一般来说,幼儿的身体健康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有的幼儿天生就是身体弱,进一步讲在好的身体如果不加强锻炼也会变得很差的。所以,身体健康教育,打小就要抓起。学校里除了开好体育课外,更要给幼儿一个终生锻炼的理念,锻炼的方法。现在安全教育每天都在提,但安全事故不可避免,对教师的问责也是相当的严格,吓得教师不敢放手训练幼儿了,唯恐出了什么差错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就让幼儿坐在教室里不让动,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去活动,久而久之幼儿的身体素质就下降了,一遇天气有变就伤风感冒,全班性的得病。是幼儿的身体素质不行了,还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跟不上?我想还是我们把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途径措施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四、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社会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那么,幼儿的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生活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对文化课的重视远远大于对身体健康的教育,有的时候拿健康在换所谓的排名和分数,拿孩子的健康去换所谓的弹琴画画等课外补习,拿孩子的健康去换所谓的全面发展,这是个很严重的失误。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倡导积极健康的家庭体育锻炼的氛围,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学校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上好体育课,灌输给幼儿健康的思想,让幼儿自己知道健康的好处,让他们自觉参加体育健康活动中来。从社会的角度讲,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我们国家对幼儿的健康问题非常重视。三个力量合成一股力,我想健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开展各种阳光健康教育活动,就能使全校师生深深地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才是热爱生命”,就能树立全民体育、天天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议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4(10).

[2]汪江.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

第三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最基本要求,而究竟何谓健康,众说风云。有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健壮,平时没病。其实这种观念有失片面。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导致在幼儿的健康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把精力集中在幼儿的身体保健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却缺少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怎样克服这种片面的健康观念,将幼儿的健康教育科学性、全面性,是当今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幼儿心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在性格方面,有的孩子性格偏执,脾气暴躁,性情反复无常,心理胆怯,有的因为学习和家庭经济不好而导致不爱学习,厌学,而导致自闭,自卑等。其次在情绪方面,过度焦虑而引起神经式的多虑,敏感,害怕,烦躁,太过依赖他们的老师和父母或者玩伴,有的甚至和同龄的小伙伴相处不和谐,时常发生矛盾等。还有的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跟自己的父母唱反调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引起社会尤其是广大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二、对出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没有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早在70年代专家就提出了健康应该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也就是说心理与社会适应是健康的基本要素。而在一些幼儿园中,学校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幼儿的身体上,普遍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而轻心理保健的现象。导致这种原因主要是对学校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欠缺,没有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把孩子的一些异常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不去多加关心。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很多幼儿园中工作的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专家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都多数人还是把理论与实践脱离了。搞研究的人没有深入到幼儿园中去实际体验,而幼儿园的老师只能在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教育。两者不能统一,导致问题的难以深入解决。

(三)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目前在国内只是有少量的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还没有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专著;在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高职或高校中开设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甚至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在一些学校里虽然也有些教师提到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方面的工作,但都不是很系统性。

(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缺乏

教育的好坏,孩子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成才,关键要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和完善的人格魅力。而在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尤其是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中,知识的变更还没有完全跟上时展的要求,导致我们的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没有好的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成长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前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迫在眉睫,编制一本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事关孩子的未来,因此,幼儿教育的专家们任重道远。

(五)日常工作中的非科学性

1、孩子出现打架时。幼儿出现打人或者打架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我们说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不树立榜样的作用,要不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把孩子分别分开,慢慢不在一起一会就没事了。但有些幼儿教师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要不对孩子进行体罚,让他自我醒悟,这就进一步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时间长了孩子的胆识就小了;一些教师采取帮助一方责怪另一方,一般孩子吵架双面都有原因的,所以不能单方面帮助哪一方。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幼儿在幼儿园的老师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健康引导,但幼儿园的老师往往忽视了与家庭的良好沟通,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3、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幼儿说谎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不存在什么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一些教师就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孩子那么小怎么就知道所谓的道德呢?

4、把孩子当做大人来教育。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把幼儿当作大人一样来教育,动不动就跟孩子讲大道理,尤其是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从小就给孩子以金钱来衡量一个的标准。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心理,所以导致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的孩子的特点及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心理健康孩子的特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智力健全,求知欲强;2、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能够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能学会与同学和朋友正常的交往,学会分享与合作、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4、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自我欣赏能力;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比较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要时刻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孩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从一滴一滴做起,坚持不懈,一定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3、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幼儿为本”。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过程中要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注,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时候,一定记住“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尊重”与“平等”,只有做到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四、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孩子也在不断的成长,良好的幼苗,经过健康的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也是摆在每个幼儿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应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学会动手、如何去寻求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财富。作为教师要有一份大爱,用我们的大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大爱无疆。(作者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第四篇: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对幼儿成长有很大影响,注重幼儿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作者主要针对幼儿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几点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幼儿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好动、易焦虑、自私、攻击性强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的心理问题做具体分析。

(一)好动。

幼儿处于一个好奇心特别浓厚的时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主要特征。很多小朋友在教学活动中十分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教学活动成效不高。而且,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不能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需要的学习任务。好动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绪波动大,情绪变幻莫测,幼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对于他们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二)自私。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他们大多数不懂得分享和合作。研究表明,自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中的心理问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零食和玩具不懂得分享,受到委屈就只会指责别人,这些都是幼儿常见的自私表现。如果不对幼儿的自私心理进行纠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攻击。

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有些幼儿会用攻击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这种心理问题在男生中较为普遍,攻击性较强的小男生经常会发生打架事件,有些攻击心理很强的学生甚至会不服教师的管教,有时还会攻击老师。攻击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爱搞破坏,破坏玩具、课本等,用恶作剧欺负同学……如果不对幼儿的这种攻击心理进行校正,他们就会逐渐养成易暴躁的坏习惯,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在攻击心理的影响下越走越远,严重的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幼儿的心理与遗传有很大关联。人的情绪受基因影响,基因决定了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情绪波动大还是小、行为退缩还是攻击……遗传因素决定了幼儿心理,教师在分析幼儿心理时,要对遗传因素给予足够重视。结合遗传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有关,家庭环境和睦,幼儿心理问题就出现得相对少一点。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攻击的心理,人际关系也很有可能处理不好,孩子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幼儿园环境。

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环境影响,尤其对幼儿而言,仍处于懵懂时期,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果幼儿园中教师和蔼可亲、孩子们相处融洽,幼儿在其中就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幼儿间关系不好,教师不负责任,幼儿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幼儿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于会动的事物和一些色彩鲜艳的物体,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短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他们克服好动的毛病,学会全神贯注地完成一件事,养成良好习惯。

(二)巧用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学生的自私心理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纠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体育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克服学生的自私心理,一举多得。举行小型的拔河比赛、多人跳绳比赛,通过这些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懂得分享和合作,克服自私的心理,理智面对竞争和合作,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与他人有效合作。

(三)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与学生家长一起研究良好的教学方法。家庭中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波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对不正常的学生进行必要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探讨学生心理问题,鼓励家长参与进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必要时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与家长一起出谋划策,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心理健康对于幼儿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可以让幼儿在良好心理的指引下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循循善诱,投入耐心,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与家长一起,寻求良好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纠正心理问题,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赫崇波.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华章,2011(31).

[2]杨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9).

第五篇: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有助于幼儿均衡性与协调性的培养。民间体育游戏应当与班级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幼儿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倡导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健康教育;适宜性;课程游戏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该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能双手向上抛球等。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往往还很欠缺。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民间体育游戏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教育的发展呢?

一、民间体育游戏与班级具体情况的适宜性

对于传统体育游戏,幼儿刚开始时都无从下手,在教师进行示范后还是不知道怎么玩,或者是在游戏中得不到预期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改进和调整。“丢手绢”这种游戏适宜小班孩子玩耍,教师要预先制作丢手绢的Flash和教幼儿唱《丢手绢》的歌曲,并示范讲解。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往往一开始很顺利,所有幼儿围坐成圈,小朋友兴趣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坐在圈圈上的部分小朋友就会不耐烦起来,各自走动或是游离于游戏之外。教师应该意识到“丢手绢”只能锻炼一部分小朋友腿部的肌肉,很多小朋友一次站起来跑动的机会都没有。班员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多准备几个游戏进行筛选。“老狼老狼几点了”跟“丢手绢”一样,有助于锻炼幼儿腿部突然发力能力和发展幼儿腿部肌肉群;“小和尚挑水”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手臂肌肉和腿部肌肉群,更能提高幼儿平衡能力。而且,更多的孩子能同时投入到游戏当中。所以,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很关键,一定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来安排和及时调整游戏,让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的适宜性

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儿童来说,一切都很新奇,他们对体育游戏更多地追求游戏中玩具的颜色和造型。经过一段适应期之后,各项体育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玩圆形轮胎的跨走、半圆形轮胎跨走、平衡木、S平衡木等游戏,幼儿完成得都很不错。这时候,可以将这些器械进行组合,对幼儿进行感统训练。通过动静结合等方式,组合成平衡木-梅花桩-半圆轮胎-圆形轮胎-S平衡木-钻圈。但是,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会逐渐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前面各个环节小朋友很快就通过,可到了最后的钻圈环节,很多小朋友都在那儿等待。等待过程中,小朋友会把玩具器具弄乱,教师整理好之后,没过多久又乱了。这时,教师就要进行思考:钻圈对于幼儿比较难,所以孩子们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等待的时间太长了,后面的小朋友自然会在等待过程中失去耐性。于是,教师就要想办法进行调整,把最后环节的钻圈移到前面:钻圈-平衡木-梅花桩-半圆轮胎-圆形轮胎-S平衡木。如此一来,等待的时间虽然一样,但只需等待一次,并且是在游戏开始前等待,效果就会不一样。因此,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要与幼儿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才能对幼儿更有吸引力,提高幼儿参与兴趣。

三、民间体育游戏及器具在课程游戏化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指导下,幼儿园都会准备很多原生态的民间游戏器具,其中有大型器具,也有中小型器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但因为还原了玩具的本质,好玩、一物多玩、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所以深得幼儿的喜爱。比如,幼儿比较喜欢的是匍匐前进,在麻绳网上面进行爬行。很多幼儿对于鲜艳的大型滑梯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反而更愿意去玩这个。他们还自己发明了很多玩法,带来了很多乐趣,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隔段时间,幼儿就会对熟悉的游戏和器具开始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游戏组合和器具进行适当的改变与调整。例如,可以增加爬海绵垫和走半圆轮胎(不平整路面)的练习。不过,很多幼儿在走不平整的半圆轮胎时都借助了手,他们不敢松开手。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幼儿,如果幼儿还是不敢,教师可以去扶幼儿,这样幼儿才会松开手,用脚走。其实,教师在扶住幼儿时,并没有用多大的力,只是解除幼儿心理上的害怕。由此,还可以再做出调整:将两个半圆轮胎并排放,让两个幼儿一起走,增进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调,很快他们便可以自如地行走了。可见,民间体育游戏和器具在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教育和课程游戏化中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有些家长反映说:“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子童年都不知道玩了什么,不像我们当年都能说出来,虽然那时候物质贫乏,但我们对童年会有段美好的回忆。”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幼儿园和教师多用心,多动脑,多实践。比如定期召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可以安排一些亲子的民间体育游戏,家长们也会积极参与其中,与幼儿一起开心地玩耍,见证孩子的快乐童年和成长过程。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要更多地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凯珍,周志雄,桑凤英,等.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现状[J].体育学刊,2010(10).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第六篇:浅谈在健康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幼教战线的师生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纲要》中健康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幼儿园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面就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结合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谈谈健康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耐心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是必要的。过去,我们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虽然孩子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却不给这些限制做进一步解释说明,所以孩子不理解成人限制的理由,认识不到不让他们做这件事的危险性,反倒觉得好奇,越是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就越是想尝试去做一些受限制的事,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受伤事故。例如:有一位教师,工作很认真,责任心也很强,她在上课时反复告诫幼儿不要把纸团往鼻孔、耳朵里塞,但由于没有讲清事情的要害,结果发现有个幼儿还是将纸团塞进了另外一个幼儿的耳朵里,还好这位老师发现的及时,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时她对幼儿进行了"再教育"。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我们在对孩子提出安全要求的同时,耐心讲解原因,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了的危险后果,理解了成人限制是处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1.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理能力

在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的同时,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自立、自主、自理。比如:感觉衣服的不舒服会自己整理、会系鞋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平时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幼儿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我们不要急于干预,应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郊游,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沟,就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并和老师进行讨论,用什么办法过小河好。孩子们争抢着说出自己的办法,什么跨过、绕过、撑木板等,最后确定了一个最佳的方法。这样做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和认可,以后遇到类似事情,如果身边没有成人,他自己也会自觉的很自信的想办法来解决。因此成人平时应注意有意识的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不要事无巨细,事事赶在孩子面前为他扫除一切障碍,以免形成孩子依赖心理,对孩子成长有弊无利。

2.培养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和恶是并存的,(有人认为应该保持孩子的童趣和纯真,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对此观点,我们向来持有不同看法:孩子们终究要长大成人,终究要面对外面的世界,如果终日让孩子生活在我们的庇护下,怕这个,怕那个,那么孩子就难以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同时对某些事情缺乏应有的戒备心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看图书、讲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经常地持续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让孩子了解社会,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知与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知道了一定的安全方面的常识,但遇到有危险的事情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这就需要成人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课题组在园里进行了实验课题研究。在假设的场景中与幼儿共同演习,引导孩子提出种种自救的方法,如:在做饭时不小心将手划破或者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非常喜欢,印象自然深刻,同时培养了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活动中,要培养孩子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被人忽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个性孤僻、依赖性强,缺少与人交往的同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对人冷淡等不良的性格倾向,长此下去有碍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应抓住孩子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其开朗、活泼的性格,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能正确对待,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幼儿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和谐的气氛和成人自身的乐观情绪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不能永远生活在父母身边,他们属于社会,终将走向独立,独立地面对生活,独立地去迎接挑战。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将促进我国幼教事业大发展,我们做教师的也将应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挑战,转变角色,更新观念,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不仅要从小细心地爱护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逐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