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异化

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异化

摘要: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全校师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发展等发挥着指导、矫正和重塑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对仪式活动内涵认识不到位、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向、仪式活动操演方式失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仪式活动德育主体被客化、德育内涵被窄化、德育意蕴被浅化等。回归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内涵,规范并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关键词: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以人为本

仪式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及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十八岁成人礼、颁奖典礼、升旗仪式、国家重要纪念活动等。学校仪式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通过借助学校自身的文化象征符号,引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动机,进而影响和重构参与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功能。然而,在特定制度、文化、教育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有的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已悄然发生异化,亟待修正与回归。

一、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的实践表征

学校仪式活动作为学校生活中约定成俗的活动形式,既内化于师生的精神追求又外化于师生的行为方式之中,并有力影响、制约和规范着学校全体成员的道德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的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逐渐畸变并异化。

(一)漠视学生地位,德育主体被客化

学校仪式活动因其特殊的德育价值和作用,而成为一种规定性要求嵌入学生的学校生活结构之中。但在这种规定性要求之下理应成为仪式活动主体的学生,实际上却成了仪式活动被要求的“客体”。

(二)轻视价值挖掘,德育内涵被窄化

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折射,学校作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育人场所,学校仪式活动理应凸显更加深厚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内涵。但在现实仪式活动中,轻视价值挖掘、仪式活动德育内涵被窄化的现象十分明显。每个学校都有相对固定的仪式活动,也会因特殊年份、特殊事件而额外增加。但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明确举行它的原因是什么、举行这一仪式活动又要达到何种目的,“如开笔礼是培养学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最佳载体;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1],这些都需要不断深化和挖掘。学校仪式活动轻视价值挖掘的另一个表现是把仪式活动的目的简单化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刻有政治的印记。”[2]但如果把仪式活动的意义只简单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仪式活动带来的神圣和愉悦,反而使其对此类活动和教育从内心产生抵触和抗拒,最终只会使其宽广的德育内涵被挤压和窄化。

(三)忽视操演规范,德育意蕴被浅化

学校仪式活动的操演场域和参与群体具有特殊性,操演方式理应更加规范和符合程式。在很多学校中,仪式活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社会化”,如请专业主持、搭建漂亮的舞台、专业的灯光设计等。然而,透过喧哗的音响、浮华的舞台表演,仪式活动本应具有的规范、庄重的氛围被虚华的形式掩盖得面目全非。当仪式活动在这样的操演形式下进行时,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学生沉浸在喧闹的音律中不能自已,但仪式活动本身应具有的德育意蕴究竟传递得如何,我们却无从知晓。

二、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的原因分析

由于仪式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场域之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必然会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对仪式内涵认识浅薄制约了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

学校生活中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是道德,而如果对学校仪式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则必然制约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彰显。以学校开学典礼为例,开学典礼作为学生一个新的学习旅程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校对这一仪式活动的内涵认识较为浅显。以开学典礼邀请的嘉宾为例,财富地位较高的成功企业家及拥有较高权力的官员成为一些学校的重要嘉宾,而文化学者、科技界人士却很少出现在仪式活动中,即使被邀请出席也很少会成为关注的焦点。类似这样的仪式活动一次次无形间重构着学生的道德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内心会又构筑出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这种对仪式内涵认识的浅薄毫无疑问影响了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彰显,制约了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应试教育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扭曲了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由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无法客观检测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只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并决定其享有何种教育资源。在此情形下,对学校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关注就显得不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很多仪式活动变得“简约”和“高效”。有的学校在举办仪式活动时会更多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参加仪式活动时也会有同样的想法,从而决定是否去参与以及用不用心参与。举办仪式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仪式活动应有的效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方法。从学校领导策划、组织、参加到最后评价反馈,所有的环节都处于“真空”之下,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肯定会被弱化。

(三)操演规范和方式失当削弱了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3]学校仪式活动就其活动方式来讲具有规范性、严肃性、重复性等特点。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升国旗仪式花费一二十分钟组织学生集合,升旗前没有任何宣导就直接开始升国旗、奏国歌,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升旗就已结束,然后主持人宣布各班有序带回。还有一些学校为了得到社会的商业赞助,使原本庄严、富有德育意蕴的仪式活动成了一些企业、公司大肆进行商业宣传的阵地。这种忽视操演规范、操演方式严重扭曲的做法最终导致仪式活动无法实现其本真价值的引领和传递,其固有的德育功能也无法得到彰显和发挥。

三、回归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策略思考

学校仪式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染熏陶,引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凸显校园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以此实现德育目标。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德育主体地位

学校仪式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全校师生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一种集体活动。“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4]在仪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道德的主体。学校仪式活动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培养、调动和激励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予以充分关注。在学校仪式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如在举行仪式活动前可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合理引导学生自主策划活动、设计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编排参演节目等。只有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到各项学校仪式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主体价值,使其融入仪式活动中,才能最终促使其良好德行的形成。

(二)调动学生情感投入,重视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心灵体验

判断学校仪式活动的作用、价值及效果的主要标准是仪式活动是否对学生的情感产生触动。“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5]情感的体验、思想的触动是学生对外界事物接受度的一个显著标志,仪式活动的内涵要旨只有被参与学生实实在在通过内心体验与感知,仪式活动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学校仪式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力求将仪式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统一。“产生体验最基本也是必要的特征就是产生情绪情感变化和生理唤醒。”[6]在学校仪式活动中,要多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做一做”,以交流促情,以演绎移情,以声音抒情,以行动唤情。只有让仪式活动指向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使仪式活动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三)挖掘仪式内涵,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意蕴

德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中,仪式活动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潜在的德育内涵应进一步充实。学校仪式活动要充分考虑参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准和德育需求,同时要不断反思总结以期实现仪式活动德育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同时,要根据时代需求、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地方文化传统及学校具体情况等因素,不断挖掘固有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不断增强其德育内涵。以升旗仪式为例,很多学校都举行升旗仪式,但是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国旗、国歌究竟代表着什么?对此,很多学生认识得并不充分。因此,我们可以在升旗仪式前或升旗仪式进行中通过讲解、观看影片等方式引导宣传,使学生深入了解关于国旗、国歌的由来和故事,这样一来,升旗仪式就很好地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德育目的。

(四)规范仪式操演,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学校仪式活动总体体现出规范性、长期性、重复性等特征,但其形式的固化、单调、重复等特点越来越影响到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十八岁成人礼为例,很多学校举行成人礼和往常的开会形式一样,程序是熟悉的领导讲话、教师寄语、学生宣誓。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可以进行家校互动,邀请学生的家庭成员一同参与,把学生既置于学校也置于家庭之中,并加入时代流行元素让学生和家人一起走“成人红地毯”,然后书写对自己、对家庭及对社会的成人宣言,并借助媒体技术把每个学生的宣言及成人礼这一天和家人、同学的影像分类收集,作为校史珍藏。只有像这样不断创新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怀明,伍建清等.中小学仪式教育规范性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2015,(12):69-72.

[2]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教育研究.2016,(8):4-12.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

[4]邓超.德育管理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3):100-104.

[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46.

[6]左群英.体验:让德育活动走进学生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7-91.

作者:段倩倩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