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简析(6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简析(6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要求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总目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认识历史人物。为此历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历史知识,而要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环境,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上的创新与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学双方的双向互动过程,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清晰可行高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案有明确的实施方向,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先要确立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过于抽象宽泛,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并不能指导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在这个总目标的大背景下,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包括阶段模块教学目标和单次课程教学目标,无论哪种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时都要避免过于空洞,否则会导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可操作性,背离了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想制定合理正确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确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将其合理地进行结合,然后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体,是教师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课堂主体学生的因素,包括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这都是教师在确立目标时需要参考的因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观,对于传统的权威性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历史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确立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对班级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有全面的掌握与解读,从而保证制定的历史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又不会难度太大,导致学生完全无法实现,只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其次,教师在确立历史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解读。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教材多是采用模块的方式进行分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与继承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多样化

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过程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过程实施的效率。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历史知识为主,教师是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多少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历史课堂学生也没有多少参与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讲授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规定的历史知识,但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使学生对机械单一的历史知识记忆产生厌倦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有效提问的方式与讲授法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并在其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思考,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高效的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提问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提问方式,并不是教师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是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与想象,引导学生按照正确可行的思路进行历史探究,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获得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方法。

历史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唐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时,为了让学生记忆该阶段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代表农业、商业、纺织业等多个领域的人物,讲述自己所在行业的情况,这种形式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环节,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首先,教师对于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表现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信心。其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后要设计相应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并且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情况有很好的认识与把握,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复习点明方向。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有充分的认识与创新,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共同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第二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都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不断反思与完善的基础之上。历史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摒弃历史中的不利因素,进而朝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前进,才能够使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开展历史教育。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只有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若想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指在课堂45分钟内使学生对知识最大的理解并掌握,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当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本文从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出发,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

学生高效率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能够为提高高考成绩做好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祖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长远发展。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缺失历史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影响了历史教学效率。再次,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的接触较少,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无法高效率完成所学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灵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它使历史画面重现,而真实的历史背景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前应准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历史素材。

例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教师从网络下载鸦片战争时期的视频或图片,学生通过视频看到鸦片给我国人民与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深刻识到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我国精神上与经济上的掠夺给我国带来深重灾难。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激发了对历史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2.开展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南京条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谈判演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深入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丢掉了香港。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并切身体会到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耻辱,同时实现了对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充分体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

3.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它们。

例如,在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日本侵华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可从最开始的侵华政策“大陆政策”为例开始讲起,日本将“大陆政策”的延续作为侵华的正当借口,而英美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在对这两个政策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将案例发生的背景及时间和中国当时的国情相结合,将日本侵华的案例一直讲到南京大屠杀,并将准备好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引起学生对日本野蛮行为的谴责,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使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并意识到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只有我们的国家壮大发展才能够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而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力量,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可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课堂学习中也更加积极,自然有利于其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盛仁强,林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整合运用的思考[J].读书文摘,2015(20).

[2]钱斌.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能力――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7(9).

第三篇: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策略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是以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优化教学活动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策略能否有效地开展。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课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教学内容的条理性,,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课堂真正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已成为一线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简单谈谈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一些思考。

1.备好课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必须要备好课,备好课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前提条件。

备好课要做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备好课是对一个教师的最低要求,只有做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处理教材,理解教材要做到求深度解读,体现教师思想的光环,要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作文章;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对课程内容作出升华处理的过程。要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差异","需要"不仅指知识,还指求知热情。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更要考虑"我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教学行为,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2.活跃有效的教与学的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一个对课堂有较高驾驭水平的历史教师,能有熟练灵活的应对课堂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科学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对课堂教学就优化高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进入问题情境。③历史教师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3.教师的有效讲授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核心

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学习,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来源于课前精妙的教学设计,来源于课堂中的正确引导和关注,来源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改变,必然会使课堂讲授的方式发生改变,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要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让学生"唱戏",教师就必须运用启发、引导的语言进行讲授。启发、引导就是引导性谈话,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形式,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要求教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生成意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教学讲授语言的开放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引导性、延展性、问题性、开放性,必须注意教学过程的策略性。

4.师生的有效互动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情境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是课堂上呈现信息的重现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互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历史教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互动的环节,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使整个预设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预设师生、学生,生本多边互动的生成,还应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为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空间,为教学的互动生成预留了弹性时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使得他们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迅速调动起来,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达到老师的教具有导向性,学生的思有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动力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历史课上应该尽可能应用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材料充实课堂内容,切忌单纯用课本的理论,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闻多识广。还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一些跟课本的知识中有联系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是否喜欢历史课,对历史是不是感兴趣,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想磁力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这堂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欲望越强烈,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效果才会越明显。

6.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催化剂

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在历史课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寓教于乐,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教师要针对目前学生"学习历史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历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精益求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随着高中历史课程的新进展"与时俱进",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语言、加强教学条理、在教学过程中付出真情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优化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第四篇:浅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我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五个环节:

一、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为了使预习有效,制作预习案是必要的。预习案是学生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针对性要强。预习思考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教师在设置预习思考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这个问题,要难易适中。同时,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也就是说思考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地展开,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预习,填写“主干知识梳理”空白部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回答“思维拓展”,完成部分“自我测评”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待课堂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实现高效历史课堂。

三、把握精髓

在历史教学中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这也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完成预学案,教师进行检查并适当点拨。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之间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合作。问题探究可以是教师提供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第三,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主探索或者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的方法,掌握高中历史常识和历史发展规律。

五、注重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理论的教学,不是做纯哲学、政治的理论阐述,诸如什么是生产力及其要素,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等。

首先,在于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例如,结合史实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教学中在列数有关秦始皇的活动和事实后,就要运用“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们创造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必然规律的支配,只能起着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的作用等观点,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进而做出科学正确的评价。那么如何评价秦始皇?即他是封建地主阶段的杰出代表,积极进行统一战争,先后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创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他推行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筑长城,北御匈奴,南征百越,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统治残暴,焚书坑儒,赋役繁重,刑罚严酷,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运用辩证法及历史唯物论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的最本质的联系。如对党的遵义会议就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领导集体及个人作用等多角度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我们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中不合理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定会达到的。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探索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历史事实教育的重任。对处于正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生而言,历史课堂同时也是深入思考的场所。文章就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间题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需要将原本的历史讲解转化为提出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历史探究行动的动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可以知道,“问题”是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问题的提出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

有了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问题开展多方面的思考,不同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在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了解、默契程度也会一步一步加深,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把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比较有深度的历史问题,比如“如果将背景转换为现今的中国,那么曾经的鸦片战争可能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对有关历史事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世界形势进行思考。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资料补充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资料的引入能够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历史资料方面,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责任。例如,探讨上文所提及的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问题时,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整个历史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布置场所

高中历史教师想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需要营造适应该种学习模式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要对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布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的一人一桌独立学习的课堂布置需要转换成多人一组。根据已划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所在的区域进行历史问题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看法,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激励,敦促每个人努力学习,对班级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独立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仅仅讨论相关历史问题,往往也会夹杂着其他问题的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问题探讨时,学生需要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很多,于是就往往出现学生只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忘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合作学习策略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恰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陈星云.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9.

[2]阙仁镇.高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探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标准。建立健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观;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是科学管理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纵观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全局,要纵观学生的课堂行为,要以现代可操作、可实行的方式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整体、全面。

一、树立明确的现代教学评价观

建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先树立明确的、具体的、向上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形势的教学评价思想观,就必须要践行新课改强调的评价精神。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观,要树立知识掌握与思想品质培养的双重评价观,要树立历史知识探究结果与探究过程并重的统一教学评价观,要树立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相互转化的全面评价观。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立足学生的眼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转化,以此形成全面的、科学的主体评价方式。

二、形成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方式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强调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以形成性方式发现学生现有历史知识水平与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问题;可以以终结性方式判定学生的历史成绩、历史学习态度等;可以自我评价测定历史教学过程及行为,从而发现自身教学中的弊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在评价中发现自身历史学习的不足;可以以他人评价的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勉励;可以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互动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历史不同的教学时段和学生的不同特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评价,做到因时评价、因材评价、因需评价。

三、坚持科学性的教学评价原则

建立和完善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体系,就需要严格规范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行为,就需要以科学的、全面的原则为支撑,以此强化课堂教学评价的正确性、公平性、指导性与递进性。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原则为准绳,以科学的原则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找到历史课堂评价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范围的综合方面,才能促使历史课堂评价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才能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才能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真正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学评价成为冲破传统模式禁锢、提高现有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评价成为教师研究的新课题,成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优化的后备力量。作为历史教师,要注重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特性,要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适应性与全面性,要注重教学评价原则的科学性与整体性,以此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局面的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翟霄宇.基于标准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研究[D].温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