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及完善,对各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标准与要求,传统的管理方式方式已经不再满足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和变革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而激励理论在教育界的发展应用,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路径,将外部管理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及发展,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本文就对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接触的新兴事物日益增多,这些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需要以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合理运用激励理论,采用学生易接受和认可的方式来指导与监督,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最大限度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实现特定的目标。[1]当前如何将激励理论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主要是对人们的内在需求进行影响和把握,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使其更有动力完成任务,而激励在管理制作中的作用多是以人的行为动机为基础,提高其学习或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通常激励理论涉及激励的规律、方法和原理等,是一切激励活动顺利实施的理论依据,当前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激励理论包括以下几种:(1)强化理论。强力理论认为人获得的刺激与人的行为具有函数关系,如果这种刺激对其有利,这种行为会一直反复出现;如果这种刺激对其不利,这种行为则会慢慢减少。同时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前者可以借助奖励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后者则可利用处罚的方式进行实现。(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实际努力过程中完成某一任务后,不仅在乎自身所获取的报酬,也在乎自己获取的报酬和其他获取的关系,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工作结果。[2](3)期望理论。当人们完成某一事后,需要一个预期的目的进行激励方可达成,同时该理论提出了激励力的计算公式,即:激励力=效价×期望值。(4)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是由玛斯罗所提出,这种理论是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进行层次的划分,并由低到高一层层加以发展,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通常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带来较大的环境刺激,使其从心理、行为和思想等层面进行积极的配合与相应,进而完善这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当然这种文化的形式是以激励理论为基础,只有将激励理论运用在活动实践、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才能有效熏陶学生的心理及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进行配合,进而弘扬和继承校园文化。[3]其次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主观积极向上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由于大学生缺乏成熟的价值理论,无法对学业和周围世界等形成主观意识的转化,而如果完全依赖于说教则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激励理论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心情感,充分调动自主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价值观,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

2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2.1运用原则

(1)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多是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外部因素,内激励则指可以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的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时,必须要有机结合外激励和内激励,对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因人施教,合理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接受和认可学校的指导。(2)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的原则。亚当斯认为:人需要激励的相对值和绝对值,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表示对学生的认可,可以使其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当然如果高校只定位于物质目标或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奖励,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出激励的作用。[4]总之,物质激励属于荣誉的象征,能够对工作出色和学习努力的学生产生积极的激励。(3)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个体与群体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础,彼此相互影响且相互依存。一般群体中的个体能以群体目标为依据,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继而对整个群体产生积极的行为,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的结合十分之必要。(4)负激励与正激励并重的原则。负激励与正激励主要指的是奖惩激励,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影响周围学生的行为,还能直接作用于行为人。[5]例如:相较于生硬的规定来说,通过方面典型和正面榜样的激励,可以让学生群体形成积极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

2.2具体运用

2.2.1目标激励法

坚定目标不仅对学生成功具有主导性作用,也是重要的性格力量源泉,科学可行的激励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全心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始终保持积极奋斗的态度,从而享受到成功的成果。以高校中文系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喜爱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列举著名作家的成功事例,激励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进行美文写作计划,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学知识和功底,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同时提高学习自信心。

2.2.2情感激励法

由于大学生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对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往往会产生诸多的心理想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情感激励法,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以免出现偏激行为。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学生群体特点为依据,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来进行适当帮扶,这样学生会产生感恩之心,继而消除对社会的反感。[6]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身作则,树立管理层的威严形象,让学生既有敬畏之心又有喜欢之情,以此发挥出激励理论的重要作用,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2.2.3榜样激励法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时,可以适当采用榜样激励法,将榜样的力量加以充分发挥,如高校可以大力宣传先进的人物事迹,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身边的榜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或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回校开展优秀学习报告会或传授学习经验,具体化和目标化学生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榜样激励的方法时,高校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榜样人物的内在品质进行深刻理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将其落实在实践活动、生活和学习中。

2.2.4奖惩激励法

学生的行为受到奖励,其动机会因良好的结果而重复出现和强化这种行为,要想有效保证奖励的效果,必须要对学习目的加以明确,关注精神鼓励的内容与方式,将口头鼓励与公开表彰相结合,出于真心地表扬,以此触动学生的激情。当然鼓励要及时,如果学生认为值得自豪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心理补充,则不能最大限度使其努力,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处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落后消极的行为产生压力,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为,发展和巩固道德行为,增强激励效果。但是在实施处罚手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处罚目的加以明确,即规范学生的行为;(2)制定切实可行的纪律制度与规范,将多数人的利益进行体现;(3)批评是处罚的主要形式,处罚应掌握分寸,遵循适度原则,以教育、引导和帮助为主,如果学生改正了错误则立刻取消处罚。

2.2.5学生参与激励

第一,坚持荣誉共享和困难共挑的原则。荣誉共享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豪感与成就感,并感染他人,激发工作热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困难共挑需要让管理者指出困难问题和班级现状,让学生在参与中真切感受这些,强化工作的透明度,这样会及其学生共度患难的豪情。第二,给予学生一定权限。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民主治班,明确学生的主体行为,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如学生应具备评议教师和评论班风的权力、修改与制定班规的权力、评价和组织各项活动的权力等,这样学生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会进行自我完善和激励。第三,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管理。管理者可以提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和监督各项工作,并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只依赖于某一激励机制来实现总体的激励目标,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机制,使其相互补充和依赖,配合运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遵循相关的原则,如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原则、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原则、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原则等,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6-249.

[2]薄文峰.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5:252.

[3]王宁.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5.13:119.

[4]李伟.试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7:87-88.

[5]查旺斯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9-111.

[6]郑全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5.6:1-2.

作者:蔡静宜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