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疗理论中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文化治疗理论中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摘要:Spindler文化治疗理论内涵丰富,对分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有很强的适用性,提供了独特的认知体系、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框架和反思性的实践方法。根据文化治疗理论,教师文化偏见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隐匿而深沉;文化治疗能帮助教师克服潜在文化偏见,跳出原有文化框架束缚,促进教师赋权增能和生命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学生融入主流文化,获得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为此,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在文化对话中实现文化自觉,重建教师文化促其生命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实现。

关键词:Spindler文化治疗;高等教育公平;文化觉醒;文化偏见;多元文化

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文化标尺,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1〕。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文化传递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认知过程,教师发展方向和深度直接影响教育的公平程度。当前研究高等教育公平多从教育起点、过程及结果的不公正角度,未关注从教师视角反思教育不公平问题,集中体现为教师文化觉醒程度导致的文化偏见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本文拟从“美国教育人类学之父”GeorgeD.Spindler文化治疗(culturaltherapy)理论视域解析教师文化觉醒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探寻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新路径。

一、认知与分析:文化治疗理论对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范式意义

1.独特的认知体系:文化治疗理论的理念和焦点

文化治疗源于Spindler对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因素、一种影响或一个维度,更是一个过程,存在于学校内外人们所说、所做或所思中,而学校则是“一个授权的文化过程”,教师是文化人。在外来干预前,文化的教育功能是维系文化系统,学校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教授主流文化影响和转变其他文化价值,往往被转变的是社会中弱势族群的文化,换言之,弱势族群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同化取代〔2〕。Spindler认为,沉浸于自身文化就是一种疾病,因为文化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潜在偏见,且这种偏见一直存在,映射出学校与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文化治疗的焦点在于教师文化及师生关系中偏见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文化治疗强调唤起主流群体意识觉醒,即让教师意识到并克服在互动及传播知识过程中潜在的偏见,提升对文化预设的认知;让学生增加对文化差异、冲突的理解并能扫除障碍,获得进入学校体系及社会的能力,改善弱势学生群体的生存状况。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的复杂性以及文化范式的隐蔽性和非语言性造成了深入交流的极大困难,掩盖了文化偏见对教育公平的深刻影响。把弱势群体学生学业失败、无法融入主流教育体制归因于自身能力,忽略了他们在入学机会获得上、在教育过程中常不能得到应有尊重或帮助,以及从学校政策到教师态度、价值观、教学方式等对他们的影响。实质上,弱势群体学生无法融入“文化中心”,无法在资源、知识和经验上获得同学校主流文化群体平等的教育。

2.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框架: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的使命与传统

人类学诞生于人们对异民族、异文化的关注。以美国为例,对于社会公平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在美国人类学进程中有着独特地位。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社会,表面民主,实则由于种族、阶层、肤色、性别等差异,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没有话语权,遭受着不公平待遇。追溯至美国扎根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追求绝对平等、认为学校就是铸就不平等的文化传统,再到大批移民涌入,新教主流文化瓦解、多元文化诞生,包容、平等、多元成了美国当代文化主流。教育人类学顺应了社会文化生态需求,关注弱势群体,强调社会公正,作出与现实和历史相同的反应。近20年,国际教育人类学研究转向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从种族、阶层、肤色、性别等造成的非正义现象展开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公平问题〔3〕。教育人类学者一直把关注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平以及推进社会公平作为当下的职责和义务。Spindler将视野从村野转向社区、从少数族群部落转向多种族交融的课堂,用人类学书写学校师生互动关系,用文化治疗揭露“文化偏见”,唤起师生文化觉醒,让教育人类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声音”在学界彰显。根植于教育人类学思想的文化治疗理论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的天然关注必然给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

3.反思性的实践方法:跨文化比较反思访谈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跨文化比较反思访谈技术(theCross-CulturalComparativeReflectiveInterviewTechnique,简称CCCRI)是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Spindler认为该技术具有文化治疗功能。CCCRI是在比较文化系统中,对当地较受关注的议题采用对话的方式开展。文化治疗者以“文化转译者”身份把异文化事实解释给受访者,引导其通过文化比较,看到自身文化反应和行为并非唯一选择,反思自身文化的原初假定与价值理念。当然,访谈展示的只是文化的冰山一角,隐藏更深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巨大复杂性。跨文化比较反思访谈作为教育人类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在比较中跳出自身文化局限,用“他者的眼光”促进对弱势群体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有助于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更深层文化意义上的不公平,拓展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视角。作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者更要意识到师生性别、阶层、民族、文化背景等社会定位差异,避免在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选择、分析视角以及研究技术运用中渗透个人倾向。

二、偏见与觉醒:文化治疗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文化机理

1.文化偏见:隐匿的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们开始关注教育过程、呼吁质量公平。现实是,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逐渐转变为更深层、隐蔽的不平等,文化偏见正是其诱因之一。Spindler发现,主流文化教师教学中偏好与之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学生,忽略其他或更需关注的弱势学生群体,使之因“文化冲突”或“文化非连续性”导致低学业成就甚至学业失败,成为学校教育的牺牲品。教师文化偏见导致的不公平可概括为三重“误解”:一是教育观念的误解。教师重专业发展却忽视文化层面的思考和培育,多元文化观念和理论薄弱,缺乏必要的文化反思和批判能力。教师往往不能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和理解学生,不能意识到学生那些被自身文化认可的行为可能被其他文化忽略或误读。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刻板印象正是教育的不公平,用主流文化标准要求和对待弱势群体学生。二是教育行为的误解。忽视弱势群体学生文化的现实及价值,无视他们与主流文化的疏离感,把他们的低学业成就归咎于学生自身基础、态度和能力等,并持有较低期望,致使学生低自我评价和学业上的挫败感,学习动机逐渐丧失导致学业失败。三是教育评价的误解。缺乏多元文化关照,以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判断弱势群体学生。评价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最合适的教育而不是量化的测量工具,这种评价实质上是带有文化偏见的教育不公平,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文化觉醒:促进教师生命发展与赋权增能

文化治疗的核心目的就是唤起文化觉醒,让一直隐匿的文化元素得以显现并进入人们的思维架构之中。文化治疗则是一种分析与转变隐匿文化的方式。族群、阶层、性别、年龄、区域、身份等师生意识形态在教学中或明或暗地显现,难以达成一致,师生间生活经验和文化脉络不同,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断层。教师自身观念与行为中的潜在偏见以非制度化的形式隐含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中,文化治疗所倡导的唤醒文化意识、衔接文化断层有着契合的实用价值,让教师从洞察、批判、反思自身文化观念入手,重构新的文化架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赋权增能,在专业成长及生命发展中获取更多自主权。文化治疗之于唤起教师文化觉醒促进其生命发展与赋权增能,是解决隐匿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文化觉醒促使教师摒弃文化偏见、关注弱势群体、认同文化差异。在文化治疗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他者角度反观自我,揭示他者文化观念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关照文化差异,确保教学的文化连续性,促进弱势群体学生对文化认同和平等的关注,助力教师自我意识觉醒,获得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文化觉醒的过程是揭示课堂中不平等权力关系和互动行为的过程,让教师得以赋权增能。在文化治疗中,通过师生文化碰撞逐渐实现主动反思,把潜藏在知觉中的文化逐一解构,更清晰地看到文化印记,看到有别于主流文化且合理的文化思维框架,把课堂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互动行为揭露出来。

3.学生视角:唤起批判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

文化治疗是学生提高觉悟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获得能够融入学校或社会文化中心的重要能力的必要环节,使之可以与主流文化学生群体在资源、知识和经验上公平竞赛。作为学生文化觉醒的推动者,教师要让学生缓解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疏离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支持和培养其文化能力并保护文化完整性,用批判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唤醒学生的批判意识。文化治疗之于唤起学生批判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文化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文化治疗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运用这种资源,理解不同文化,实现交流对话,发现教学活动背后的文化涵义。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等弱势学生群体忽然进入到高校陌生的现代化语境中,文化的差异和碰撞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对学校主流文化产生排斥,长期处于隔阂、疏离,对自身文化产生困惑甚至鄙疑,不能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深陷自卑和无所适从,迷失了未来方向,最终导致学业失败。文化治疗强调引导弱势学生群体在文化碰撞、调适中处理好与主流文化间的关系,坚持自身文化认同和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增强族群自尊心与自豪感,提升个人期望与价值诉求。

三、重塑与自觉:文化治疗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

1.重塑多元包容的文化教育理念:营建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文化环境

多元包容的文化理念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五千年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积淀。今天,“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全球性”危机,文化间的歧视、教育的不公平令文化与教育主体性日渐丧失。公平的实质在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谐共荣是文化的真谛。大学是文化交汇之地,是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对促进人类文化和谐共存承担重要责任。教师作为践行高等教育公平的主体,要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重视学业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作出适合的教学调整;自觉反思言行中渗透的文化偏见,将文化差异视作资源利用,保持连续自我、发展情境自我;不以文化霸权者姿态将学生培养标准化,而是遵循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保持其文化一致性,理解学生文化不适应并及时作出教学回应。

2.重构教学主体平等的对话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师生的文化觉醒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师生间在对话、交流、合作基础上进行的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师生关系体现了文化的动态特质,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对文化传承和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用文化治疗改善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消解教师知识和身份权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对话是发展解放意识的主要方法,又是产生批判意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关键。通过主体间平等对话,关怀与接纳学生生活文本,让不同文化在教学空间得以发声,实现文化对话和共存的持续发生,为师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环境。教师要理解社会不公平存在的现实,并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开展对话和讨论的解放教育,借此揭示教学及课程中潜在的文化偏见和文化霸权,推动学生重识自身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启发彼此的批判意识,唤起双方的文化觉醒。

3.重建教师文化促其生命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

教师在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承担着多重职责,其他物化的工具性资源必须通过教师发挥作用。美国政府提出“高质量教师”(HQT)计划,用立法形式通过提高教师质量以追求公平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强调教育公平、关注教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借鉴。教师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体现者,校际间师资水平差异、教师发展程度等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程度,教育公平与否也会给教师发展产生影响。将文化治疗作为教师培养所需具备的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及培养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关照的现状,使教师意识到自身潜在的文化偏见,抑制不自觉的同化行为,在课堂中实践公平理念,保障教育活动内部的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学校和教师创设丰富的学习机会和适切环境,确保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充分挖掘潜能,自由成长、全面发展,正是教育公平探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张国强.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J〕.教育与经济,2007,(2):17.

〔2〕袁同凯.GeorgeD.Spindler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成长———兼述弱势群体或少数民族在学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J〕.西北民族研究,2010,(3):94-101.

〔3〕甘永涛.1965—2013年国际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前沿与演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18-124.

作者:李印 布丹丹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