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效用对比研究

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效用对比研究

摘要: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高等教育形式颠覆了以往面对面、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模式,以慕课、视频公开课和微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模式,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然而,由于部分高等教育形式在中国的传播普及过程中暴露了其不足,同时学生受自身学习背景的限制,受众往往无法在几种新型教育形式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可见,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不同新型高等教育形式的效用,为大学生群体提出建议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对互联网时代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效用对比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等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微课;新型教育形式

0引言

当代大学生由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时间较长、对各种新型学习形式的认识程度不同等原因,往往在几种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做选择时感到迷茫。本文旨在满意度调查、对比实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人群所适用的不同新型高等教育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群体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互联网时代新型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1.1慕课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缩写。慕课出现于2008年,真正的风行始于2011年秋。世界著名的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纷纷投身于慕课市场,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加上之后Coursera,edX,Udaci⁃ty三大课程平台的兴起,使“慕课”的持续升温成为2012年席卷全球的热点事件,其中Coursera的中国注册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巴西和印度。在三大平台的比较之下,本文所选取的课程平台为Coursera。

1.2视频公开课

视频公开课是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它具有内容丰富性、开放共享性、原生态、研究性、技术性等特点。

1.3微课

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于2011年提出的。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即将课程内容中的微小知识点,制作成一份很短的教学视频,以此来方便学习者掌握某一个知识点,从而体现了碎片化知识点的积累。

2关于慕课、视频公开课与微课的效用对比实验

2.1实验方法

在具体实验方法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了对比研究的实验方法。与传统自然科学实验相比,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实验通常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一般难以严格控制变量的一致性,为了减少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尽可能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比如说尽量使得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种类、内容、教学语言、课程时长、难易程度等具有一致性。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进行了3组对比实验,在每组实验中,受测试者集中观看同一课程内容并完成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包括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及对两种高等教育形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对受测者的接受程度有直观了解并形成数据上的分析。

2.2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1)网易公开课与慕课:文科生学习理工科课程的效用对比测试。该次实验时长1小时,采用100分制。从总体数据来看,网易公开课总体平均分在37.285分,而慕课达到了40.125分,可见慕课的学习效果略胜一筹。在网易公开课中,笔者选用了一门国内高校的计算机类课程,全程中文有字幕,但是课程讲解相对乏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测试者不愿意去学习;而慕课则选用了国外高校纯英文无字幕版的课程,虽然受测者在理解方面有一定难度,但是从考核结果来看学习效果更好。分开来看,选择题方面得分比简答题高得多,平均分分别达到了31.428分和25分,而简答题仅只有5.857分和15.125分,差距悬殊。由此可见,在看完课程视频后,多数受测试者只是有一个印象在脑海中,但是如果要自己进行描述,则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2)网易公开课与慕课: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效用对比测试。该次实验时长45分钟,采用10分制,其中选择题占5分,填空题占5分。在本次试验中网易公开课总平均分7.538,慕课总平均分为7.714,两者相差不大,且分数都较高。这说明,相对来说理工科学生学习社科类课程障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具体来看,网易公开课和慕课选择题得分分别为4.692和4.143,填空题得分分别为2.846和3.571,两种题型得分差别不大,但由于均属于不需要自行阐述的题型,难以深入考察受测试者的接受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试验的两种不同课程形式均出现了满分,其中慕课甚至出现了一半的满分。可见,受测试者虽然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但对学习社科类课程的接受程度非常好且接受速度较快。在这组实验中笔者还进行了满意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极少数的志愿者此前曾使用过慕课学习,而超过半数的志愿者都曾听说并使用过网易公开课。实验过后,至少有60%的人认为从此次试验中学习到了有效知识,但是当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使用慕课学习时,有60%的人选择了不确定,并且有60%的人不满意慕课的教学方式。可见,纯英文无字幕的国际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削减学生的兴趣。而相比较之下,受测者们对网易公开课的接受程度明显更高,两组实验均有超过80%的人对网易公开课的学习形式表示满意并愿意长期使用网易公开课进行学习。不过,形式似乎对受测试者接受知识的程度没有太大影响,两组中认为自己此次从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知识的人所占比例均高达100%。(3)微课与慕课:不分文理工背景的效用对比测试。该次实验时长45分钟,采用100分制。从总体来看,微课总均分77.5分比慕课的61.25分高了15分之多,可见受测试者对微课的接受程度更好。究其原因,微课虽然缺少统一的平台,都是单独的课程但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内容都只集中于一点,更易于学生接受。而慕课通常是针对某一内容的系列课程,时间的拉长也就导致了讲解内容的拓展与深度的增加,给学生的理解形成一定障碍。从满意度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同学都未曾听说或使用过微课,但是有50%的同学对慕课的学习方式表示满意并愿意继续使用慕课学习,且83.3%的受测者认为从慕课中学到了知识,更有高达91.6%的人认为从这次微课学习中得到了有用的知识。相比较于慕课和微课,有41.67%的人表示更喜欢慕课,33.33%的人喜欢微课,8.33%的受测试者两者都喜欢,剩下的16.67%的学生则两种形式都不喜欢。

3实验结果

在网易公开课和慕课之间受测试者倾向于选择网易公开课。慕课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内容纵然很新颖很开眼界,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方能完成,且大部分慕课采用的授课语言是纯英文的尤其是大学层次的课程充满了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不少学习者着实挠头。相比较之下,网易公开课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本土化程度更高,并且更接近中国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思维,也就更受青睐。非常遗憾的是,网易公开课中部分课程的授课形式还未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其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计划。在微课和慕课之间受测试者则更倾向于选择慕课。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我国并无专门的微课平台,而慕课不仅有专门的平台且早已形成完整的一套包括教学、考评、与老师邮件反馈的学习流程;二是慕课课程多来自欧美传统高校,由高校教师直接任教,很多教师所教科目是其在高校讲授过若干年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既能传递该领域最核心重要的内容,又能兼顾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简单直观的类比促进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而相对来说微课的录制并无特殊的门槛要求,也就对课程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无论是慕课、微课或是网易公开课,电脑这一端的学习者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十分自觉地屏蔽一切干扰因素,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思考,这一切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要求极高,大量学习者也正受困于此。因此,线上课程不适用于对某一课程的深入研究,更适用于那些想要自学了解某方面内容并且能够自觉练习,不断坚持的学生。

4对大学生群体选择新型高等教育形式的建议

基于与慕课、网易视频公开课、微课有关的3组对比实验研究,可以看到不同专业背景、学习习惯、外语水平的大学生对3种形式的接受程度和偏好是有所不同的,而3种形式因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对学习者产生了不同的要求。在分析慕课、网易视频公开课、微课这3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理论与实践特点,观察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将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群体选择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提出建议。

4.1考虑自身专业背景,衡量所受限制程度

从学习者自身专业背景来看,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所受限制较大,因而在选择高等教育形式时应更多考虑自身接受程度。从第一二组实验的成绩得分情况可以看到,无论是使用慕课还是网易公开课,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工科类知识时对知识的接受度普遍较低,总平均分在40分上下;而理工类背景的学生在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过后,总体的得分率在70%以上,甚至出现多名受测者获得满分的情况,较少地受到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利用新型高等教育形式进行学习时,可以先从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入手,熟悉学习特点。对跨度较大的理工类知识有兴趣或需求时,建议使用网易公开课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利用微课“碎片化”的特点对特定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提高。因慕课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只有英文讲解和英文字幕,没有中文字幕甚至没有英文字幕,将会对学习理工类知识的文科学生造成更大困难。

4.2基于学习时间安排的考虑,做出不同的选择

慕课在提供丰富的教学课程的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毅力提出了要求。因此,笔者建议课余时间较充足,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督意识的学生选择这一形式。而对于课余学习时间较少的学生而言,微课是不错的选择。微课的主体是视频化的ppt,老师及课堂视频仅以很小的一个窗口表现出来,有些甚至是没有的。教学时间短,教授主题突出,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5等),这些特点使学习者可快速精准的掌握特定知识点。相比于慕课和微课,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形式更多元,以网易公开课为例,它不仅包括课堂、讲座,还包括纪录片、辩论现场等,其视频长度少则几分钟,多则两个小时。因而,视频公开课对于学习时间充足和学习时间较少的学生都是适合的。

4.3基于学习者自身外语水平的考量,外语水平较低者使用慕课恐受到限制

第一组实验慕课的“人机交互”课程使用了全英文无字幕的视频,在所有受测试者中仅有20%的人对这种形式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使用。相比而言,视频公开课的字幕跟进速度较快,且有一个“投票决定翻译进度”的模块(票数越多的课程翻译速度会越快),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与课程讲授者语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微课的来源主要是中国高校,语言为中文,不存在语言障碍。

4.4有互动机会使慕课区别于其他两种高等教育形式,但其效果尚不明显

慕课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有课后互动环节,包括学习者与老师的互动,学习者与本课程的其他学习人员的组内互动。学员可以在评论区进行留言提出疑问,助教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为其作出解答,学员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在3组实验中,笔者均模仿了慕课的这一互动环节,设置了答疑老师和受测试者的在线互动平台。但从答疑老师的反馈和受测试者的表现来看,真正利用这一互动机会的学生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具有互动环节是慕课的一个优势,但在大学生选择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时,这一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建议在平时学习中互动交流需要求比较强烈的学生可以选择慕课并利用这一环节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5结语

一方面,以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模式,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等教育形式在中国的传播普及过程中暴露了其天生的不足,同时学生受自身学习背景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在选择新型高等教育形式时需考虑自己的外语水平、时间安排等,从而更好地在信息时代中享受教育形式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谢贵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J].教育科学,2015(5):43-46.

[2]李娜,韩清恩,王日升.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3):117-121.

[3]舒子琪,王智.不一不异:MOOCs、网络公开课与传统课堂的比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54-58.

[4]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作者:丁超超 许伊娜 李璇 郑思怡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