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问题

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问题

摘要: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存在顾此失彼、逻辑不当等问题,削弱了大学语文课对大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范式惯性束缚、基础性研究不足、中文专业本位意识束缚、过分追求形式创新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架构;逻辑;原因探析

选文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托,长期以来,一直在教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选文的不同编排类型体现了教材编者不同的施教理念和引导倾向,客观地分析这些编排类型,有助于把握当前我国大语教材的整体状况,也便于清晰的梳理不同的教材存在着的类型问题。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编排类型分析

30年来我国大语教材选文部分的编排架构有以下五类:

(一)“文学史”型

该体例以“徐中玉华东师大本”初版为代表,使用时间长,影响大。教材选文一般由中国古代文学若干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若干加外国文学作品若干组成。在古代文学部分,往往以文学史发展为线索按朝代先后在每一时段里选若干代表作品,如先秦阶段多取散文名篇、《诗经》里的诗,其他各阶段不外乎诗、文,(宋代加进词,元代加进杂剧或散曲,明清加进小说)若干。

(二)“文学史—题材单元”型

该型教材以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大学语文》为代表。内容全为选文,沿袭“文学史型”,分27个单元,每单元突出某一二种题材,如唐代文学就设了初盛唐诗、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晚唐诗(上)、中晚唐诗(下)诸单元,每单元选同类体裁作品若干。

(三)“按文体分单元”型

以吴雄、邵良棋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教材选文共75篇,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和小说五个单元,每一文体单元中以时间先后来排列选文。

(四)“人文主题组织课文单元”型

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1996年版为代表,教材将所选作品分为“以民为本”等12类,增订本分成“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等10类,加中外小说两单元。

(五)“专题组织课文单元”型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温儒敏教授主编《高等语文》为代表。该体例教材采用分专题模式,每专题以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讲授,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全书25讲,每讲分概述、文选、研读材料三部分。除了文学,还涉及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

二、当前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文方法落后,与时代脱节

引领全国大语教材编写的徐中玉、齐森华增订本专设有“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单元。熟悉中国文学的人都知道,“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都是针对我国古代诗文的一种不太严格的分类方法,与之并列的还有咏物、写怀、遣兴、感遇、讽喻、纪行、题赠、送别、论诗、题画、游仙、闺怨、宫怨、山水、田园、题跋、碑传等众多类别,编者以此角度只取其中的六类,不知有何依据?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里,多数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既没有现实需要也缺乏环境。这种选文角度和引导方式脱离现实,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选文编排逻辑不当

1.单元主题分类不当,选文归类不当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2001)全书列出12个主题。仔细分析,前十类“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和“论文•品艺”指的都是选文的内容,而“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指的是选文的体裁,从概念上看不具有相异性。前十类主题也存在概念外延界定不清的现象,比如“为政•爱国”单元中的“爱国”难道不是一种“品格•胸怀”吗?“怀古•咏史”、“写景•记游”和“论文•品艺”三大类诗文任何一类其实都可以展示作者的品格、胸怀,并不是只有教材所定的品格•胸怀单元里的选文才展示了作者的品格胸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就不表现柳宗元的高洁品格和胸怀吗?晚唐杜牧的《赤壁》、李商隐的《隋宫》都能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和品格,但杜牧诗在此只被列入咏史类单元,李商隐诗在此却一篇也没有,这是为何呢?“怀古•咏史”单元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出对广大群众民生的真切关怀,列入“社会•民生”单元也完全可以。传记、逸事类文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人物逸事的记叙描写中,表现的也是优秀人物的品格、胸怀,比如《李将军列传》、《段太尉逸事状》、《左忠毅公逸事》三篇,难道表现的不都是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和胸怀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难道不表现出李甲卑鄙自私、负心薄幸的人性吗?书中《风波》、《断魂枪》表现的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世态,《绳子的故事》表现的是法国普法战争以后一种荒唐的社会道德偏见,难道不是表现“人生•世态”的吗?

2.选文与单元主题不能够真正地统一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2001)》的“社会•民生”单元选有“《燕歌行》、《从军行》、《出塞》、《虞美人》、《报刘一丈书》”等,哪一篇是站在从古至今占“人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和以劳动为生的普通手工业者的立场上去写作的呢?作者不是贵族、帝王就是官员、地主,他们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民生”立场。从选文的主题、内容看,所选篇目没有关注到真正的民生。《虞美人》的作者李煜前半生是帝王,后半生虽被俘虏,但绝不是普通平民,也无需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他心中即使有无穷的悔恨、痛苦也是对失去江山社稷和帝王豪奢生活的悔恨、痛苦,谈不上什么“民生”意义。

(三)选文顾此失彼

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长期存在厚古薄今、重中国轻外国、重名家轻一般作家、重定评之作轻新作的倾向。对“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价值也不够重视,选篇数量少,选文质量差。一位作家的名篇选也选不完,一个朝代、一个时代的好作品选也选不完,一种体裁的好作品选也选不完,外国文学的名篇选也选不完,外国知名作家的名作选也选不完。一个时代,一种体裁的作品,选了这篇,没法选那篇,选了这种没法选那种,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在协调这些矛盾上鲜有妥善处理之策。

三、大语教材选文编排积年沉疴的原因探析

当今大语教材选文在编排问题上的积年沉疴究竟出自何因?应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式影响形成惯性,束缚了编选者的思维视角

范式影响的思维惯性使教材编写者们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特点、规律研究不透彻,仍在因袭着多年不变的成规。古有《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近有《国文八百课》,今有中小学语文教材,形成了“语文教材就是各代作品选”的观念,历来如此,照行即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典范文也确实数量众多,编选人员依典拼凑,机械复制。颇能享受轻松惬意的好处,却导致了教材在老模式水平上踏步不前。

(二)专门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基础性研究不足

目前大语教材研究领域缺乏公认的比较科学的教材编写理论,对各类教材使用的经验调查还不足够,还没有能设计出一套权威的编写方法。有许多根本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如语文课与历史、哲学、艺术课有什么样的共同性质和作用?新世纪大学语文究竟当传承什么样的“人文”又怎样去传承“人文”?哪些人文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有益?传统“经典”怎样“观照”才是“现代”的?大学语文的“大”大在哪里?怎样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选择能引起学生热情的篇目?大学语文面对我国和世界古今浩瀚的文学遗产,做怎样的高层次系统梳理、剪辑、编排才科学、合理?语言学方面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需的?如何强化?语言训练的形式如何有别于中学的应试制?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怎样安排才能求得分量适中,才能不让非中文专业的广大学生永远望“文”兴叹,永远无法把握,遇到用时又捉襟见肘,尴尬无比?好作品怎样纳入一个好的语文知识体系,不前后逻辑矛盾,让已接受十二年语文教育的学生厌而不烦?作品评析如何做到少而精,切合具体内容,不泛泛而谈?上述基础性的问题不解决,大语教材选文就容易停滞于“宏大”的材料堆砌,流于粗浅的作品表层阐释。

(三)中文专业本位意识

这种意识看似很宽范,其实狭隘,只考虑了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没有考虑到非中文专业广大学生的学业任务重心、精力、时间、精神需求与语用需要,屡屡想把古今中外、各时段、各民族、各方面的文学名作搜罗全面,然后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主干课程做成快餐拼盘呈给学生,这样的教材既不适应非中文专业课程体系的时间安排,又与大学语文课的特性相违背。非中文专业的一年级大学生不可能像中文专业学生用四年的时光去广范阅读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华中师大彭书雄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不能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来讲解,必须探求适合于非中文专业学生特点的内容和方法,如采用文学史的思路来讲大学语文,是有悖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的。

(四)过分追求形式创新,脱离教学实际

新世纪以来,有些教材也想创新,放弃老套的拼盘装葫芦,把教材演变为“读本”,纸张由32开扩张到16开,页码扩张到400多,单行本扩张到多本成套,作品篇目内容字数增多,这种编法看似有所变化,实际效能有限,又走了弯路。试问:无限制的扩大课程内容的外延,就能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解决长期困扰我们语文教育的“整体效率低下”问题吗?人文学科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回答“人应该怎样”的问题,引得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美化。大学语文教材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过分地跑马占地、无限地扩大课程的领域,最终只会消泯该课程特定的界限,模糊大学语文与其他人文学科和非人文学科的必要区分。放而不收,博而不约,也有可能因此丧失、削弱自己的生存权。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国内高等教育界针对大学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不足,编写者功利性太强等原因也制约了大语教材整体水平的高层次提升。

作者:王明利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