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中语文作文实用性和创新性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真挚情感表达、作文教学缺爱创新发展,针对于此,通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深入思考,将生活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作文习作中的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最终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实用性;创新思维;情感表达

由于现在教育制度的一系列的改革,作文在高考语文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项重中之重,作文作为在语文的教学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且不言而喻的。在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当中,由于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升学压力,教师常常会以高考题的练习来作为高中作文课的基本内容,这种练习会让学生长期陷入一种单调的写作模式中。作文中以议论文形式为主,陈述几句名人名言或者就是经典故事作为论据论证,之后攒成一篇标准的议论文。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压制,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也不容易通过作文来展现出自己的思想。

一、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着重追求言辞辞藻堆砌,从而忽略了学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其他自己想表达的情感,为了让作文看起来更加华丽,老师通常会指导学生写出一些看上去大气磅礴的作文,这种作文通常辞藻华丽,能看出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是却并没有表达出自身的真实的情感。这种写作的方式会使得学生无法直击作文的灵魂而是描述表象、更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了严重的压制。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不关注创新发展,而很多新老师因为经验不足而向老教师学习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老教师教学思路的影响,不敢轻易的创新教学方法。这种古板的学习范文、模仿范文的写作方式完全不符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初衷。

二、注重思考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高中语文作文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多方位对作文的立意进行思考,这不仅是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技能,也成为改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足的切入点。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当学会从客观的实际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学生如何进行如何习作立意,并教给他们进行自己思考的方法,以确保作文写作能够达到追求“新颖”、“准确”以及“深刻”的目的。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语文老师忽略了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分析一个优秀的作文时,应当在肯定其本身立意之时还要多方位多角度的讲解不同的立意所带来的效果和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学生只会墨守成规,采取最保守的方案,在写作的时候尽量保证自己作文的问题而不追求深刻和新颖。这种观念造成了学生们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使得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不容易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因此,为了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漏洞,在目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高中生对于审题和立意能力的培养,帮助高中生多方位多角度立意。只有这种方案,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及质量。

三、关注和思考生活,充分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

作文的基本素材来自于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素材才能够打动作文阅卷老师,打动读者们的心。因此,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经常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生活化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新的生机,并在生活当中获取如何写作文的灵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展现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人对“生活”的领悟都是不一样的,“生活”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或许你认为生活是悲喜交加的,你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又或许生活让你觉得不易,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自己努力拼搏;再或许生活对你而言是多彩的,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幸福。因此,每个独立的个体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学生们只有静下心来,关注生活,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才能够看到普通人不一样的精彩,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人生。只有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带入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才能够表达清楚思想感情,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结束语:

总之,作文写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中一个重点任务,同时作文的写作质量和水平也是衡量学生们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要着重培养高中生作文产出的质量和水平。写作教学当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质量和水平,教师需要把握好如何知道学生深入挖掘题目内容和探究主题的能力。深入的挖掘,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摆脱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肤浅的理解,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作者:朱凯 单位:山东省鱼台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弘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探究[J].中华少年.2016(06)

[2]王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探讨[J].考试周刊.20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