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浅论(5篇)

高校党建工作浅论(5篇)

第一篇:高校党建大学生就业机制研究

摘要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党建工作可培养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故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建设十分重要。本文首先探讨党建与就业共促进机制建设的基础,分析当前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的双促进作用,并通过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建设,让党建和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学生党建;就业工作;共促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可通过党的建设、历史、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最终为党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当前各大企业在招人方面出现了“党员优先热”,党建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上的重要作用越加明显。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地联系起来,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有效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1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机制建设的基础

1.1目标一致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存在发展目标一致性的基础。如果想要充分地探讨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双促进机制建设,就必须从多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只有从联系的角度出发才能发挥两者的联动作用。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就是要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思想的教育;二就是要加强校内党组织建设,通过学校党组织的建设为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提供指导;三就是要完善各种党员机制建设,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和引领。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设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两者的作用目标具有一致性。

1.2作用互补性

高校学生党员建设工作在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联系的同时,也存在作用的互补性。大学生党建与就业两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促互进作用十分明显。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学生党员的建设促进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实现。学生党员可以发挥自身的就业带头作用,以自身的高素质发展带动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其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理实施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方法支持和案例借鉴,在学生党员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问题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可见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互补性特征,两者共促进、共繁荣是高校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

1.3内容交叉性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党员的素质发展,在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以进一步壮大学校党员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党组织。高校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时,要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因素,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符合党员建设的发展。例如会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符合发展要求;看学生对学校建设的贡献力;看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和生活作风是否符合规范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选择指标又和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相同的特质,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是为学生提供社会需求引导和就业价值导向,让学生通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增加就业成功性,包括学习、为人处世、思想进步等多个方面,与党建的要求存在交叉性。

2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进作用

2.1党建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当前社会选择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中,党员优先这一策略显得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大多数认为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工作的合理开展能为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

(1)在人才竞争加剧下,招聘门槛提高。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量不成正比,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自然会提高选人门槛,尽量缩小选择范围,其中就存在党员优先的问题。基于这些情况,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上提供强大的支持,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凸显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2)选择学生党员,可提高企业的人才品牌效应。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在总体学生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大多数学生党员要经过各方面、长时间的考察。学生党员是优秀学生的突出代表,所以社会对学生党员的认同度较高,用人单位选择学生党员可以为企业带来人才品牌效应。因此,高校党建的工作的好坏就体现在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上,让学生党员起到就业带头作用,提升用人单位对整体学生能力的认可。

2.2就业工作为党建提供改进方向

高校的就业工作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除了要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岗位中发展。学生成功应聘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和潜能。这是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忽视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将必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生就业发展的好坏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1)人才需求,为党员建设提供发展方法。将学生就业和党建相联系,高校党员建设可以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建设,还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践提供方法和渠道。

(2)就业工作除了要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对已经毕业学生进行反馈,通过他们的表现,找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毕业后学生党员的工作表现,可以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借鉴。高校党员建设可以借鉴老党员的发展路径,并从学生老党员自身发展上找出原来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在未来的党建工作中加以解决和完善。因此,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具有双促进作用,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挥两者的优势,可以促进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的共同发展。

3高校党建与就业出现的问题

3.1学生入党动机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中的模范作用

近些年,我国党员的数量急剧增加。有些学生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加入党组织,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成功率。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入党并没有多大兴趣,在思想上根本不能与党的发展思想和路径保持一致,而是在父母的安排和要求下申请入党。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现象。因此,这些学生党员自身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教育和发展保持一致,就更不可能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不能很好地衡量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从而在就业工作中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党员由于思想认识不高而在工作中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这都严重制约了党建与就业工作的有效实施。

3.2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协同力度不明显

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从当前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管理和实施的角度出发。高校就业工作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而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的人格促进自身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性。但当前许多高校并没将两者有效的联合起来,并没充分地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另一个方面许多高校党建工作独自发挥职能,不能从就业工作实践中找到学生党员培养的经验,不能紧跟社会和时展的步伐,进行党建工作,使内部党建工作缺乏效率性和适应性。表明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协同力度不足,需要在建立两者共促机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职能。

4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的建设

4.1在党的理论课程中引入学生就业指导规划内容

高校党员建设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建设始终是高校的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该把高校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各个过程中,毕竟高校学生的培养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效地实现高校党建和就业共促机制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两者之间工作作用。因此可在党建理论课程中引入学生就业指导规划的内容,进一步端正和明确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机,使学生党员的就业意识和选择职业的技能进一步发挥。其次在党课学习中引入职业道德观念,在党员高层次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发挥职业道德的引领作用。

4.2创设党员毕业生的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的建设,就要有效地发挥学生党员在毕业生就业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应该要在就业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因此在加强学生党员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在高校内部建立“朋辈互助”系统,采用“以一扶众”的策略,加强学生党员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全员化优化就业的目的。

4.3建立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系统

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了解学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入口,可以向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学生信息,也是建设高校学生党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的重要技术保障。信息系统中要将学生党员的优势和就业意向以及在校表现着重标注,并通过系统积极地向社会推荐人才,为学生党员就业表率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同时高校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党员的就业率、就业状况、就业层次等多方面的数据,可以为高校党员建设的未来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5结语

高校党建工作是引导学生政治思想发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优秀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院校学生独特优势的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此两者之间的共促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使其形成优势互补,在提高学生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党员就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作者:包凌晟 吴桢婧 胡小毅 王思永 单位: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长沙学院学工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庞飞.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相互促进的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09(30):114-115.

[2]温颖娜,闫继东.试论大学生党建与就业的双赢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87-89.

[3]孙慧敏,田保状,张安涛,等.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两促进”“双提高”的工作新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106-108.

第二篇:高校学生党建带团建实践探究

[摘要]

在党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党建带团建,用团建来助党建,进而实现党建与团建的充分有效互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建和团建互动关系现状的剖析,探索了高校学生党建和团建互动新动向,通过团建来助党建,党建带领团建,党建和团建有创新的互动,进而达到党建、团建共同有效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学生党建;团建;实践探索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履行政治责任,全面加强思想建设。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检验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而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组织是党组织的后备军,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建立学生党建与团建互动的意义

第一,推动“党建带团建”,是促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引导,推动党的青年工作稳步前进的根本表现。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帮手和储备力量,是党联系青年的枢纽,是为党的青年工作服务的,在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要求和任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党历来重视共青团青年工作,一直贯彻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是共青团成长、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发扬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党重视团、团依靠党的传统,切实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平稳发展,继续增强团组织建设,从而推动党的建设。第二,加强“党建带团建”,是努力实现团组织新发展、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举措。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才能确保共青团的先进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实现,才能确保青年工作始终紧随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才能确保共青团组织更好地肩负起团结带领青年的重任,组织、引导、激励青年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保证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为党的坚强助手和后备军,增强党的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2目前高校党建与团建工作互动的现状

通过对我省几所高校学生工作调查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进程中,学生团建工作开展的比较丰富精彩,党建工作开展比较少且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在党的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党建和团建的互动不足,使两者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关注高校团建活动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党建工作在部分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与学生团建工作之间缺乏良性互动。首先,两者内容上常常脱离,缺少良性互动。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对党建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引导不够,二是党建和团建的理论联系不够,三是党建和团建互动不够,缺乏有效措施将党建和团建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问题导致团建活动缺少目标和动力,党建活动呈现“形式化”和活动匮乏现象。并且两者活动的开展也是随机的,缺少互动和联系,收效甚微。其次,两者工作往往顾此失彼。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是大部分的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由辅导员承担。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忙,且这两项工作繁重,要将党建和团建工作做到精细并有效结合互动起来,往往是很困难的。最后,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部署易将两者分开。例如,团委要求给出团建活动要求,党委给出党建活动要求,但两者之间相互分割,未能有效联系和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者活动的开展,党员在团建活动中的带头作用无法体现。

3如何实现党建和团建的有效互动

党建带团建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对党建和团建的指导,以党的方针路线为中心,自觉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为青年服务;二是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齐抓,把领导班子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党、团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四是建立健全党建和团建的工作机制,把团的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形成新型创新的工作互动模式,使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实现党建和团建的有效互动主要开展内容

第一,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校团委、院(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的分级。作为党组织的帮手和储备力量的基层团组织,在青年团员中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充分有效的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是党建的中心。所以,在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中,高校党建带团建的根本所在是加强和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首先,在开展较为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中,增加一些党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党的知识竞赛,纪念建党95周年主题演讲等。其次,积极发挥团组织的储备力量作用,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推优过程中我们创新地采取推优学分制的管理办法,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评价与激励体系,这种制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利于有效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为培养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推优学分制通过对团员建档的方式进行,标准统一,一人一档,把学习成绩、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研与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几个方面综合记录,根据具体情况给团员记录相应分数,通过量化来真实的反映每位团员的综合素质。按规定时间公示优秀团员的得分及排名,进而达到激励同学们积极进取,形成争优秀、求上进的良好氛围,最后根据团员的得分,按照从高到低排名确定推优名单。要做到:统一标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思想教育把关、组织把关、质量把关;规范具体步骤,保证程序严格。

第二,创建党建和团建建设新模式,例如通过互联网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党务学习和团务公开,利用网上论坛来表达和传递青年学生对党的期望和诉求。结合当前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系列活动。再者,通过活动场所共建,实现思想上互动。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人,是具有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一代人,党组织要结合广大青年的特点和变化,强化网络应用的能力。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所以,首先,党建带团建活动可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系列活动。例如,网上课堂、网络党校等,将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进行线上宣传,利用网络大环境来扩大党建带团建活动的影响力。其次,在学院网站上开辟党建栏目,成立网上党支部,通过网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团员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或者思想汇报积极性;并且,通过引导和鼓励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热门话题的探讨,达到充分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党组织通过网络进行线上丰富多彩的党课文化活动。例如线上时事热点辩论竞赛、党建知识比赛等活动,这些线上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和提升参与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党建工作人员准确了解青年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党员的思想动态。结合当前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系列活动。再者,通过活动场所共建,实现思想上互动。解决团建活动缺少目标和动力,党建活动呈现“形式化”和活动匮乏现象,并且两者活动的开展有效结合和互动,收效显著。

第三,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设立班级党小组,形成“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支部设置格局。高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党小组,年级成立党支部,并遵循“形式多、范围广、影响深”的原则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同时,实行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党员开展党建促团建活动,即高年级班级按照手拉手责任制帮扶低年级计划,带领和引导低年级党员多多参加组织生活会,并且和学院的学生会、社团相结合,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团建活动的开展,负责学院的党和团的制度建设、理论学习、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培训、社会实践活动和组织宣传的各项工作。并由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价,且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活动。评比可以按照各团总支和党总支共同制定相关的《党支部工作细则的内容》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党、团的制度建设,理论学习,党课培训,社会实践,组织宣传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形式及实际效果。评议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总支和团总支老师在公平公正、客观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分级评议,对优秀的高年级班级小组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对党小组成员进行个人评奖;对于所带低年级班级授予优秀称号,并酌情增加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名额。合格的高年级小组给予精神鼓励,个人给予表扬;对于所带低年级班级授予优秀称号。基本合格的高年级班级小组,分别找小组成员进行谈话,所带领的低年级班级给予警告。对于不合格的班级高年级小组提出批评,并对党小组成员给予警告和谈话;所带领的低年级班级酌情减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名额。采取这种分级带领方式,有利于减轻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党支部的工作压力,并且有利于党建带团建互动工作的精心化和有效化。对这种方式进行评优,有利于调动各班级党小组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消极的学生也起到鞭策作用。

作者:杨绪霞 李亚敏 单位:济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熙玲.浅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互动关系[J].新西部:理论版,2012(3).

[2]郁晋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基层党建[J].现代领导,2009(4).

[3]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6月济宁医学院党委组织校级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建与共青团“推优”互动关系研究

第三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建设探析

摘要:

在推进高校基层党建过程中,党建的工作载体承担着落实党建育人理念和提升党建育人成效的重要功能。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党委创建的以“IT科技文化节”为核心的“育人为先,载体搭台,制度保障”党建育人模式,坚持“融入人才培养”、“面向主体服务”及“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立足“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效与长效相统合”及“思想引领协同组织建设”三个维度,不断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与创新化。

关键词: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载体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在高校育人系统中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党建实践中搭建工作载体是增强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1]。本文以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党建载体——“IT科技文化节”的建设工作为例,就“融入人才培养”、“面向主体服务”及“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效与长效相统合”及“思想引领协同组织建设”三个维度对高校基层党建进行理论概括,探讨其工作模式与平台创新突破口。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概念

党建工作载体是指党建工作部门或党建工作者为达到既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寓党建工作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在其概念上,党建工作载体有双重意谓,一是指党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平台和路径;二是强调实现党建育人的根本目的的特定形式和方法。相应地,党建工作载体的一个基本结构特性是承载基本的党建目的、育人任务及相应原则,而作为特定形式的党建工作载体要以组织、活动、文化及新媒介等样态显性地(或隐性地)表达出来。因此,党建工作载体一般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及服务性等特点。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在落实党建育人理念和提高党建育人效率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围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社团建设、党校培训、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以校党委——院系党总支——班级党支部构建的三级联动机制是绝大部分高校基层党建的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借助管理制度、党校培训、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得以实现。而独具学院品牌特色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中备受关注和重点研究的工作载体之一。通过品牌活动的建设,形成党建育人的重要抓手,彰显党建育人的生动活力,创建党建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已成为考验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对工作载体的建设、创新及优化却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载体建设过于单一化、传统化,载体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缺乏有效的融合,理论学习不足等等。这对健全党建育人工作,提升党建育人成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围绕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优化和创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性,是高校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基层党建载体建设的原则

(一)融入人才培养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院(系)级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证监督作用”[2]。高校的中心工作离不开人才培养,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必须服务于培养人才,任何时候都不能游离这个中心,脱离这根主线。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开展党建载体建设,通过党建载体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促进育人工作。

(二)面向主体服务的原则

党的基层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服务的对象就是人。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基层服务的对象。这就要求党建载体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紧紧围绕“面向主体,服务师生”来优化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党建活动载体,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把党建育人的目标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教书育人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协调好师生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关心帮助、教学相长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

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蕴含在大学文化中“隐形”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潜移默化”发挥育人作用。在党建的载体建设方面,要考虑继承这些成功的元素,并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创新党建载体的形式、内容,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信息学院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代教育技术等四个专业和九个方向。信息学院党委构建以“IT科技文化节”这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党建载体,深入贯彻载体建设的三个重要原则,成为基层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衔接、协调。受到广大师生好评。“IT科技文化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IT-TI成果展、IT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创作竞赛、“饮水思源,IT回报”科技服务、“我与IT共成长”科研项目立项等。“IT科技文化节”作业党建工作的载体,她以学术论坛向学生展示IT发展的前沿技术,以涵盖四个专业的科技创新创作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科研立项带动学生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创作活动,以科技服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在活动的组织上,学院党委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师生党支部的活动引领作用,发扬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科技竞赛中榜样示范作用;二是注重把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受到专业技能锻炼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完善个体的品格。

三、基层党建载体建设的维度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党建载体建设的广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量。二级学院党组织要依托校园文化提炼和形成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形成品牌文化,促进学院更好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有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既有有形载体也有无形载体[3]。党建育人的理念要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加以推广和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基层党建载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是合一,党建载体的广度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的拓展。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层党建中的熏陶作用,利用其对师生党员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形成优良校风、学风、教风,形成健康、进步、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培育富有特色、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大学精神,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二)确保实效与长效相统一,探索党建载体建设的深度

基层党建载体的建设首先考虑实效性,必须要在实践中产生作用才得到师生的支持,从而有利动员更多的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另外,载体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三暮四”,载体的建设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以此教育、约束和激励师生党员来党建育人的目标。长效机制的建设通常包括制度的建设、工作体系的建设、考核机制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效机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对党建载体的建设如果实现实效与长效相统一,党建载体更加稳定,党建育人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发挥思想引领和组织协调功能,提升党建载体建设的高度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二级学院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二级学院党委在党建工作要以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为核心,发挥学院党组织“思想引领、把握方向”的政治优势和“齐抓共管、协调保障”的组织优势,以先进的思想和改革意识引领所在学院各项工作的政治方向。在实践中,党建工作的载体在发挥思想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要把握三方面:首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定位,通过与学院行政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合力推动党建载体的建设。其次要确立党建载体建设的目标,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建载体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最后要通过全员育人机制,调动和激励各种教育资源为载体建设服务,扩大载体的影响,提升载体的育人效果。在信息学院“IT科技文化节”载体建设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党建载体建设的维度:

第一,信息学院党委以“IT科技文化节”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统筹规范了学院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能将若干学术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各项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活动朝着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及文化育人工程。

第二,“IT科技文化节”作为党建载体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活动长期开展并取得成效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活动的方案具体细致并且操作性强,建立了科学的工作体系;二是借助了学校《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条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资助办法》等条例,和通过学院《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评选办法》、《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标准》和《学生综合测评条例》等文件进一步激励师生在课外科技创新创作的热情,规范了师生在科技创新创作的权利与义务,初步形成了长效机制。

第三,在“IT科技文化节”中,学院党委在组织策划上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科技创新创作竞赛中,我们把网站设计竞赛的主题设定为“信息学院党建之家”网站竞赛,使参赛学生提高网站设计技能的同时,接受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党委与行政密切合作,调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团队担任指导老师;开放实验室,提供科技研发的设备与场所;学院划拨经费,资助在“IT科技文化节”立项的学生科研项目,使人、财、物方面都为之做了很好的保障。

实践证明,党建工作载体——“IT科技文化节”在人才教育培养起得较好的作用:加强了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为学生在省级、部级的科技竞赛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IT科技文化节”使党建工作具体化,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势,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院科学发展新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学院科学发展新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学院科学发展新成果,促进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林荣新 屈志奋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根甫.关于提升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4-6.

[2]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4-7.

[3]侯静.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认识[J].红旗文稿,2014,(3):31-32.

第四篇: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初探

摘要:

党的十八大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该研究在对天津师范大学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员特点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从制度建设、理论宣传和实践平台搭建三个方面探索了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体类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创新创意产业的不断升级,社会对艺体类人才的需求有了较大提升,全国本科院校中有半数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体类专业,天津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型大学,艺体类学生培养历史悠久,涵盖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7个学科门类,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21.7%,其中,艺体类学生党员人数约占全校学生党员人数的14.4%,规模可谓相当庞大,艺体类学生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全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艺体类学生思想活跃,但政治意识薄弱;个性突出,但集体意识淡薄;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理想信仰不坚定等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新时期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员特点成因分析

以天津师范大学艺体类院系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艺体类学生党员、基层党支部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对来自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等400名学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对党的认识、支部建设和支部生活的基本情况等,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问卷有效率87.2%。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自身的要求,对社会的认识,对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自身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以及党支部的现状等,都具有有鲜明的特点。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艺体类学生大多家庭条件相对富裕,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因此,从小对孩子金钱和精力上的投入很多,尤其是那些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转行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顺,这就容易使孩子们患上“温室病”,比较自我随性,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很难适应大学生的集体生活,有的学生甚至是突击培训几个月就能来到大学,因此,在他们眼中,专业课是拯救自己的“法宝”,对专业老师唯令是从,对专业理论课和公共课却毫不在意,更别提关心时政了,政治观念淡薄如今已经成为艺体类学生的一个通病。另外,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推崇“金钱至上”,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少有些走偏。艺体类学生党员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难免会沾染上这些不良习气。

(二)高校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

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各基层学院党组织每年都要完成一定的党员发展指标,对于那些未能如期完成发展任务的单位,还会有相应的批评和追责。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这一环节上格外重视,从前期的培养考察、组织谈话到后期的列入发展对象,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材料审核和程序,最终才能让那些基本符合条件的学生发展入党。对于党务工作者来说,他们由于人手紧缺,更愿意从事党员发展这项工作,而对于发展之后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他们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对于那些已经入党的学生,党组织更多的是委派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而对他们思想状况的掌握,对他们理论学习的把控不到位,没有力度。另外,随着高校近些年的不断扩招,学生基数尤其是艺体类学生数不断增大,相应地,学生党员数量也有增无减,“宁缺毋滥”的标准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对党员的考核和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年年都有考核,但真正不合格的学生党员基本没有,考核指标的设计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优秀学生党员的激励往往都局限于学校层面,基层学院对党员进行单独表彰的很少,这就形成了真正优秀的党员缺乏正面激励,表现差的党员不能及时鞭策的状态。

(三)教书和育人工作分离

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专业教师,每一支队伍都不可或缺,然而,现实中确是:专业教师负责教书授课,育人工作则全都交给了其他人群体,尤以辅导员这一群体为最甚。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异常明显。专业教师尤其是艺体类专业教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都是小班授课,跟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要多很多,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学生的专业,而鲜有对他们做人处事等人生教育的灌输,甚至有些老师本身就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有偏颇的问题,影响甚至误导学生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当学生出问题的时候,大家会步调一致地把矛头直指辅导员,怪罪辅导员没能做好教育工作,没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诚然,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但是,动辄就1:400以上的师生比,使辅导员很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外再抽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专门教育,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很难在短时间内落实到位。

(四)对艺体类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在对艺体类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和方法形式上“一刀切”,致使艺体类学生党员参与度不高,认识不够深刻。一些院校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时,经常稍加修改或者直接照搬,没有对艺体类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不担负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直接管理任务,对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教学方式方法缺乏针对性。辅导员这一群体,在繁琐的学生事务重压下,经常?取相对简单的手段措施对艺体类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和说教。

二、新时期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索

针对高校艺体类院系学生党建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艺体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努力探索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合理的规范化管理,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基层党建工作,为基层支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针对艺体类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发展、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要围绕“两学一做”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党章、党规的学习和运用,将合格党员的指标定量化和定性化,严格履行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定,探索建立相对合理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发展党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宁缺毋滥,不为了完成发展指标去盲目凑数,预备党员期间,要严把“培训关”,通过校、院两级党校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动员校、院“一把手”亲自为学生讲党课,转为正式党员后,要严把“考核关”,从量化指标、群众评议、自我评议、平时考核登记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正式党员的考核,可以建立日常考核登记制度,对党员平时参与支部活动情况、个人学习生活思想表现情况等进行实时记录,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要探索建立学生党员挂牌制度,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让广大同学时刻监督他们的言行,时刻提醒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能扩大党支部和党员在同学们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广大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困难能主动找党员、找支部。

(二)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理论宣传的吸引力

对于艺体类学生党员来说,传统的杂志、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涉及理论宣传的文章他们更是不太感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人都在刷朋友圈,浏览各种订阅号、企业号,如何在他们感兴趣的平台上,将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等内容以一种新颖的形式推送到他们面前,是我们新时期党建工作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首先,宣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艺体类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他们的审美和关注点与普通文化类学生有差异,我们要善于应用着眼于当下的、生动而形象的素材去打造特制的理论宣传平台,潜移默化地将理论宣传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其次,宣传的形式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通过线上发起,线下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在网上互动的同时,踊跃参与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以建党95周年为契机,通过微信平台线上发起“我最喜爱的党员”主题投票活动,将各学院优秀的学生党员事迹在平台上予以,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喜爱的10位学生党员,然后邀请这10位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深入各基层党支部现身说法,通过朋辈教育,感染和带动普通党员不断向榜样看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艺体类学生普遍重专业、轻理论,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学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合作共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授课中的育人作用,将平时的排练任务与时政相结合,比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课下微电影拍摄作业中,可以结合“两学一做”主题,在校园内进行街头采访、“我谈两学一做”等专题拍摄活动,比如声乐表演专业,可以举办以“忆党史、讲党性”为主题的教学音乐会等等,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调动他们了解党史、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二是发挥学生组织的带动作用。动员学生会结合本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动员学生社团联合会以专业兴趣类社团为主体,发挥社团相对自由、感召力强的优势,带动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在有条件的学院,可以探索将党支部建在学生会、建在社团的新机制,使支部管理更加灵活。三是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平台。在宿舍管理中,可以引入学生党员兼任宿舍管理员制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鼓励党员同学尽职尽责地完成实习任务,在就业过程中,多为学生党员提供就业见习机会,积极联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党员提供时间锻炼的平台。

(四)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在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中,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其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专业角度来讲,他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他们又是理论水平亟待提高,安全稳定工作中比较容易被触发的群体,因此,我们在党建工作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建工作体系,组织一直政治强、业务精、专业化的党务工作队伍,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务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党建的工作中来,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形成“多部门参与、大党建格局”的工作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着力打造专业教师这一党建工作队伍,把党建工作贯穿到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始终,发挥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要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着重选择那些政治信念坚定,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党员参与到对学生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过程中。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调整和创新授课方式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艺体类学生单独分班教学,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开展更多的“第二课堂”教育。

作者:刘灿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雯婷.新时期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研究FFF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程涛.新形势下高校艺体类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

[3]刘纪刚、翟永库、于利丽.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探析——以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为例[J].传承,2012(24).

[4]刘雨芙,何文书.关于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第五篇:高校互联网推进党建能力研究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能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拓宽了路径与范围,为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突破。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探索运用互联网推进党建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互联网;能力建设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广泛性、虚拟性和及时性等特点,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所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运用网络进行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也是我党基层工作一个重要的举措。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能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发现更多推进党建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推进党建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目前的形势需求,应该重视高校的党建网络工作,跟随时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革新,以此推动高校的事业发展,提高党建水平,创新管理工作。

一、目前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的缺陷

1.传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扁平化”、单向式缺陷,阻碍了党建能力的发展。传统的党员教育都是通过会议或教育手册的方式完成,这样的方式教育内容有限,教育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2.高校基层党员比较分散,相互沟通不够,基层组织党建能力受到了制约。高校基层党组织数量庞大党员众多。每年高校基层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发展成为党员,在全国发展新党员中占比很大。这无疑增大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党员、提升能力的难度。

二、互联网在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1.互联网扩大、深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在哪里。如今互联网是高校师生最为聚集的地方之一,利用互联网完成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的重要方式。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及时、迅速、影响力广泛的优势。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优势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建立专门的网站或信息平台,让高校师生更深刻了解党建工作的内容,增加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师生的沟通交流,让党建工作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能力。

2.互联网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能力建设提供更多路径。高校基层党员分布广,党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专门的网络交流软件或平台,加强本校乃至各高校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互相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党建能力。

三、互联网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1.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理念,发展“互联网+”思维。高校作为最快接受最新知识的场所,互联网早已成为其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互联网在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权,利用互联网推进党组织的能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自己所在高校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党建工作的互联网平台,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推进党组织的能力建设。

2.建立完善党建工作网络管理机制。互联网影响范围广、开放性强,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利用互联网时要有全局观念,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网络管理,及时协调各党员之间的沟通、配合,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水平高、熟悉党建工作规律、具有现代网络技术的队伍,配合党组织的党建工作。

3.构建多元化的党员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多元化的党员网络教育平台,能让高校基层党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平台,以此提升自己。互联网能扩大党员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完善党员教育的信息,让高校基层党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QQ、微信等网络交流软件,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学习与讨论,探究当前的时事热点,将其与目前的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最终实现推进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目标。

4.重视党员网络交流互动。基于国家和党机密信息不泄露的基础上,坚持信息和互动交流相互结合,实现渠道沟通的流畅性,同时还可以建立高校党建网络信息交流中心。在这过程中需要重视两个问题:重视上下级人员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建立邮箱、开通微博、建立QQ群等方式扩大党员群众提建议的空间,而且还能够了解问题处理进度,使得高校党建工作更加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在网上征集学校师生意见,通过调查或者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党建工作,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多向交流。

5.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运用互联网时要重视其亲和性与实用性。所谓亲和性,就是通过互联网让高校基层党员能够更好、更方便了解党建信息,使基层党组织相互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保证党建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实用性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运用互联网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让党员自身提高符合党建要求。在实行党务公开的同时,加强党群联系,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在运用互联网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党建工作中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推进党务工作网络化,使用电子信息,及时传递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并加强对高校基层工作进度与相关材料的回收,以达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效率的目的。二是要明确服务发展的目标,严格把控服务发展的走向。在保证党建网站发挥固有职能的基础上,提升党建工作的服务职能。让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根据其党建工作的需求,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工作。三是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师生的服务工作。在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政策法规讲解、技能培训报名、活动信息等板块,帮助师生有效提升自己素质能力。设立专门的留言板块,并派专人专管,让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及时听到群众的意见,与师生顺畅沟通。

6.安排专人管理。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下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部分。一些言论和事件往往容易在网络传播放大,甚至极端化。高校在运用互联网推进党的建设能力过程需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引导群体作出正确的判断,保障党建工程在互联网中的安全,同时能正确发挥其作用。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了解高校师生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影响力,加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才能更好地、持续地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

作者:曾凡伟 单位:赣州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