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简析(10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简析(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学会通过阅读去研究所学内容,真正从阅读中获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如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阅读课倒是不少,可真正有效的不多,很多阅读课甚至成了学生完成笔头作业的自习课。在有的阅读课上,老师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左耳进右耳出。有的老师甚至取消阅读课,代之以各种练习,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丧失了宝贵的阅读时间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

一、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所谓阅读,即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的主要形式是文字和图片,当然,也包括一些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阅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阅读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的自我修养。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理解才能将知识消化,才能掌握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阅读。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学会思考、鉴赏、创造,将阅读到的东西真正融入到自身文化积累中,同时逐渐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依托于教材,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文本依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精髓,更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深入理解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实现由文字理解到文章理解,再到文化认知的跨越。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只有大量的层进式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依靠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要依靠课本,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提倡阅读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语言的世界中不断探索,不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方面内容。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字表达、文学思维、文化传统。毫无疑问,在这些素养的生长、生成中,阅读是基础。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多个学校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本

为了了解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笔者对一些老师进行了跟踪式调查,发现有些老师的语文课只局限于课本教材,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下一堂课还是这篇文章,重复讲解,肢解文本。他们认为这是巩固所学知识,可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教师应该有所拓展。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老师是在浪费时间,上课根本不听。

(二)阅读教学为了应试

阅读训练很多,但是积累感悟太少。有些老师会觉得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当多做些题,于是他们的阅读课节奏设计得特别快。阅读课就是发题目、做题目、讲题目,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缺少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揣摩与玩味,更不用说对文本的鉴赏与探究了。

(三)学生对文字阅读兴趣不高

在调查期间,笔者通过与很多同学聊天谈话,了解到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当下的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多,平时喜欢玩微博、微信,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比较感兴趣,仅有的文字阅读也多限于微博上的几十个字,对于长篇的文字则兴趣不大。

三、有效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阅读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阅读题材会有不同的思想,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再别康桥》时,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体会;学习《雷雨》时,重在对角色的揣摩体会,可通过组织学生表演使其把握人物的个性;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重在让学生学习演讲的技巧与方式,可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流连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墨韵书香,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积淀,促进精神成长。

(二)阅读教学需要与互联网结合

现在的学生借助互联网的意识较强,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一些教学方法。学生平时用微信比较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于是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群,平时会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文化类公众号,也会挑选一些比较好的文章给他们阅读,也经常与他们一起在群里讨论。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都会在群里交流读后心得,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会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这种方式有别于上课回答问题,学生不会觉得紧张,也不用担心自己说得不好受到批评,大家畅所欲言,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需要师生互动

阅读是信息创造、生产者和信息接收、享受者借助于文本而实现的一种生活经验、知识、情感、思想互动传递的过程,是读者从书面语言、符号图表等文本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作者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也应有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予学生独立阅读空间,让学生有时间“阅”,有时间“读”。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读感受,掌握学生的阅读现状,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再次,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实现由文本到文化的跨越。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通过学生与文本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深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阅读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阅读是一项需要积累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很重要,设计符合课堂需求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式”“研究型”“活动式”“读写融通式”等类型的语文阅读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模块“直面人生”,由两个主题、三篇文章组成,其中一个主题是人生选择,文章有《渔父》《报任安书》。直面人生,就是清醒思考人生及人生所面对的选择———大至生死的意义,小至职业的规划。直面人生,也是正视人生中的逆境和考验,从命运的不济到偶有的挫折。“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是两组矛盾,也是人要思考的大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生命才有力量。围绕“人生选择”这一主题,我推荐学生阅读刘亮程《寒风吹彻》、李敬洚《芥子之中的灯》、林贤治《旷代的忧伤》。围绕主题组织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热情高涨,并且有深刻的思考。

四、结语

阅读教学必须讲究有效性。高中阶段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时期,如果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课,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治中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枫.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2]潘成红.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25).

[3]蔡明.语文阅读教育的零星思考[J].江苏教育,2016,(6).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无论是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还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都提出了具体的新的要求。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当地的教材特点、教育的的特殊性不断地尝试改革,争取让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让语文阅读的教学更加合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主要从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面临的现状分析和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两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字】

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世界就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教育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的水平,就必须要先明白新的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那些具体的新要求,明确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后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氛围,成为高中教师教学的研究重点。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置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才能让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们通过经过仔细研读和分析,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三个新要求:第一,网络、多媒体等外界新科技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语文阅读的相对枯燥性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的整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多媒体的立体、形象、多彩性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黯然失色,面临着严重的压迫。第二,建立在新课改的基础之上,更多更新的要求导致了传统的、以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精彩性要求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面临新课改对课程的目标、设置等全方位的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第三,新课改后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可见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要改革发展。面对学生们不可估量的求知欲,高中老师要提升知识储备,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乐在其中,自主学习,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为了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经过不断探索和钻研,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新课改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建议。第一,教师们要大胆地采用高新科技,借助于多媒体的网络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料,渲染课堂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教师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满足其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借助于新的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预习、自主阅读,提升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集体讨论,相互探讨,最后老师抛砖引玉、画龙点睛,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分析能力,而且让整个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专场”,充分地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对学习的热情。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生活,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尤其是把研究性的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只有深入研究才能领阅读的真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体现新课改后“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把语文阅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以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任意驰骋,提升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其阅读的能力。俗语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文学积累,自然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创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变通才会有发展”,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多媒体、图书馆或者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同时,不断吸取先进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们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永求 单位:江西省全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倩.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尝试[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9):104.

[2]刘艳.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231-231

[3]孙廷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南北桥,2013,(12):81-81

[4]田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0.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实践证明,这种独特的教学理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并通过文章结构的优化使学生更易接受,避免了解读中脱离文本的现象发生。因此,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其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研究

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为主,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美学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当中,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主动阐述,在经验的积累下突出自身优势,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以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作者思想情感的解读上,一味的以文章的结构出发,进行层次性划分,以突出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但接受美学不同,它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为文章赋予一种新的内涵,跳出作者为学生营造的思想空间,赋予阅读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接受美学认为,只有带着读者期待与理解的文章,才是能够体现真正价值的文章。

(二)读者的期待视野

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他也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在传统的阅读中学习者往往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理想的综合形式对作品进行单纯的欣赏。而期待视野阅读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读者的创造性与想象性。要求读者摒弃原有的体验,将每一篇文章都当作是一个新的世界,赋予它崭新的面孔。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求读者应该随着文章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三)文本的召唤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指在一篇文章当中,读者不需要去做过多的背景理解,而是应该将自身完全投入进去,从定义与内容两方面出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在阅读之前作者就对文章有了一定的阐述,那这种理解也只能够称为“一知半解”,无法勾勒出自身的想象空间[1]。

二、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革新是高中语文阅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第一,教师要以“自主性阅读”设计的观念,突出教学的内在环节。首先,要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先学后教的宗旨在于阅读的“自由化”。教师不在文章阅读之前对相关背景做出相关介绍,而是令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进行体会,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初步理解。在学习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在每篇文章阅读前都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并能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听从教师的安排。例如:在《祝福》这篇阅读文章当中,学生可以将文章通读一遍,形成自己的理解,即使这种感悟是错的,但它也体现了阅读中的思想开拓性[2]。许多学生对祥林嫂的那句“你放着吧”都不是非常的理解,无法体会到那句话对她的打击。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背景进行介绍,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

(二)注重阅读过程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会对文章的欣赏。一方面,它以每位学生的具体感悟出发,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文章当中,形成独特的解读模式。另一方面,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为作品赋予新的内涵。例如:在《项链》的学习的当中,不同学生对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是错误的,她的爱慕虚荣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了伤害。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善良的一面。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自己生活很长时间的丈夫,也做了一些劳苦的工作,在别人家当仆人。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是比较饱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也验证了接受美学的重要性[3]。

(三)重视“前理解”,扩展期待教育

期待教育是接收美学中的核心,也是语言阅读构建的主要方向。第一,教师应该在文章学习时不断扩充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增加他们对文章的期待值。但有时学生也会受到一些语言内容上的制约,无法体会到文章的深意。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使信息量得到开拓,并提高文章整体性。以《红楼梦》为例,它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分析。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学生就可以顺着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的语言、穿着、动作等描述来捋顺文章的主线,认清其中的脉络[4]。

结论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阅读之前使他们产生对文章的期待,并利用自身的已有经验填补作品的空白,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它使读者能够将文章进行多层次定义,为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勇 单位:鞍山市岫岩县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马锐.接受美学视域下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教学多元解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

[2]袁江春.接受美文学理论在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1.

[3]邓雄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3:86-87.

[4]李秀梅.试论“接受美学”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J].考试周刊,2015,72:27.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摘要: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层次低,阅读针对性不强,学习习惯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要突破这些阅读瓶颈,必须创新阅读形式。教师要提升认知层次,设计操作性强的阅读形式,凸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创新;阅读;高中;个性;形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学习个性。单纯依靠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是不可取的,自由散漫的阅读行为,阅读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学习效率无法得到保障。支撑学生阅读行为的必须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因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拓展阅读渠道,在阅读中介入个性解读,实现全方位阅读。

一、开放式阅读,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在阅读中往往存在无意识阅读行为。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利,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阅读形式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改变这一阅读学习弊端已成为师生的共同诉求和需要。开放式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主体,阅读形式必须符合学生学习思维和逻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同时,把握文本整体内容,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导入新课:“李谷一老师的这首歌经久不衰,唱出了对北京城民风民俗的赞叹与怀念之情,北京城民风民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北方城市,北京秋天的风光也独具特色,令人难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导游郁达夫先生,去领略北国秋光。”学生在语言感染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探索。教师出示整体感知问题:“你们小组运用了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通过这种阅读方式,你们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小组内阅读、学习。一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运用了分层朗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取其中一部分阅读,在朗读中,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北京秋天的景象,作者将北方的秋雨、秋蝉、槐树、枣子树作为载体,展现北京秋色的独特。”四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采取了轮读法,每个人读一段,在循环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牵牛花、槐树蕊这些景物都蕴含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景物描写也显得凄清。”六组派出代表:“我们小组采用了接读法,这样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朗读过程中,我从都市闲人的对话中体味到秋的闲适、恬淡。”在分组朗读的开放式阅读中,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主动进行探究。开放式阅读的核心是将文本内容与非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信息多向交流。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阅读主体,在开放阅读中,构建相对完整、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阅读模式,实现阅读的动态性、综合性。

二、主题式阅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主题式阅读学习模式是一种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还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使主题阅读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构建知识的重要途径,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主题阅读抓住“主题”这一核心要素,将多个文本以相同主题整合起来,或者选取相同主题的片段,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开发了思维。为学生量身定做阅读主题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主题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积淀,设计选取适合学生的阅读主题。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激情导入新课:“我们小时候,在学步跌倒后,母亲总是急忙跑过来将我们扶起,而父亲总是默默地看着,让我们自己爬起来,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却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同样的爱,那么,父爱与母爱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这份爱?让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读完后,学生不仅了解到不同阶段爱的表现形式,还分析了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的区别。接着教师分别选择了几篇描写母爱和父爱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阅读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以前我觉得父母就应该爱我,谁让我是他们的孩子呢!现在我才明白,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我再不会觉得被父母宠爱是理所当然的事,再读朱自清的《背影》,才能明白为什么作者选取买橘子这一小事展开叙述,才能体会到作者在看到父亲翻过栅栏时,为何会泪流满面,也才能深入到情感层面,感知父爱的深沉。”还有的学生说:“学习完这篇课文,再读老舍的《母亲》时,我的心中多了一分敬重,她没有因为家中孩子多,家境差抱怨,而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赚钱,养活家庭,抚养孩子,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小事中,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对我也是如此。”抓住文章作者进行拓展,在比较阅读中拓展,选取人物形象拓展,选取同一写作内容拓展,这些都可以作为主题阅读的切入点。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的疑问,以明确阅读教学方向。

三、鉴赏式阅读,尊重学生个性解读

鉴赏式阅读能够体现学生个性解读。教师要为学生鉴赏指明方向,具体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选材角度、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鉴赏分析。在教师积极暗示中,提升高中学生阅读内驱力。鉴赏式阅读要体现阶梯性,针对学生认知存在的缺陷,提取不同问题,助力学生阅读。鉴赏阅读开拓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习得了鉴赏方法。不仅如此,鉴赏阅读在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由辛弃疾逸事典故导入诗歌的学习:“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可谓是战火纷飞、国运衰落,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弃疾没有消极度日,而是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融入诗词创作中,发出阵阵呐喊。”接着学生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在阅读鉴赏环节,教师引导:“诗词鉴赏可以从表现手法、诗词意象、感情基调、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请选取任意角度,对这首诗词进行鉴赏。”有的学生说:“我是从表达技巧方面的用典入手,进行赏析的,这首诗歌运用了刘裕北伐中原、刘义隆败北、廉颇虽老不忘报国等五个典故,诗词中的典故,折射出作者某种情感,我对廉颇虽老不忘报国的典故进行分析,发现作者运用该典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无论自己多想报效祖国,可没有人赏识自己,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学生说:“我也选取了用典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是我选择的是刘义隆败北这个典故,在作战之前,刘义隆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草草出兵北伐,导致败北,作者希望南宋朝廷吸取教训,不要贸然出兵,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这体现了辛弃疾的作战思想和军事战略,但令他不安的是,他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权利,失落、无奈之情显而易见。”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是学生积累知识、汲取情感养分的重要途径。进行鉴赏阅读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意见和建议,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创新高中语文阅读形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立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化阅读模式,开展多角度、多形式阅读,这样既能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实现阅读多元化,还能帮助学生汲取文本蕴含的养分,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升华学生审美情感。

作者:辛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钱萍.略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2]陈珊.点燃思维的火花展开个性的翅膀———浅谈语文课堂中对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5).

[3]彭万侠.关注体验过程,培养阅读策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J].基础教育,2013(4).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要: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不仅是一种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情感教育。随着新时代的新课改以及新课标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改革也不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身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社会与教育界也进一步意识到,审美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理科学科,富含文学内涵的文章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然而目前的教育形式导致了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于文学名著的解读实是名存实亡。大部分学生缺乏发现文章中的艺术要素以及文学价值的能力,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错误设立以及授课方式也造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病态发展。因此,解决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向受教者展示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优化人的艺术感受以及价值观念。语文作为高中学习阶段,最富审美功能以及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

一、文学名著的艺术内涵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反映客观现实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文学名著有多种表现形式,诸如散文、诗歌、小说等,作者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学名著的一大特点便是无国界的。经历过时间考核的文学名著在世界范围内都会经久不衰,是世界文化历史的瑰宝。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等,都是世界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宝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审美种类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内,文学名著所占的比重很大。这就为教育者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创造了可能。在高中语文教学庞大的文学名著占比上,审美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沃土。这些文学名著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角度,反映了古今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状态。了解、研究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自身艺术修养以及文学造诣有着极大裨益。要全面充分地了解文学著作的“美”,还需从社会审美、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三大层面分析。下面,我们从这三大层面谈谈文学名著的艺术内涵。

(一)社会审美

社会审美,即从社会生活出发,发现社会中的人性美,人性光辉在社会中的体现。社会审美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社会审美作为文学著作的一大层面,发掘作品中对人性尊严、道德、理念的体现,是社会审美一项基本要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区别于社会审美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自然审美是对大自然之中的“美”的发掘。大自然为人类提高了栖身之所以及社会活动的基础,与此同时,大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美”的素材。自然审美作为人类最初对美的直观感受,往往是最能使人愉悦与神往的感受。提高自然审美的鉴赏能力,可直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元素无处不在。通过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精心加工与雕琢,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的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将得到锻炼。在锻炼对自然审美的鉴赏能力时,学生的内心也将得到洗涤,热爱上大自然的美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三)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作者把现实的事物,经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工,以艺术形式重新表现出来。如李白的《将进酒》,将作者排遣自身愁绪,自作豁达,乐观豪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如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作者的家国之痛跃于纸上。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无一不是闪耀着文字的“美”的光芒。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著作中作者的情感的理解,是进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

三、审美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时代应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精神世界的“美”的向往也愈加强烈。党与国家也对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当重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未落到实处。在当今社会,不少青少年以玩世不恭为行为准则,以另类作为自我标签,社会上不断出现的青少年犯罪也是这以现象的表现。在人民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也应顺应时代需要,提升人民对于文学名著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掘“美”的能力,改变社会浮躁的风气。这也是新时代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推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

教师作为推行审美教育的践行者与实施者,除了需具备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还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一改从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应注意到文学著作的时代特征,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地理解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教师应全面介绍文学著作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文学著作有着莫大帮助。

(三)课外延伸

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只是一项课堂上的教学项目。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对增长学生见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正确塑造有着莫大裨益。全面推行高中语文教学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朱华杰 单位: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蔡伟,季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第六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着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思辨性阅读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传统高中语文的阅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行单纯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思辨式阅读则避免了这一矛盾,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本文从思辨式阅读的定义出发,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辨式阅读;教学

1前言

近几年来,思辨式阅读的方式得到了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没有体现其中的思辨性。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无法感受到阅读的真正意义,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学习,没有形成自身的实际体会与心得。而思辨式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大胆的提出问题,解答疑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能力。

2思辨式阅读的定义

2.1思辨能力

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思辨性能力主要是指善于批判、勇敢挑战、探寻真理的这种方式。思辨式理念是从美国引入,由“criticalthinkingskills”一词引出。它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学生应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敢于挑战权威,学习真理。起初,许多学者将其定义为批判性技能,而使一些教师无法接受,认为这种心态是不成熟的。但随着思辨式学习的深入,更多的学者意识到,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对其进行单纯的定义,应该从学习情感与内心体会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进而促进综合水平的提升。总而言之,思辨能力是结合分析、解释、评价、判断为一体的行为准则,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协调能力与积极探索欲望,将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出来,获得寻求真理的机会。

2.2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由思辨能力引发出来,并加以延续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首先从美国发展而来的。从层次性划分上来讲,思辨式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发出的挑战意义所在。它包括阐释和评价两个方面。从阐释的角度来讲,学习者应该明确阅读的目的,能够善于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呈现在他人的面前。而从评价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思辨式的改进。学习者应该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上确定他的心情以及态度,能够善于分辨出其中的言外之意。

2.3思辨式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思辨式阅读之所以称之为阅读的最高水平,就在于它和传统阅读的区别当中。第一,从目的而言,传统阅读的目的体现在对文本的基础掌握程度上。而思辨式阅读是使学习者自己组织语言,并确立自身的观点。第二,从具体活动的角度出发,传统教学要求学习者能够明白文章的基本含义,并且理解主要内容。思辨式教学则要求学习者通过上一步的分析,对文章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并确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第三,从关注角度而言,传统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而思辨式教学则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意味着什么。第四,从阅读问题出发,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那些具体内容。思辨式教学则有三层问题。首先,学生要对文章层次与结构进行划分。其次,说明文章中的内在假设。最后,文章的隐含信息是什么,作者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态度。第五,从文本的大体方向上来讲,传统阅读只是一味的赞同,并且不能够让学生脱离文章的思想,不允许存在其他的感受,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思辨性阅读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出与文章相反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假设思路,在不断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解释。最后,从对文本的回应上来讲,传统阅读主要以总结和复述为主,而思辨式阅读的主要着力点在于解释和评价这两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大胆地提出其中的设想,敢于挑战权威,挖掘文章的本质。

2.4思辨性阅读教学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首先,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层次化分析,突破文章中的思维逻辑,并围绕着阅读中的观点展开议论,勇于质疑,善于总结。其次,思辨式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他们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脱离开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并为自己的理论找出支持依据,运用已有的价值取向、文化体验进行深层次挖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突破,阅读层次也会更加明显。一般来讲,思辨式阅读的评价分为阅读前、阅读后以及阅读中三个方面,学生要围绕着阅读材料,培养推理能力,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观点。

3高中语文思辨式阅读的应用

3.1紧扣文本特质进行思辨式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课程中,学生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紧扣主题,在文本特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式阅读。尤其是在近三年来,苏教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反复提出,学生应该明确阅读任务,以著名的中外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阅读评价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倡导思辨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弘扬高中语文的内在意义,使学生不仅能够用语言将文章表述出来,还能够用心去进行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在高中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还要能够实现内在的“颠覆”,对文章有着客观、公正以及创新性的评定。特别是就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著而言,学生要通过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的刻画看出社会的本质。从一些细节中挖掘创新点,确立发展观。以苏教版“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一篇散文。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将思辨式思维发挥到极致。第一,从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出发。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去收集有关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再自行阅读文章,将二者结合进去,对文章进行思考。从材料整合中学生可以分析出,作者是一位大地观察者,他的生活经历是波折并且丰富多彩的,其独特的诗意化语言是作者的写作特点。第二,教师从这些材料作为突破点,进行情境设置。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阅读文章,例如:《狼图腾》,从中作为出发点,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第三,引导学生的思辨过程。学生们应该进行主观想象,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自己就是一头狼,会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做出怎样的选择?利用反向思考的方式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像山那样思考”的维度下。第四,进行文章思辨。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狼在嚎叫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将两个阅读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中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做出对大自然的创新性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生得出的想法进行一一展示,以小组评定的方式总结出创新性思路。

3.2紧扣学生心理进行思辨式阅读

思辨式阅读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变化。由于时代背景、制度、经济生活的不同,对于高中的一些文言文阅读文章,学生无法从本质上进行体会,更无法从“思辨”的角度进行探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和赏析能力,但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行指导。甚至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教师对这种创新观念的提出是不赞成的,怕学生们脱离了既定的答案。而针对这种情况,思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能够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想法,挖掘出文章的独特内涵,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其次,思辨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取精神养分。例如:在苏教版《阿房宫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作者对亡国的感叹,读出其中忧国之心。但大多数学生都无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无法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做到思辨式阅读。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第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视频或者是影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加大对他们的触动。第二,教师提出假设,“如果你回到了唐朝,看到此番景象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在小组内总结自己的观点。第三,在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只能够用文章来使统治者受到撼动,以求能够做出改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放下手中的笔杆,投入到革命的大潮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反方和正方两个队伍,令他们进行辩论。第四,在辩论结束后,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以“写作”的方式将思辨过程展现出来,形成一种新式的“批判性”思维。

3.3在讨论中形成思辨性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教学方式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不断探讨下得出新的观点,形成创新思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将知识点转述给学生,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了既定的空间内,无法进行深化。而发散学生思维,形成自由讨论式课堂则是目前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其他人受到进一步的启发。例如:在《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娜塔莎》一文中,教师首先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过后将自己的理解在同桌之间进行展示,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来,在全班共同的商讨下进行解答。其中的一位同学就提出:为何中文翻译过的文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个别的法语。一些同学哄然大笑,觉得这并不需要进行讨论。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也是学生进行思辨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本节课的阅读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接着,教师将学生们引入到这一问题当中,让学生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经过每组同学之前的协作,得出当时的俄国对法国比较尊崇,一些贵族都讲述法语来显示知识的渊博,进而文中一些地方用法文表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讨论下形成的思辨学习方式也将高中的语文知识进行了延伸,促进学生的全方面了解。

4结论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高中语文的思辨性教学能够突出阅读中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来进行分析、探索,突出思维的创新性,为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胡建军 单位:淳安县汾口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烈燕.传统经典文本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思辨性学习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1):25-28.

[2]董艳.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以马彦明《皇帝的新装》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3):223-224.

[3]陈兴才.思辨读写教学设计及其价值分析——以《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6,(6):34-39.

[4]张玲.初中语文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导读为例[J].语文知识,2016,(3):15-17.

[5]陈燕.成都七中语文组以审美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4.

[6]沈兰兰.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基于“阅读成为高考主旋律”的背景[J].读写月报,2016,(24):37-40.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

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手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的应用不仅符合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接受美学;应用

在现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手段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现今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接受美学的出现与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接受美学的简述

接受美学最早提出于1967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创作作品时应以受众为起点,从受众的接受角度出发,从而建立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美学理念重在强调读者自身对文学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自身的创造思维模式对作品进行理解与分析后,基于原有的作品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独特而崭新的思维模式[1]。与此同时,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是由“召唤结构理论、期待视野理论、反思性问答逻辑理论和文学作品结构模式理论”组成的[2]。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接受美学理论的有效运用在于实现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思考在汲取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品质。实践表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主要是在期待视野理论和召唤结构理论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证明,现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实施,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发展的空间:目前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意识的淡薄,从而在安排教学课程上存在偏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题海战术“”、“以考点为阅读条件”的阅读形式。第二,期待视野理论的弱化,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期待视野理论的有效实施。然而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期待视野理论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古诗鉴赏阅读教学中,只是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手法,而忽略了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本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虽然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然而,教师在实际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召唤结构理论。例如,教师在开展对话式教学时,“假对话”的现象普遍存在着,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无法体会文章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三、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与阅读方法的创新

在现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语文理念中的弊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立情景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提升期待视野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情感和思维方式上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期待视野的有效拓展。与此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增强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新。

(三)贯彻落实召唤结构理论的应用

召唤机构理论是接受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理论依据。召唤结构理论具体是指:在文本教学上设置留白,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内容与结构的留白进行编制和填充,从而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3]。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召唤机构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品质,从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由上述研究分析可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不仅符合了现今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也提升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接受美学应用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科学、正确的对策进行解决,充分发挥接受美学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是现今教师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作者:刘明娜 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朱雨时.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39-140.

[2]孙永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149.

[3]赵安娜.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09:232.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别于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是为了通过阅读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而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障。语文不仅在高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提高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具体的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优化策略;教学

优化高中语文的阅读课堂,是课改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的过程当成是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使得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兴趣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在这篇论文中,主要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的研究一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感情

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情感的投入;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样牵制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课堂的氛围不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注意力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上课形式单一,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的释放出来。积极快乐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思路更加的开阔,课上的精力更加集中,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目的。如柳永的词《雨霖铃》,阅读课堂虽然要以阅读为主,但选择另外一种阅读技巧也不失为最好。《雨霖铃》这首词,已经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把这首词播放给学生们听的时候,大家非常认真,而且是由于歌曲的表达形式,学生们很快的就清楚《雨霖铃》这首词抒写的是离别之苦,通过全词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既有悲壮之别又有凄苦之感。课堂阅读内容丰富,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阅读的情感也会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生搬硬套,融入了自己感情的文章,才能更好的学会阅读。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课堂

师生关系一直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更是需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阅读课堂变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看、听、读。讲解《诗经》中《氓》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将这篇的大概意思复述给了学生们,接着就是将班级中男生和女生分成两部分,共同来研究这篇《氓》。学生们正直青春期,在读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句时,同学们的气愤、惋惜之情,以及“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痛快之感,全部通过讨论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师生之间的活跃气氛很快就带动了整个课堂。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的学会了这篇文章。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学习效率的共同提高,也是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改革课堂管理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管理方式,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不能很好的发散出来,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学生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多运用鼓励的方式给予帮助,这种鼓励的方式,可以使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段话很多同学都不容易理解,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将同学们分成了小组的形式,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哪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最接近文章的意思,可以给那个小组在下节课发放特权,可以在下节课的时候到操场上活动十分钟。各成员、各小组之间讨论的非常激烈,学生们全部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高中的学习很累,学生们不再有课余活动,十分钟的操场活动,是对同学们大脑的放松,是对学习的缓解。虽然最后是全班同学一起到操场上活动十分钟,但这其中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们开阔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获得了开心。

综上所述,本文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对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简单研究。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提高语文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教学优化的策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推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发展。

作者:熊江岚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练彩红.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5.

[2]武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读书文摘,2016(3).

[3]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44-48

第九篇: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原因,并针对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阅读;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阅读载体的单一化

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就是语文教材。当然,教材的发行经过了各方审定,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精品,这些作品的价值确实值得学生去学精学透。但是,对于当下的学生,这些精品的文章未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反而是各种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网络文学更能够受到学生的偏爱。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仅以教材作为阅读的范本和载体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是教师也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开设选修课程,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

2.教师课堂提问形式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深刻领悟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基本就是形式化。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作答,当时教师心里往往有个期待,引导学生回答出跟自己想法相近或者相同的答案,一旦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教师就会继续提问,一直引导学生回答出跟教师一致的答案。这样,学生其实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轨迹在执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跟老师要形成一致的意见。把学生的阅读控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形成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独特见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

语文阅读,“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了学生的“读”,而并没有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去诵读,导致学生的诵读变得机械化、毫无感情投入。尤其是很多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和文言文,优美的语句在学生的诵读中毫无表现,诵读只是完成了文字到声音的转化,大部分学生朗读只是为了背诵,并没有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也无法对作品进行感情的二度创作。

4.教学根本目的模糊化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课内文章的课外拓展上,为了进行考试准备,陷入“题海”,忽视了阅读的思考和体会。语文的阅读拓展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胸襟,丰富阅读体验和阅历,是高中语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往往是贪多,满堂的拓展导致学生难以分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贪多不烂的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质量变得肤浅。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变成了“学习是为了能用”,学生判断是否值得学习的依据变成了“这个知识点会不会考”,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使阅读变得无趣和乏味,阅读拓展变成了形式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材本身的问题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仍然存在着欠缺和不足之处,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思考。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一词中,完全没有必要引出“佛”这个字的原音,因为这个信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会给学生的思路打岔。再比如在课文《小狗包弟》中,开篇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文章的楔子,目的是引出下文。但是开篇故事中对小狗的感情与下文中对包弟的感情相比简单的多,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都是悲伤和哀悼,但是作者与包弟的感情经历了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复杂的情感变化,过于强调开篇文章对下文的引导,会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暗示,让学生轻视了作者与包弟其他的情感联系,而只注重了沉重和歉意的情感。

2.教学设计不当

语文阅读教学欠缺整体性的设计,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对于社会性和自主性阅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迁移性。但是,很多教材的阅读教学设计并没有形成层次和梯度,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来设置教学内容,不能体验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三、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路径探讨

1.将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将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不能把学生的阅读集中在教材上,学生可以自选文章,让课外阅读书籍走进课堂,组成独立的阅读单元;教师也可以引入新时代的著作,流行文学,甚至是流行音乐的歌词,吸引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动力。

2.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的氛围

前文中也提到过,很多教师和学生只看到了“读”,而忽视了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范读的重要性,教师的范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全情投入的朗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通过教师的范读更好的将文章的内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审美和欣赏。

3.缩短教师讲评时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和感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体验,阅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参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灵性。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心灵感触,不能追求“唯一性”的教学,不能抹杀阅读对语文素养的作用和功能。

4.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阅读中,应该发挥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优势。首先,在阅读前发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第二,读中质疑,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就课文的内容勇于提出疑问和质疑;第三,读后研究,要引导学生欣赏和咀嚼文章,让学生合作切磋,共同学习。教师要努力打破学生的心理局限,给学生创设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与疑难问题单打独斗。

作者:刘文英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学

参考文献

[1]金海婷.有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

[2]赵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十篇: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技巧

摘要:

如今的高中生对阅读产生了越来越深厚的兴趣,阅读不仅可以扩宽他们的视野,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很多试题都和课外文学相联系,但实际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不光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文学名著进行适当扩展,相互矛盾的尴尬会制约学生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高中教学中严重缺失文学名著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高中;名著;阅读;探究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要求文学名著必须进入高中课堂,很多高中已经把文学名著作为语文学习的一大部分,并占高考大纲里的一席之地。在文学名著列入高考大纲的最初,很多人还是挺高兴的,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很多问题都随之而来,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没有计划性,使整个阅读过程毫无意义,盲目费时,根本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还不利于学生们阅读技巧的提高。

一、多媒体设备的功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对学生们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中我国很多历史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更直观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高中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影视剧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和风格独特的画面感,使得大多数人喜闻乐见,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字名著的兴趣,在愉快轻松的过程里完成文学名著的熟悉和了解。像大家都知道的名著《西游记》,在很早以前就被翻拍成电视剧,一直到现在都是经典,早期历史题材和文学名著翻拍的电视剧大多都尊重原著的情节,没有太大的出入,像西游记里的各种妖魔鬼怪通过电视画面淋漓尽致在展现在观众眼前,生动形象的表演和道具让人印象深刻,电视剧把孙悟空上天入地变化多端的本领表达的酣畅淋漓,这些光是通过阅读是想象不出来的,有利于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文学的深刻内涵和精华。

二、制定阅读计划,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惰性,所以,阅读要制定一定的计划,计划要确实可行,并能保证持之以恒。高一学生在时间上相对宽松,在进行阅读计划时,就可以多安排些时间,像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一定要看完的,在高二时,学习任务会紧一些,就可以把阅读量相应减少,制定一些有关老舍、鲁迅或者是钱钟书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阅读计划,到了高三,高考在即,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所以这时的阅读计划就要少而精。阅读计划的执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半途而废,每天都要认真完成计划上的阅读任务,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不能占用上课学习时间,顾此失彼。老师在学生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会引导学生们学会一定的阅读技巧。

三、巧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分很多技巧,一篇文章可以通过快读、慢读及细读来完成从对作品大概内容的了解到对文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熟知。有好多文学名著晦涩难懂,其中的内涵需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在阅读之前可以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利于阅读的效果。阅读最好是默读,这样速度快,当对文章大致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更做细致的阅读,为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可以在事先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事半功倍。

四、巧记读书笔记

为有效提高高考成绩,我们每天都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完成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记笔记的形式加强阅读效果和质量,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可以求助于老师,笔记要简单明了,脉络清晰,当读到自己感觉精彩的地方可以记在笔记本上,有时间看一下,提高阅读印象,同时把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都记下来,通过积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在积累的过程中,比较其它文章的优秀写作手法和词句,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在一点一滴中达到较高地水平。很多名著经常在读的时间感觉都很明白,可过后就糊涂了,会发生张冠杨戴的现象,只有读过很多遍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我们要先看看整篇文章的结构提纲,把故事的大致脉络列出来,把事情的发展主线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把文章的内容和整体结构把握和理解。

五、结合课堂有效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使我们在写作时不至于无从着手,阅读可以扎实我们的写作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现在很多高校都把语文的学习和文学名著的赏析联系在一起,有的课文里就是名著的节选。在课堂上,老师也要适当的指导学生们有关文学名著方面的练习,这样不仅有效增强学生们的阅读技巧,有助于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高中学生在写作时,要结合平时积累和各种古今名著作品里的优秀诗词语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同时从老师那里学会有效阅读,对名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都要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增强自己的阅读兴趣,完成写作素养质的提高。像名著《茵梦湖》,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大学休假期间莱因哈特回到家里,发现自己送给伊丽莎白的金翅雀她没有挂在窗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装在镀金鸟笼中的金丝雀,看到这样的情景莱因哈特心情无限沮丧,作者采用这样一个写作手法把几年后莱因哈特被埃里希取代,成了伊丽莎白的丈夫做了一个铺垫,作品里提到茵梦湖中的睡莲也是作者的一个重要隐喻的写作手法。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学名著的熏陶,文学名著不仅能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语文技巧和能力,还能有效提升人的整体文学素养,所以在高中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是至关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开展名著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们掌握阅读名著的技巧,意识到阅读名著对学生们一生的重要影响。

作者:燕梦晗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三十二班

参考文献:

[1]张鲜成.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李介玉.阅读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转变思想、改变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吴艳芳.对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