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研究(4篇)

高职物流管理研究(4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在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背景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但作为发展历史并不悠久的高职院校,在质量的提升上一直处于探索与改进中。文中从物流管理专业出发,结合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经验,从学生、企业、国家视角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要性;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探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施关键点;从事前、事中、事后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纵观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的规模壮大期后,近1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进入了内涵建设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特别是这两年来,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无不在强调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提升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何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我认为,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一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围绕学生、企业、国家的需求为出发点,抓好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提升,从而能够培养出社会满意、企业满意以及学生自身满意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1从学生、企业、国家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1.1一份来自学生的跟踪调查

以高职物流管理新生、在校生以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为例分析学生学情。通过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的普遍情况是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低,不知道所学专业具体做什么,甚至简单地认为物流管理将来就是送快递的;在校生虽然对专业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物流管理认识也较片面,普遍认为在校内的实践太少或者帮助不大;面对毕业生,通过他们的反馈,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以下是跟踪调查部分:[新生]选择上大学的主要因素:7成以上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了解的只是占到1成多一点,绝大多数都是不了解或者一般了解。[在校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喜爱程度达到喜欢程度的只占到1成多。[在校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并设定合理目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只占不到三成。[毕业生]他们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认为很好或者较好的不到一半。[毕业生]8成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满足社会需要上还需要改进。

1.2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与物流管理学生学情情况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传统物流企业正在通过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手段推动物流产业升级,互联网+物流得到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逐步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物流效率,构建智慧高效物流体系,这些新的改变急需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人才是物流发展的核心之一,随着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的发展,物流人才已被列为国家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社会各个领域急需高职及以上的物流专业人才。自2012年起,物流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2%,对大专毕业生需求较多的是物流助理、物流调度仓储经理、仓储主管等中级岗位。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大量的蓝领甚至白领岗位将面临失业。他们原来学到的东西,记忆的知识和掌握的运算方法,机器可以做得更好。基于上述分析,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强调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能力、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更加注重物流成本的管控能力、更加注重物流的创新意识、更加需要跨界融合的复合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目前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1.3国家对有关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文件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通知中特别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为此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职院校均在有条不紊的以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最近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新的人才需求形势下,紧密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入手,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2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探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层面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当前境况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如何来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呢?从哪些关键点着手呢?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上进行。

2.1专业层面

实施的关键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专业调整与设置管理办法、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

2.2课程层面

实施的关键点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标准与实施规范、课程授课计划、课程教学实施、教学条件、信息化教学资源等。

2.3教师层面

实施的关键点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教师教学标准、教师教学、教师能力发展等。

2.4学生层面

实施的关键点包括学生全面发展规划、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学生学业标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学校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生活设施、学业管理等。

3从事前、事中、事后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几大层面以及相关实施关键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方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3.1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前,重视全方位调研与科学规划人才培养体系

重视从了解学生入手,开展新生、在校生调查,了解他们的现有学情和需求;深入物流企业各个岗位,特别是针对物流管理高职学生的中级岗位,调研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广泛接触行业组织,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重视毕业生调研中的信息反馈,及时梳理反馈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当今物流管理学生就业的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力争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输出规格精准匹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既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又要有培养学生软实力的素质拓展课程,特别是学业及职业规划类课程、自我管理课程、沟通交流类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应该多引入。同时还要注意各个课程之间的互补与前后衔接关系。适时可以结合物流行业新发展行情,增设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如增加物流信息方向、物流金融方向、快递方向等,更加精准的对接企业物流人才需求。

3.2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重视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教育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注重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认知学习和职业规划引导为主;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如参观、交流、体验等,通过入学教育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主动性,更加清晰的明确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着力点,探究区域物流发展特色,深入走访行业内知名物流企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设富有特色的订单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所有课堂都要贯穿始终的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始终让学生明白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课程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重视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全力推进信息化课程改革,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上及时进行更新,融入最新的“智慧物流”、“物流信息化”等知识。同时,教师还要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进修培养,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企业最新的物流知识,灵活掌控日常教学全过程。

3.3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完成后,还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综合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区域、职业发展等多个评价指标,以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为根本,考核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毕业证跟踪调查机制,应该及时地进行毕业生(应届、往届)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并不断改进。建立能够反映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数据平台,依靠数据反映问题,进行专业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定期撰写专业、课程等质量报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1]王之泰.中国“物流”的三十多年[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

[2]王骏,吴元佑,罗雅情.湖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状与发展探讨[J].物流技术,2015(25).

作者:成汉华 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能力结构与培养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和“互联网+”环境高度契合和紧密联系。文中在提出“四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从而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综合型、技能型的“适时”物流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管理;能力结构;培养路径

引言

“互联网+物流”既是发展新经济,也是在改造提升物流、制造业等传统经济,助推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2016年7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推出“互联网+”高效物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创新物流资源配置,提升方式,大力发展商业新模式,经营新业态,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随着“互联网+物流”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物流”正在从技术、设备、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水平,创造出物流新业态,在为物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同时也对“互联网+物流”人才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因此,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再对相应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更好地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分析

考虑到“互联网+”环境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在深入企业进行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四能”人才[1],即精管理、懂信息、能应用和融创新。其中,懂信息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才能应对“互联网+物流”对物流行业的变革,如: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物流+O2O模式”);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为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处理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实现物流行业自动化及智能化的运营等。融创新主要是指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新型“互联网+物流”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通过多次研讨论证,将上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划分为物流管理与运营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能力、物流技术设施设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①物流管理与运营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具有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职后能够胜任仓库选址、布局或仓储管理、对货物进行科学配载降低物流成本、对运输线路进行规划提高效率等工作任务[2]。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能力: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物流从业人员应该能够通过在物流实际作业中的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物流运营数据十分重要,数据的价值得到重视,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和物流系统优化决策的能力[3]。③物流设施设备应用能力:作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时常关注物流专业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更新国内外相关的物流设施设备知识。不仅要认识种类繁多的物流设施设备,了解其参数、用途、维护等相关信息,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的实践能力。④创新能力:“互联网+”环境下,给大学生双创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高职高专院校也应该顺势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就业,更好地服务社会。

2“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在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培养高质量的“精管理、懂信息、能应用、融创新”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四能”人才,如图2所示。在该路径中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作为产教融合模式的产物,可加强与学生可就业企业的各种联系,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指导,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将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和培养机制发展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都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形成“反馈—调整—提升”的动态闭环人才培养路径,最终达到培养“四能”物流人才。“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设计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课堂设计,提供共享型在线培训和学习服务。将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互联网运用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通过发挥数字校园的网络优势,建立课程中心、BB平台、慕课、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实现教学的开放、互动与共享,以满足学生的在线教学、培训、自主学习需求。从技术的角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4]。②开发建设物流管理实训课程移动学习平台,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物流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并影响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到实训室且进行仿真实训时,要求每人占用一台计算机,因此,传统实训教学方式受到时间、场地等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借助个人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所需资源,利用零散、碎片化的时间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更符合当代学生的习惯和需求。因此,搭建物流管理实训移动学习平台,不仅能够推广移动学习的新理念,还对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展师生互动交流的协作学习模式、全面掌握移动学习进度和实训评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③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众创空间建设的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物流管理专业可通过借助学校众创空间创业项目支持这一契机,通过建立校园快递点或菜鸟驿站,既服务了广大师生,又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创业机会,同时其也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为核心,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模式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④“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水平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亟需建成具有高水平信息化素养和新课堂管理能力的师资队伍,即打造具有较强信息技术背景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带动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专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证[5]。

3应用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最早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为了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互联网+”环境高度契合和紧密联系,以期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工作。首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能力结构的分析,确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路径,重新架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并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水平提升机制进行研究,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创新,建立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了给社会和企业输送“适时”物流人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4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专业“四能”人才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培养路径研究,从而实现的“四能”学生的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综合型、技能型的“适时”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兰,田帅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7(04):73-74.

[2]陈伟,邱晗光.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3(02):23-24.

[3]陶毅.“互联网+”情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2016(06):45-47

[4]王明玉.适应互联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11):159-161.

[5]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作者:常兰 田帅辉 刘小红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它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动态地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文中以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首先概述了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随后就具体的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资源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也为高职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支持。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探究适用于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法,也成为高职类院校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加快课堂教学改革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因此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诉求,进而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中来,彻底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模式。除此之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还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教学素材,教师也可以直接引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国内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也逐渐增加,加快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也是契合这一教学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1.2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工作量较大的工作,要想确保资源库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收集有关于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各个学科教师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之后,可以丰富数据库资源。除此之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学习和掌握数字化教学技术,这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同时,也开展了针对各个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加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教学资源库。因此,在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2.1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库

以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上,教师对于就业信息、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的重视不足。加上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较为严格,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信息,许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仍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不甚了解,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规划,实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依照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库,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分析;同时,根据当前社会、企业对物流管理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策略,从而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2整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共享利用,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另一内容。教师的工作经验、管理理念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将这些无形的资源保存、记录下来,可以为今后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除此之外,不同教师在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面各有特长,例如有的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知识雄厚,能够给学生进行专业讲解;有的教师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如果能够综合这些教师的教学优势,也可以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路径

3.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提高资源库建设的专业性

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符合市场企业招聘需求,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本地或周边城市的一些物流企业,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出符合工作需求的物流人才。为了确保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制定实习考核。这样一来,也能够发挥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了实习的成效。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引进企业化管理标准,根据企业工作需求,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库,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做出明确规定,更要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3.2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群与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实践、实用、实际”为原则,按照体验与认知、技能考证与岗位实训、生产顶岗实习与综合模拟实训这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特点体现“分岗位、多方向、重操作”,指导课程与校内实践技能课程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有机地结合学生专业实战与专业模拟、技能鉴定与实践训练、综合训练与学生岗位训练。同步进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与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职业通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形成个人发展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并进的局面,从而实现实践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3.3制定理论课程标准库,丰富专业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导向,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时,也应当立足于本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针对运输、仓储、配送等主要岗位安排课程,并且对这些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与当前的市场前沿动态相接轨。同时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逐步建立其“多方向、宽平台”的课程体系,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和发展需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将个人认为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以便于其他教师或学生浏览。

3.4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出台针对性的文件或政策,鼓励地方企业或其他高校,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源,帮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例如,本地一些高校可能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政府牵头,使高校和高职建立帮扶关系,指导高职院校尽快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或教育部门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尤其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初期,学校需要采购一大批信息化设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完全由学校自己负担,可能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如果地方政府能够给予一定帮助,也可以加快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步伐。对于隶属政府的地方性官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政府应给予经费支持,对资源库建设的正常运行从资金上给予保障。

4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而且也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本专业特点,立足于学生就业需要,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化和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亮.基于“互联网+”的山西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研究[J].物流科技,2017,40(8):148-150.

[2]陈璐.探析基于信息化平台下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J].大学教育,2012(6):122-123.

[3]吴茗,龙伟,肖红.自建数字资源的元数据管理实践及启示———以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数字化资源库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03):44-48.

[4]散晓燕,郑鹏飞.基于技能模块高职汽检专业实践教学数字化资源库的研究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4(03):170-173.

作者:朱红梅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

第四篇: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分析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贯穿式衔接,对于学生持续学习、中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江苏省内较为常见的模式是“3+3”学制,即3年中职学习与3年高职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展现了积极效果。同时也有不乐观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学制规划较长、课程教学标准差异等方面。中高职院校间的教学标准衔接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远远比不上德国“双元制”和部分院校“五年一贯制”的实施效果。因此,为了增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文章从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现状着手分析,指出衔接要点,重点研究了衔接策略。

[关键词]物流管理;中高职;教学标准;课程衔接

我国物流业呈现领域分布广、岗位群体多、职业层次性强等特点。具体而言,我国物流业岗位既涉及制造和商贸行业的采购、仓储、运输等,又包含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专业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定位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主要是专业导向不同导致。从人才需求调研情况来看,物流行业更需要的是基层作业岗位与管理岗位。因此,将中职、高职进行贯穿式的衔接,不仅符合社会需求,还能满足“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持续性需求。因此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专业化人才,必须基于中高职教学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加强教学标准衔接,防止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避免出现物流业人才培养难以符合社会需求的尴尬局面。

1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现状

1.1重视理论深化逻辑,忽视现代逻辑

在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课程时,依然遵循传统的“三段式”逻辑。一些中职院校以知识发展为导向,普遍认为应先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再让同学们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最后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的增强。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课程安排逻辑不仅与实践导向模式背道而驰,还会影响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在这一课程编排逻辑的指导下,中职院校会侧重理论教育,而高职院校会偏向于实践训练。虽然表面上,这一逻辑并无问题,但实际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职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另外,由于中高职教育间隔时间较长,衔接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还会加大高职教育难度。

1.2课程规划普遍随意,缺乏整体考虑

课程规划作为衔接中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标准的关键,与教师负担,学生学习兴趣等息息相关,但课程规划依照何种逻辑,遵循什么原则,实施哪些步骤依旧存在争议。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衔接上比较随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考虑,而这主要表现在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化,教学难度差异小。为了解决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问题,相关人员普遍会借助“对照式”或者“下延式”策略。其中,“对照式”是指一一对照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安排,如果发现重复内容,那么以衔接质量为主导,对其进行适当合并或者删减。而“下延式”是指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课程定为基准,将在中职院校教学能力范围内的内容下移到中职院校,以此确保课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但以上两种途径都无法在课程规划前实施,无法确保中高职衔接质量,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课程规划上相关人员还需再接再厉。

1.3课程考评侧重理论,轻视专业能力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课程考评效果会对高职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现今我国中职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课程考评多以笔试形式出现,考评内容偏向于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不涉及能力、素养等的考察。在此背景下,会出现部分成绩优异的中职学生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考评,或者是不能在高职考评中充分发挥其实力的现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重视操作、实践能力的考评,与中职考评相差巨大,而在这些差异下,学生的思维水平、实践思维还需要进行入学教育和持续引导。

2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内容

2.1培养理念与模式

由于人才培养理念决定着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培养效果,还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衔接中应格外重视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衔接。中高职院校统一态度,明确具体的培养理念和有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率。就目前情况看,中高职院校遵循的培养理念主要包括技能为本理念,质量为重理念以及高素质公民理念。其中高素质公民理念是指在现今社会,为了国家发展,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还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瞻性素质人才。而培养模式的衔接主要是指在培养物流行业人才时,应按照“学、岗、就”的模式进行。换言之,中高职院校既要让学生学习各类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又要让他们接受岗位技能训练,还要促使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2.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作为中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中高职院校应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并做好衔接工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中职院校主要针对物流企业和具体部门,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市场发展走向,满足现代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科学文化修养、安全环保意识,有过硬技能,身体健康的人才。而高职主要针对物流发展较快地区,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出具备较强操作、管理等专业能力,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3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实践、毕业考核等内容构成。虽然,表面上中高职院校既开展理论教学,又重视技能训练,实践练习,但实际上如果中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有机融合,达不到较好衔接效果,那么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中高职教学质量,制约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阻碍中高职院校发展。因此,中高职院校应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率为目标,相互配合,共同进退,一起研究课程体系的高效构建策略,努力构建出有层次、有深度的高效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策略

3.1采用模块化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主要靠能力体现,所以教师十分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背景下,中高职院校教师倾向于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来达到提升学生竞争力的目的。而模块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将能力划分为不同模块,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能力对应模块进行学习的差异化教学形式。其中,模块化课程主要以国家颁布的物流岗位能力标准为划分依据,具体包括以经济学、会计学为代表的基础课程模块,以顾客服务管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能力模块,以运输仓储配送为代表的核心技能模块,以危险品处理为代表的专业技术模块。课程模块可以独立形成教学项目,也可以进一步综合搭配,以此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2强化统筹管理,规划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标准衔接,所以出于提高课程设置系统性、科学性的目的,当地政府应出面实施宏观统筹管理,达到规范课程设置的目的。应该成立由政府、企业、行业、中职、高职共同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建设委员会”,其中的教学职责主要为划分物流管理能力标准,统一规范课程目标,具体落实中高职院校课程任务。而这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高职院校教学衔接质量,也为物流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做好统筹布局、招生、督导、评价等工作,中高职院校应积极交流,努力弥补自身教学不足,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3.3创建弹性学分制,优化考评体系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也就是说,中高职院校应开设弹性选课,不仅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还颁发与所修学分相对应的水平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施行学分累计模式,即在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下,相同专业或者相似专业的学分可以从中职院校累加到高职院校。另外,为了确保弹性学分制度合理运行,为了提高院校考评质量,促使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自我,努力提升自我,相关人员还应优化考评体系。就中职院校为例,其考评制度除了笔试外,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将专业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际操纵步骤,以此考察他们的理解、动手能力。然而这是在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思维,重视实践训练,学生积极配合、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

4结论

中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高职院校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深化。因此就物流管理专业,将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既有利于提高中高职教学水准,增强其教育地位,又有助于推动其他专业的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进程,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仅仅处于差异化试点研究阶段,而且大规模、高效率地推行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物流业、推进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能力强、经验足、素养高的教师通力合作,还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研究力度,提高重视程度,更需要社会各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晓楼.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学标准衔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47-149,142.

[2]唐永洪,陈平.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研究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266-269,243.

[3]杨光,吴铭峰.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教育与衔接教育的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14(17):488-491.

[4]张红娟.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析[J].物流科技,2014(3):61,66.

[5]黄俊.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39-41.

[6]广东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物流管理专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邓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

[8]何岩松,姜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J].中国市场,2016(19).

作者:于斌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