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构建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构建

摘要:新时期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实施创新人才发展的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更涉及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体育院校办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帮助,有助于推动体育院校综合改革的进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综合体系;构建

高校扩招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与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扩宽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认同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高校中进行广泛的推广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院校也要迎合教学的改革需要,结合专业的优点,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内外结合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都能明显的提高,以增加体育院校的创业人数,在学校形成创业的氛围。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跨学科、开放型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1]。

一、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体育类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肩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体育产业管理人员、体育运动员的重任。体育院校有着自己办学的特殊性,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要低一些,有一部分文化课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倾向于报考体育院校。随着报考生源的增加,体育院校扩大了招生数量,不仅本科生招生数量增加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体育招生持续火爆的情况下,一些综合性大学看到了这一契机,也相继成立了体育学院,如东北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招生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上升的趋势。随着体育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对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甚至一些体育专业的研究生都到中小学与本科生进行竞争。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位往往有上百人进行竞争,而体育教师的就业职位是非常有限的,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被迫转行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较低,学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都是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他的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其他行业里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面对当前工作就业的压力成为体育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使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学生也可以进行本专业领域的自主创业,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学生不再局限于到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而是可以胜任体育产业、体育传播、体育品牌的营销工作。就业渠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得到相应的缓解。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创新型应用体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院校作为行业领域主导类型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一直遵循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一专多能”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调查发现,当前全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并不普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成立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导。而多数院校还是仅停留在举办一些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上,并没有真正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体育类“双创”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多,这就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从201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体育师范生毕业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规定。师范类学生要与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这就对师范类体育生与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新的机遇。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淡化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区分,统一对学生开启“双创”的培养模式。学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产业的营销,培养学生成为体育经济人,培养学生成为体育新闻主持人、体育记者,促进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使学生成为多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促进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针对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招生计划与招生专业的限制,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出现了减少招生或是停止招生的情况。在全国高校遇到招生减少、取消低就业率专业的新形势下,体育院校也遇到了办学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何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体育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一些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的需求在减少,同时岗位对学历、能力的要求却逐渐提高。当前形成的以体育产业经济为主战场向其他多领域辐射的就业格局,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4]。体育院校毕业生要面临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体育应用型人才。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生可以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自主的体育产业创业,可以成立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范围可包括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组织安排,企事业单位人才拓展培训工作,体育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员的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体现了体育院校教育观念的变化,又有利于新时期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与反馈才能逐渐地建立起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配合,没有了学校的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当前有很多体育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仅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在思想上还有一些抵触的情绪,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形式,不适合体育院校的教学发展。如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理解不足,势必会导致体育院校的教学活动仅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主、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稳定的体育工作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常常认为,体育专业就业的困难越来越大,高质量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就业就更加的困难,于是片面地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作为应对就业困难的方法。这种认识会导致师生将教学的重点只放在专业技术学习上,而忽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也反映出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对体育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不足,最终会限制学生日后的就业出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全面、解读不准确、缺少正确的定位与实施策略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确立一套科学正规的教育体制。虽然体育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都不健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体现,只是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没有真正地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缺少明确的学科体系与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了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号召仅仅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者是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与主题论坛活动,通过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大部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并没有真正地经过实践的检验,应用性不强,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与创新创业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体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因没有明确的体制作为指导,项目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非常严重。同时,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权责分离、管理混乱的状况,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5],没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地开展与校外的创业结合的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才能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保证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少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同时也是绿色产业,更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产业,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高校是特殊的行业性单科院校,教学资源相对缺少,体现在创新创业方面就更加明显,适合体育专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一些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规章制度、扶持方案、鼓励办法不断推出,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氛围。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学校倾向于资助软件学院、生物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等这些应用性较强的学院,相对于体育学院,这些学院实践应用性的项目较多,创新创业的资源较为丰富。而一些体育类的专业院校,由于受学院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当中,仅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些扶持,并没有将全部的资源运用到创新创业体系发展当中,这就使得原本就紧缺的创新创业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创业指导教师的缺少,也是限制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方面。随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增多,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较弱,也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四)缺少高效的创新创业基地

伴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可以为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工作室、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信息,对学生的创业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创业基地作为保障,高校创业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创新创业基地发展不平衡,一些“211学校”的创新基地发展较好,一些普通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较慢。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模式比较好,在全国体育院校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体育学院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吸引了一些风险投资,并拓展了许多体育产业创业项目。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平台,学生实现了校内外创业的结合,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国内体育院校也都纷纷效仿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多数体育院校的基地发展不顺利,规模较小,缺少好的创业项目,没能实现校内外创新创业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较少。虽然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是因缺少实践的经验,一旦有创业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创业。学生对创业基本操作过程及商业运营方式不了解,往往会导致其对创业失去信心,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系统不健全、管理制度混乱、权责不分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即使有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从申报到具体操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创业基地工作效率较低。体育院校创新基地的低效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落实创新创业发展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现有创新创业思想的突破,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消除对创新创业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的培训会议,邀请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专家开展讲座,将一些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与师生进行分享,使体育院校的领导、创业指导教师、学生都能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只有提高了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才能真正懂得创新创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寻找适合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将创新创业发展计划落到实处。针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高校要进行重点的扶持,建立有特色的创业项目,促进体育院校创业的全面开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机遇期,重新定位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在体育院校教学发展中的地位,整合现有的资源,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拓宽方向。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首先,就学校的管理层面而言,学院要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由专人进行创新创业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指导理念,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针对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要有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加强对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预见性。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所需经费的使用、支出都应有一个详细的使用说明,使创新创业有制可寻、有度可依,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学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层面的建设,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入手,针对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安排,加快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障创新创业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最后,学校要提高创业指导教师的创业综合能力。教师是创业工作的引导者,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为指导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可以开展国际化合作模式,与国外的体育院校进行多层次的合作,邀请国外的创业教师对创业进行指导,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使创业教师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向,开阔视野。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在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学校也要将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有机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来。

(三)拓宽创新创业途径,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不断开拓创业的途径,寻找新的创业资源,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合理地与市场营销、法律、新闻专业进行创业合作,使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全面地开展起来,不局限在体育专业范围内。在创业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校内外创业的结合,促进理论指导与实践创业的结合,加快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突出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作用,在创业基地内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训,指导学生制定一些创业方案,使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实践创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使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进行市场营销的调查与成本核算,善于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创业团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开展创业。学校要依托校园创业基地的现有资源,建立新型的体育产业营销创业园,从小项目开展投资创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业经验,提高创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整合,实现基地运转的高效性,不断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的流动;在开展校内创业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校外的基地与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基础上,构建体育特色的创业教育平台。

四、结语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载体,目前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所青睐[6]。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更需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院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体育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拓展创业途径,促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多专多能的体育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及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4.

[2]王洪彪,冯琰,赵洪朋.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3(6):82-85.

[3]刘振忠,周静.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校体育学,2012(21):55-56.

[4]刘振忠,周媛,张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99-103.

[5]朱军,王丽芳,丁哲.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6):60-61.

[6]莫崇芬.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4):54-57.

作者:钱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