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必要性研究

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必要性研究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身修养的提高、爱国情感的培养以及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但自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强烈的历史冲击,我们已经与之脱节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如何把经典重拾,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作为时代思想前沿、最年轻有活力的当代高等教育群体——大学生去弘扬继承。为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社会重新认识学习乃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必要

在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在会中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研究及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内涵与精粹仍然向我们现代人发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在这个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业绩和指标往往更被人们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及道德修养常常被忽视。不仅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有待提高。

(一)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社会某些因素地制约,高等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更倾向于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人文品质的塑造,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力。第二,教育传播工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因素,也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从而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学科体系中。第三,高等教育的经济化趋势日益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强烈的经济追求和功利性。传统文化教育被高校忽视。

(二)高等教育群体自身的因素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群体中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心理相对不成熟。由于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状态,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事物的影响,往往不能清晰地辨别是非、好坏,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不了兴趣。其次,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传统文化。应试教育是我国普遍的教育形式,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更加看重学业成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多数只能纸上谈兵,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荣誉证书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显然不太重要。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一直被人们奉为治家的经典之籍。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庭中如果对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出的子女也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乐意学习。然而,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断层”,至少三代人已经没有系统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他们培养出的子女又怎么会对传统文化有深深的喜爱之情?大多数家庭在教育理念上过分注重子女的成才培养,父母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让子女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生怕自己的子女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但他们忽视了子女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教育出的子女往往只会考试其它能力相当缺乏。还有部分家庭,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尤其在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后,便对子女不管不问,使得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更无处所谈。

(四)社会环境的冲击

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在大学中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清朝的鸦片战争再到的爆发,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疑惑一步步增加直至达到顶峰,特别是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至今仍然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打压与冲撞,西方文化从饮食、文娱、节日等方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大多数95后大学生们也更看重西方的节日,向往外国的文化,把本国的传统文化看成是落后、保守、封闭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无从谈起。

二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价值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出现过并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名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括传统风俗、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民族性和发展继承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能让受教育群体重新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

(一)有利于高等教育者学习传统礼仪,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中的正常伦理道德,忠义理智信,尤为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借鉴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礼仪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也是大家引以为豪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可以从实践中培养出我们的良好素质和品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个人修养得以提升了,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可能为天下的发展尽一份力。可见,修身为本,因此学习传统文化礼仪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

(二)有利于高等教育者了解传统节日,促进爱国情感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少,大多数传统节日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故事。在体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大部分传统节日体现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真挚、淳朴的感情,很多传统节日也一直传承至今,有的则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春节和中秋节,全家人齐聚一堂或走亲访友增加感情;元宵节吃元宵,玩灯笼,大人小孩充满喜乐;清明节祭祖,缅怀先烈和亲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怀念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登高,提醒我们要关心尊敬老人。重新在高等教育中宣传传统节日,将潜移默化地增加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者认识传统文化精神,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中国人道德观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大学生这个意识形态不稳定的群体来说起着重要的引导意义。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大学生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个人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个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更折射出社会和国家的普遍道德水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道德的定义与理解展现的淋漓尽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这些古语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之高,并深刻意识到只有自身的素养得以提升才能受人尊重乃至获得成功。《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这更加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对提高道德品质的要求和理想。从古人的道德理想到今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不一脉相承的延续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也被提到国家层面去弘扬,正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国家在教育中也多次提到要立德树人,把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正是由于在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道德素养不是很高的现实情况下,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让他们缺失的道德观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重新找回。

(四)有利于高等教育者了解传统文化历史,促进民族精神的养成

传统的历史文化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了解国家的发展史、兴衰史,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被人们传送至今的名人名言充分体现出古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把这些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去,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传播给我们的大学生,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教育中顺利开展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当代高等教育者来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工作,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深远影响。目前,社会文化鱼龙混杂,在全面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也呈多样化发展状态。如何有效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社会和国家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开设传统文化高等教育课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

只有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课程,才能让高等教育者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内涵。可以把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让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高校中得到明显提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展现,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2]2010年成立的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是我国大学创建的第一所传统文化学院,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既符合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升传统文化道德影响力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想文化氛围对个人价值观有反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顺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其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公共媒体和相关政策将传统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二是,加强公民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正面道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也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表达了节俭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95后的大学生一般生活都是比较优越的,没有节俭的习惯,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诚信也是一个人应该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弟子规》中指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校园和社会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道德的提高。三是,在校园中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的评选和在社会中继续开展“感动中国”人物的表彰活动。让大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上都能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3]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内涵用生动、形象地教学方式呈现给同学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最终能引导他们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就更加有义务认识、学习并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社会赋予高校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善加利用,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只有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才能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者:林媛 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雒树刚.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6,01:76-88.

[2]胡琳,邹林军.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内江科技,2010,05:47-48.

[3]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