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综述(6篇)

大学生感恩教育综述(6篇)

第一篇: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实践感恩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以及说明推行感恩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了匮乏的程度。父母在家含辛茹苦,孩子在校挥金如土;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的馈赠,朋友的帮助很少言谢;某些受助大学生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毫无感激;一些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上学,但是在学校学习并不努力;孝敬和赡养父母的观念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感恩意识缺失的例子虽局限于部分人,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总的说来,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都有重大的关系。下面分析一下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1]

(一)家庭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大学生感恩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一些父母的教育存在一些偏差,大学生的感恩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娇宠中长大的。不少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不加节制。这就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他们很难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从而不懂得感恩。其次,父母感恩观念的偏差。中国的家长总是默默的把爱给予孩子,总是不知道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和感恩。这容易使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第三,父母教育方向失当。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过于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精神领域的完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就行了,这使得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很少考虑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社会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就是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竞争带来的压力,都会影响大学生感恩观的形成。[3]首先,自我意识方面。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并把焦点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变得自私,看不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更很少的想到应该对他人和社会感恩。其次,众多压力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心理压力,例如:学习竞争上的压力,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业的压力,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同学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很大;还有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众多压力的时候,大学生们往往感到自己得到的太少,从而无法正视这个社会,自然很难产生感恩的情感和行为。

(三)学校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4]因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感恩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教育的不足。这里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指大学,还包括中小学。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的场所,然而较长的时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尽管教育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得到很好的实施。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教育过度关注升学、考试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们生活在紧张和惶恐中,无暇去体会他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也就很难懂得感恩。其次就是学校德育方式的偏差。我国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德育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去我国学校的德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未能有效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德育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作为美德之一的感恩品质同样难以形成。同时当前高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忽略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而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因此,推行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

(一)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的观形成起着很大的塑造作用,[6]即通过感恩教育,能使大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能让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增加就业的砝码[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再为人处世的方面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用人单位和他人欢迎的人,更容易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重用,以此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校风、学风建设[8]

学生胸怀感恩,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感激社会的恩惠,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合格人才。感恩教育进校园,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四)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母校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在母校的帮助下出国修完了硕士、博士后却不愿意回母校工作。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一)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9]

高等学校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引导感恩教育,塑造感恩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等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力向学生家长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10]。要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良好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高等学校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宣传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环节。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就要培养“爱心文化”,学校师生员工提倡一种互相关爱、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校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学风。这种和谐的校园风气会让学生们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健康、乐观、积极的情绪,拥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会让他们以善意、热情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举办国学讲座、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结合班会、团会、党日等活动,以讨论、座谈会、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例如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教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社会是高等学校德育的大环境,它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11]通过社会实践,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高等学校可以开展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忆史铭志;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国有大型企业,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体会祖国的伟大,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者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走进社区,帮助社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等;还可以开展各种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现实生活教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感谢社会,懂得感恩。

(四)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教育是不能仅靠几次活动就解决问题的,必须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长效机制,高等学校可以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可以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把大学生的感恩素养评分与学分绩点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对忘恩行为予以批评和唾弃,对施恩行为予以称赞和表奖,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可以采取德育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达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提高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12]。

总之,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高等学校应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3

[3]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4]关彤.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0.

[5]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见[Z].2004.

[7]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8]胡红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J].北京教育,2005,(5)

[9]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10]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11]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M].江苏高教,2010,(3):119-120.

[12]葛昕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

[13]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7,(3):6-7.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要】探讨了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达到教育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连接人际伦理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对于人格的完善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大学生身上屡屡出现的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奋斗、奉献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知恩之心和践行施恩之行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和父辈之间存在严重隔阂,缺乏对父母的理解,鲜有和父母的沟通,更是不知或者漠视父母的艰辛劳作,进而导致大学生之间消费攀比、好逸恶劳,学习态度浮躁,感恩意识淡漠,善良之举罕见,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乏尊老爱幼和谦逊礼貌的美德。这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深究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导致道德教育缺失。应试教育环境下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很好的培养起学生热爱集体、感恩父母等方面的意识。目前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为了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助长了他们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的思想。久而久之,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就萌生了父母为他们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再加之有些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除了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种本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行动,不利于他们树立和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利于感恩思想的形成,不懂得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回馈别人给予的恩惠。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社会感恩意识弱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此可以看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追求名利,攀比享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现象,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思想处于不太稳定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慢慢滋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

第三,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一种好的德行要存在并内化于人的心中,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和引导,从而引导人们进行行为选择。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薄弱的现象,从制度层面讲,就是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下,德育考核还没有作为一项比较具体的考核制度得以确立,而只是大而化之,比较宏观的去评判,这就容易出现评价体系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对于出现的一些不利于感恩的行为没有相应的评价和奖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感恩意识的淡化。

二、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乃小人”等。发扬和传承感恩思想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新时代树立正确的荣辱价值观的内在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而学会和养成感恩意识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感恩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感恩教育的内涵是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综合体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既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又能促进个体健康成长、还能增强社会的信誉度,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延伸,构建和谐校园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感恩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只有让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们才能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容、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

3.感恩教育有利于塑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施行有利于培养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可以说,感恩之情是相互的,从教师层面讲,只有教师对学校、对学生充满感恩之情,才能更好的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进取,从而更好的去关怀和感染学生;从学生层面讲,只有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尊师重教,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课上认真学习,课下努力实践,不断吸收和接受老师的教导,并内化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感恩的良好环境,让感恩走进课堂

良好感恩环境的塑造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实施,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在施行学校教育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及时联系学生家庭,帮助其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主动将社区活动、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实践感恩。另外应该将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员和经费保障到位,真正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过程中。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感恩教育的常态机制

首先,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通过开展“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大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进而对老师、朋友、社会感恩,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塑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养成知书达理、文明礼貌的礼仪习惯,成为在专业上有成就、在人格上无缺陷、在道德上成典范的合格大学生。

其次,设计载体,规划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校设计了三类教育活动的载体。一是学习感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二十四孝》故事、学习孝老爱亲模范的事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使学生扩展视野,明白加强修养需要向模范学习、从经典中获取。二是沟通反馈,就是利用主体团会、各种宣传媒介、征文、电影及观后感、一封家书、大学生论坛、手机短信、文艺表演形式进行关于孝老、爱亲、自爱、自强等内容的交流、沟通和反馈,使学生增强能力,明白孝亲、感恩需要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三是开展实践,就是开展义务支教、敬老助残、职业体验、争荣誉报父母等活动,使学生投身实践,明白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人生活的阅历、荣誉带给父母的愉悦和成为志愿者的充实。

总之,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稳定了大学生的心态、坚定了大学生的信念,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对社会竭尽其能、对事业孜孜追求、对父母孝敬有佳,恰恰达到了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曾东.浅议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

第三篇:试析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摘要:感恩教育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系统性长期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有效实施

知恩感恩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帮助予以认可并给予回报的一种认识或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关于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它是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的结合。感恩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这是由人的本质,也就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既然感恩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派生的,那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合乎人本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如果能够使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学会报恩施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而一个知晓感恩、懂得回报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也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恩虽然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但感恩也并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教育来加以引导,从而使感恩成为人的一种品德与责任,并且能够外化为感恩的行为。然而,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仍旧明显不足。首先,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虽然早已提倡学生应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倾向于学生的学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而较为忽视高等学府育人功能的发挥。例如,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中的孝善文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基本的人伦人际关系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们普遍更关注自身,而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家人、师长、同学等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其次,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看,父母普遍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人格的完善。父母们尽其所能为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也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的不良心态。正是因为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最后,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来看,受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感恩的重要性同样缺乏应有的认识。多数学生自主意识与权利意识较为强烈,但自立意识与责任观念则较为淡薄,依赖他人与享乐思想较为严重。部分学生还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认为父母、师长和社会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激、尊重与珍惜的心态,对自身缺乏反省,忽视了对感恩情怀的自我培养。

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是有效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功利化。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也日益减少,逐渐变得疏远和冷漠。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成才前先成人,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亟待加强的原因所在。而感恩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感恩教育的成效,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感恩教育环境是感恩教育发挥成效的前提。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一个复合性的工程。学校虽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与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作为感恩教育主渠道的高校,应该将感恩教育置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为广大教师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而除了学校环境以外,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与尊重,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

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除了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之外,还应当讲究具体的方式与方法。有效的感恩教育应当将感恩教育活动系统性和长期性,以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如前所述,感恩意识和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情感培养,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就需要从课堂内外的细节入手。大学生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普遍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意识较强,对单向的灌输教育与抽象说教往往有抵触情绪。开展感恩教育,就要求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避免采用枯燥的方式,注重行为引导,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小事入手,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感恩,并将其内化为个人品德与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应该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应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例如观看感恩题材的影像视频资料,撰写观后感并进行交流;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或学生集体活动;举办关于感恩的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课堂手段,引导学生树立知恩感恩的正确观念。其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中,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将抽象的说教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努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或校园义务劳动;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举办主题征文或演讲比赛;设立校园感恩日,通过一句问候、一份祝福、一封感谢信等行动,来表达对他人或社会的感恩之情。通过这些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生活与学习中体会和认同感恩,将感恩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而感恩教育也应该做到系统性和长期性,不应只流于形式。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感恩意识,并使感恩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进而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身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素养。同时,感恩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全面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一个懂得知恩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与相互关爱,才会对生活、他人与社会心存感激,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在未来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同样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成波.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130.

[2]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79-80.

[3]徐继红,武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6):53-54.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第四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坚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感恩意识,可以说是当前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形式。感恩教育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而且也是以德报德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

二、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

1.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整体所能起到的共同作用,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非常重要。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感恩教育不仅能激发出感恩的情感,而且能促进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是引导大学生不断产生感恩情感,从而形成感恩意识,让感恩行为真正成为人和行为习惯。人自身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环节,也是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就是人的个性和谐,也就是人格之和谐。只有人实现了自身和谐,才会具有和谐的人格,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进而对他人与社会充满感恩,实现社会的最终和谐,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下,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从而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整体目标体系更好地融合起来,使其形成和谐的人格,为社会的总体和谐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和他人都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恩教育能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更加了解如何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和谐社会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不断形成对于真正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所展现的是一种既稳定,又有序,同时还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子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能够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人的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的是感恩意识的培养,而感恩意识的培养则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相关。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能够成为必然。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之中,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各子系统也都更为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的支持,让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拥有更为坚强的后盾;各高校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组织教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作出研究,使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不断发展;大学生则要对感恩教育更为理解,并积极配合教师,以求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能够提供前提与基础。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又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能够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弘扬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恩义与亲情,注重知恩图报,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许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名篇佳句,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与研读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领悟。与此同时,感恩教育还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之中的亲身体验,并在动态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主动养成较好的德行。

2.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教育之中,着力加强与渗透感恩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将德育摆在首位,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出学校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并全面推进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课堂作为阵地。学生成长的各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营养——德育,最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供的。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努力创造与挖掘其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各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及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让大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和建筑物诉说出感恩的美德。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养成感恩习惯。要利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一是必须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公益性活动主要是指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要在活动中彰显大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大学生的力量,让其在活动中践行道德,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之甘苦。二是一定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大学生都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第五篇: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感恩诚信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增强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从感恩与诚信教育的内涵和现状入手,并通过对大学生感恩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提出增强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感恩诚信教育;现状;缺失原因;措施

感恩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感恩诚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成为当今各大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感恩与诚信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感恩诚信意识总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感恩诚信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

1.感恩诚信意识缺失。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追求自己内在世界中存在的“本来”的自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2.感恩诚信行为缺失。大学生的感恩诚信行为缺失主要表现为:认知和现实行为存在矛盾,在很多大学生中存在花钱没感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不记得父母生日,从未给父母盛过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父母联系一次,反映出部分学生亲情观念淡化,其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另外,在对社会恩情的回馈上,也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二、感恩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感恩诚信意识、行为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负有责任。

1.大学生过分地以自我中心的思想。当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和亲友的万般宠爱,自私、自大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懂得感恩、诚信,懂得尊重和爱他人。

2.家庭感恩诚信教育的弱化。现在,大多数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习惯了替孩子打理一切。过度教育、过度保护、过度关爱,使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室里的花朵,普遍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不够坚强,不够独立。

3.学校感恩诚信教育的淡化。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产业化的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的功利价值观越来越明显。高校感恩诚信理论教育同时出现了滞后和感恩诚信机制的不健全,由于许多高校的道德教育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感恩诚信意识无法深入人心。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学生评优、评奖、推研等的最主要依据,而缺乏对其道德的考察。

4.社会感恩诚信教育的退化。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社会感恩诚信机制依旧不健全。表现在:一是对感恩诚信的评价标准不客观。从古到今,人们感恩诚信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由家长、老师、领导作出的,这种主体对客体感恩诚信状况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导致评价标准混乱,造成被评价主体的感恩诚信水平缺乏真实性。二是对感恩诚信缺失行为的道德谴责多,法律制裁少。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的措施

感恩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但由于我们的德育工作长期忽视了感恩诚信教育,才使得感恩诚信这个古老的话题在今天的高校得到重视。

1.培养大学生本身的感恩诚信意识,增加感恩诚信实践活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诚信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使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直接对接,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

2.实现家庭的正确引导。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感恩诚信教育应当首先从家庭做起,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家长还应经常与子女沟通,对子女的感恩诚信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有的大学生面对新的大学生活会感到不适应,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离不开正确的引导。

3.强化大学的感恩诚信教育。要更新感恩诚信教育理念,倡导多维教育观念。比如,开展感人诚信文化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他们懂得奉献、索取、诚信对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和品质;还可以开展一些感恩诚信主题活动,如征文、朗诵比赛、辩论赛、歌咏比赛等,创建优良的学风、校风。

4.增强社会的正面熏陶。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政府讲感恩诚信、公众讲感恩诚信、人人讲感恩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所以,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更多的人能沐浴到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与全面发展的系统思考》.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版。

[2]孙俊《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版。

[3]刘洪《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学校党建及思想教育,2008年版。

[4]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版。

[5]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版。

第六篇: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摘要: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感情冷漠等错误思想观念,提出了完善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途径;方法

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缺乏感恩教育内容,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忘恩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应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就业工作的紧迫任务之一。

一、受资助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第一,一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因为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发生冲突,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使得自负心理不断受挫,进而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上。不但对父母没有感恩之情,甚至还仇视带给自己贫困的父母,仇恨贫穷的家乡。他们和父母联系的唯一内容就是索要钱财,进城之后,追求享乐、亲情冷漠。他们用父母给的学费讲排场,把资助款用来吃喝玩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不热爱集体,不遵守纪律,甚至打架寻事,扰乱学校秩序。

第二,一些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个别学生在得到银行贷款帮助之后,采用频繁更换手机号码的方式,恶意逃避、拖欠还款,令银行处于尴尬境地,国家资助政策也因此显露出某些缺憾,学校的声誉也为此受到负面影响。长此以往,银行会越来越消极地对待高校助学贷款问题,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还是那些有需要的同学。

第三,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出现问题。一些学生心理失衡,弄虚作假、争贫、抢贫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获得资助金,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到民政部门开据虚假证明,编造家庭贫困,诚信意识淡泊。这些学生一方面拿着贫困证明骗取资助,一方面穿着名牌衣服和玩着昂贵的手机和电脑。用资助的钱享受高消费,认为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捞取收入的本领。评定过程中的弊端使未获资助学生产生心理极度不平衡,常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有的学生开学时带来了学费,但却迟迟不交,而是存在银行里,采取观望态度。

第四,一些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严重。由于习惯了坐等各种资助,不思进取,缺乏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甚至认为经济条件比别人差,别人就是欠自己的。因为不同地区的收人水平存在着差距,在实际评定过程中,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由于鲜见受资助学生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典范,校园感恩氛围也不浓,很少有受助贫困大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感恩行为;即便有些受资助学生想表达感激之情,因为缺少感恩回报的大环境,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感,而采取了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模式、方法和途径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要以体验式方式启发大学生“知恩”,认识到获得资助并非天经地义,要让学生知道父母为供他们上学在节衣缩食,认识到政府、学校、老师都在用大量精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享受资助的同时看到别人和社会的付出。

第二,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怀着感恩之心参加义务劳动,做义工、做志愿者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形成回报社会的意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

第三,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以决策效用来促进贫困生“感恩”,引导大学生“施恩”,把感恩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贫困生识恩、知恩、感恩。

第四,要实现“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感恩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赋予感恩教育时代气息。现代感恩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社会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延伸,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校课堂教学是提高感恩认识的主要方式,社会实践是感恩、报恩的体验渠道。

总之,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也才能懂得自身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闫纪建.关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

[3]吴桂兰,吕景章.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