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影响

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影响

【摘要】本文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我国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都会给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程度更大。而管理人员会利用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的“盈余阈值”进行满足,在此情况下,后者会带来显著的正效应,而只通过前者对“盈余阈值”进行满足,相对于只通过后者来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来说,对于公司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有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经营业绩;盈余阈值

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都非常关注本文这一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人员会刻意的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融资情况进行调整和构造。而应计盈余管理,则是基于会计准则所允许的空间,做出专业化的判断,采用有效的策略,对公司当期的经营业绩进行修饰。运用这两种方式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进行了改变,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以及未来的经营业绩,包括长期价值等,而后者并不会造成公司经营活动的改变,不会产生现金流,只是对公司的实际盈余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分布情况带来了改变。对运用这两种方式,给公司发展,尤其是业绩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区分,对于深化管理人员对该管理方式的认识,了解不同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经济后果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的理论基础

在公司的管理层对不同会计期间的报告盈余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进行平滑时,公司的实际盈余并不会出现变动,所以,该种方式只是对不同期间的实际盈余的反映与分布进行了改变。而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操控反转了应计利润,会对业绩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正常的环境下,采用一些非理性决策,来管理盈余,并且会影响到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未来的业绩。在短期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有可能出现的经济后果并不明显,比如对研发费用进行削减或者减少培训和维修费等,这些短期内看似合理的支出,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与竞争能力,所导致的后果在长期内必然能够体现出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先提出研究的基本的假设条件:H1: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会给企业在之后的发展和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后者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其负面影响。H2: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没满足“盈余阈值”管理的要求,会采用应计或者真实盈余管理,以防止出现亏损,导致盈余下降。不管是应计还是真实盈余管理,其都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方面能够将公司的业绩信号向市场方向进行传递,另一方面会对公司的业绩水平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在满足“盈余阈值”时,如果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也实现了信号传递的目标,将公司的业绩与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信号,传递给了市场。而就会计数据而言,其信息含量与所能传递的信号,会对证券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出的特点也不相同。对于一些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而言,其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多,投资者能够对该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并且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对盈余进行管理方面,不同的上市公司,在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公司资产定价产生影响。所以,管理人员对于盈余管理所导致的市场后果非常关注,并且采用真实的盈余管理会使得市场后果愈加严重,也就是会带来更高的资本成本。对于比较成熟,也比较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在进行决策时,会对盈余管理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只有在公司的管理层拥有足够的信心时,才会采用真实的盈余管理,对“盈余阈值”进行满足,这不仅可以给公司带来足够的利益,也不会抵消未来业绩的增长。所以,在美国等资本市场非常成熟的国家,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对“盈余阈值”进行满足,并且实施的成本也比较高,也不会被模仿。如果不是真正绩优的公司,也无法对采用这种方式给未来经营业绩带来的损失进行弥补。而将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时,很多管理层对销售的操控等行为,都会给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上文论述,我国当前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由于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管理层在对盈余进行管理时,一般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无法起到与信号传递一致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下列假设:H3a: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满足公司的“盈余阈值”时,会给公司未来的业绩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H3b: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满足公司的“盈余阈值”时,会给公司未来的业绩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H3c:相对于只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满足公司的“盈余阈值”时,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来实现同样的目标,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更加有利。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盈余管理进行度量。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大多是以行业分类为前提,所构建是截面修正模型,在对应计盈余管理与操控性等方面进行识别时,对利润进行估计的效果更好。所以,可以选择使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据此对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情况进行估计,并将其作为对应计盈余管理进行度量的变量。在应计会计制下,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之差就是总应计利润,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操控性、非操控性利润。

(二)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度量。在本文的分析中,对真实盈余管理所使用的手段中,主要包括销售和生产以及费用操控三个方面。销售操控,主要是提供异常的价格折扣,也可以是将原本的信用条件放宽,采用这种方式会使得公司的销售收入与单位销售的现金流出现下降。而生产操控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过度的进行生产,这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但也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导致公司的生产成本异常的高。对于费用操控,主要表现为对当期合理的费用支出进行削减,这会导致公司当期的费用支出异常的低。通过上述分析,在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度量时,可以使用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异常生产成本等,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变量进行识别和度量。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模型对各年度各行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估计,并对经营现金的净流量进行估计。

(三)样本公司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对“盈余阈值”公司的界定。本文对“盈余阈值”主要关注其上期盈余和零盈余。在对满足阈值零盈余的公司进行界定时,划分指标要选择采用规模化方式处理后的净利润,对于盈余水平处于特定区间内的公司,将其定义为满足阈值零盈余的公司。其次,对界定“盈余阈值”公司时,要注意使用多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为了对公司满足“盈余阈值”的情况进行检验,并进行直接的对比,以分析其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公司,统一划分为四种类型:只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只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进行满足,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对“盈余阈值”进行满足,没有使用任何一种方式对“盈余阈值”进行满足。在界定盈余管理方式的差异,对“盈余阈值”的满足情况时,首先需要识别有可能采用盈余管理的公司,然后进行度量,将排列靠后的五位操控性利润公司,界定为可疑公司。按照这种方式,对公司的类型进行界定。

三、研究结论

本文充分借鉴了前人关于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采用模型方法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可能给公司的业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所应注意的要点。并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了如何度量真实盈余管理和如何度量应计盈余管理,并且对如何界定“盈余阈值”进行了分析。最后,笔者认为,不管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而且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前者对于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且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上市公司为防止出现亏损或者盈余水平的降低,会采用应计或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对“盈余阈值”进行管理。实际上,只有应计盈余管理能够满足“盈余阈值”时,才会带来一定的显著正效应,来促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向市场传递出更多的关于该公司的积极信号。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来满足“盈余阈值”,并不能起到有效的对信号进行传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雷.盈余管理方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8)

[2]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4(2)

作者:蔡呈地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