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中领导的角色定位

公共危机管理中领导的角色定位

摘要:当前社会已入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对当前的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领导干部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事前做好预防准备,防患未然;事中从容不迫,控制好事件发展趋势;事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强防范。通过政府与新媒体的博弈来发现现在的领导角色与正确的领导角色之间的差距,要实现领导角色的定位、转变和提升,就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不断学习知识丰富自己,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处理危机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最后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民众才会愿意相信政府,同时遇到危机自己从容淡定不断给民众信心也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危机;领导;新媒体;角色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凸显,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一些传播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使危机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发事件经过媒体传播与放大很容易就会扩大民众的围观范围,使其转变成公共危机。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发言人,其行为举止都代表着政府形象,如果领导干部处理不当反而会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更可能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因此,领导者在面临公共危机时其行为、倾向都成为考量其领导角色是否合格的关键。领导者角色定位的恰当性与角色转换的及时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处置的成败。本文将讨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来探讨公共危机发生时领导角色该如何定位,为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危机对领导角色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公共危机事件逐渐多了网络舆情等新的特征,对领导干部处理此类事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当前有一部分的领导干部仍然不够重视新时代下新媒体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当公共危机转变为舆论危机时又惊慌失措。这些现象都源于领导干部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甚至忽略了大的时代背景,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危机也对领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领导角色期望的冲突

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不外乎有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类,第二类是公民维权类,第三类是社会骚乱类。这些危机事件随着媒体的发展也逐渐有了新的特征,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一方面围观群众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去了解事件的“真相”,强烈呼吁政府出面告知信息、澄清事实、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一些领导千呼万唤始出来,回应危机时要么避重就轻,要么所说的都是民众已经知晓的一些情况。领导角色,不应该仅限于处理政府内部的事情,还应致力于回应民众的诉求,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如果领导干部永远走在各大媒体的后面,与民众对他们的期望极为不符,这往往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危害不断恶化。

(二)领导角色可信度的质疑

当前我国政府及部分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在下降。领导干部是政府的形象代表,那些被报道出来的负面新闻都是对领导干部道德素养和领导能力的严重质疑。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通过媒体的传播,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公众对领导干部乃至政府的做法也是不愿听不愿信,对其角色的可信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三)领导角色素质的培养

危机发生时如果政府及领导干部保持沉默无疑会加大危机的恶性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备与时俱进的角色素养,需要领导干部具备更高的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如今微博、微信等媒体越来越强大,舆论导向也随着信息的不断曝光反转的非常快,公众会通过各种媒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领导干部要想控制舆论走向,将信息同步更新、经验教训及时传递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素质的培养才能应对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出现的公共危机的新特征。

二、领导角色的定位

对领导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危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是预防阶段,第二是处理阶段,第三是恢复阶段。然而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领导干部扮演不同的且至关重要的角色来应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矛盾。“互联网+”的发展,领导干部也应准确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在不同的阶段迅速切换,才能顺着时展的趋向,抓住解决危机的主要矛盾。

(一)危机发生前的关键角色

新媒体的不断壮大给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提供了更加特殊的环境,虽然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但公共危机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任何舆论都是有苗头可以预测的。首先,领导干部作为公共危机准确的预测者,要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平时多关注网络动态,及时的发现问题抓住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才能把公共危机扼杀在萌芽时期。其次,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形象代表,其行为举止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永远以正面、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公众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发出自己的声音,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领导干部要时刻维护好自己和政府的形象,在新媒体时代下维护好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才会愿意听、愿意信。最后,领导干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最主要的主体,要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准备,主动出击才是化解危机的关键,如果不好的舆论苗头先入为主,那就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难度就会大大加大。

(二)危机发生时的关键角色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媒体任何信息,如果危机被错误的信息所引导,那后果无疑是可怕的,领导干部要在危机发生时扮演好自己的关键角色,首先,领导干部不仅有责任有义务的公开公共危机时间的信息,而且还要及时的公开来满足民众的一些好奇心,提升他们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事件的信心,避免他们用别的手段来挖掘一些真相。其次,危机在发生时往往会伴有时间紧迫、情况复杂等特征,这要求领导干部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危机决断能力,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控制解决问题的时间,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后,要充分体现自己现场控制和沟通的能力,从容不迫快速做出决定,控制好现场态势,并且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引导舆论,领导需要扮演的就是这些角色。

(三)危机解决后的关键角色

公共危机事件解决之后,要加强对危机的管理,进行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从每一次的事件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领导者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时时刻刻的加强舆论跟踪以及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和引导。跟踪舆情也是危机事件善后的一个关键,要了解百姓们都在关注什么、讨论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更甚至有的时候提前掌握了舆论的走向,并及时的作出回应就能够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新媒体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好处和坏处领导干部应该更加清晰,因此领导干部要对一些新媒体进行必要的管理,不能全部依靠新媒体也不能一直把它放到对立面。领导干部要推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要强化对新媒体的约束,发挥各个部门的协调机制,同时也要使自身顺应时代的发展,唯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扮演好危机后的关键角色。

三、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博弈与领导角色的转变

(一)政府与媒体博弈

政府是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媒体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者,我们不能忽视二者的合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合作并不能总是出现,因为二者都是独立的主体,因此要放在一个动态的、公平的情况下来进行博弈分析。如图一所示,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能选择的与媒体相关的策略有两种,即A-积极合作,a-不合作,而媒体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能选择的也有B-积极合作,b-不合作这两种策略,这就构成了以下的博弈:如果政府领导采用积极合作的策略,将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通过媒体公布出去,那可能会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处理不当、监管不力等问题,使自己承受一些风险。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政府领导干部将会选择a-不合作,即便不作为也不乱作为。而媒体的选择也会有两个方面,一种是B,即积极地与政府合作,传播正确的信息使危机事件慢慢平息,另外一种是b,不与政府进行合作,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对危机信息进行夸张报道,使舆论不断膨胀由此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在经济人的假设下,媒体也会选择b-不合作,来获得可观的利益。这中(a,b)的策略组合就构成了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但是很显然这一策略组合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在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中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帕累托最优只会出现在(A,B)组合之中,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就要考虑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准确定位到前文论述到的关键角色。

(二)领导角色的转变、提升

要使领导干部摆脱以前陈旧观念的束缚,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满足公共利益最少损失的策略来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就需要在三个方面对领导干部不断培养。第一要学习新兴的事物的规律,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在危机中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与媒体、民众沟通的能力,使媒体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危机中做出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最后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领导干部是政府的形象代表,自己的素质提升了政府的形象才会提升,民众才会更加相信政府,为更好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铺平道路。总而言之,领导角色的转变与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领导对自己的角色有更加准确的定位,最终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严昌.领导危机决策的回应性缺失及其治理研究[J].领导科学,2016(34):7-9.

[2]李德.增强领导干部的舆论意识和媒体沟通能力———基于处置公共危机的视角[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45-50,92.

[3]吴江,张敏.应对公共危机与挑战构建面向未来的领导力[J].行政论坛.2014(5):73-77.

[4]刘兰芬.定位•缺失•提升: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力[J].理论探讨.2009(6):150-154.

[5]李国梁.群体性事件中的领导角色定位[J].理论与改革,2013(6):115-117.

作者:丁丽娜 孙建丽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