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践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教学方式、学生状态、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旨在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科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随即,全国范围内包括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650多所高等院校开始整体或部分向应用型转变,就此拉开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幕。如何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转型研究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一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

1.两者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应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注入创新创业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地位,重视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原则。教学的主体在于用,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教学的效果在于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应用属性,都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

2.两者在教学模式上均与实践结合紧密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同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思维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更是通过实践不断地锤炼来固化。

3.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将来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具备寻找市场需求的创业素质,拥有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提高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运用专业技能需找市场需求,开拓创业空间的素质与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二、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当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老套,往往局限在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模式进行,无法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脱节。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缺乏对学生显著的吸引力,学生感觉枯燥,听课兴趣不高。根据近期某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66.35%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有待改进。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将自己未来从事工作方向确定在与所学专业对口或者相关的领域中,认为创新创业与个人学习专业关系不大,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根据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创新创业有关专门研究的学生只有13.94%;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只有40.29%;64.56%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关系不紧密,更有22.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关系。80.77%的大学生虽然认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但自己亲身参与的却不多,有53.85%的受调查学生未参与过任何创新创业活动。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认知存在偏差,参与积极性不高。

3.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还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同时兼具较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但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大多属于半路出家或仅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更不熟悉企业的运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4.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

地方高校很少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由教务、学工、团委和就业等部门分别承担,使得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资源协调、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十分有限。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缺少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特别是校外的社会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创新创业教师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采用与传统教师相同的评价机制考评创业教师,使得创业教师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创业的实践研究,反而耗费大量的精力于学校内部的传统评价机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1.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而是融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规格要求,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设置。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变。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安排的情况下,适当增设如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其次,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各教学环节,并以此带动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同时,将本学科最前沿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传授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则包括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接受创业教育。因此,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工作。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推进学分制改革,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导师制是以“个性化”设计和“项目化”引导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导师和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实现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3.培育“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直接的引导者,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取得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力量。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课内外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校内选聘一批以专业教师和学科技术能手为核心的骨干教师,作为稳定的教学师资。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聘请社会知名的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以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

4.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建立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教务、学工、团委、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在学校层面上形成政策、制度、管理的统一,从而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完善的帮扶服务。具体而言,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如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分、学籍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成果激励制度,奖励优秀学生的科技学术成果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

四、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推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波,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01):65-69.

[2]冀宏,顾永安,张根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4]林文.刍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02):172-175.

作者:张勇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