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相对滞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尚不成熟。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不断完善,促进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益、保障资产安全和防范潜在风险,以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文章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识别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启动较早,运用得比较成熟,发挥了防范风险、节约成本、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重要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起步较晚,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并且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财政部到目前先后制定了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四个制度文件,即《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和《关于开展2016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17〕3号),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报告等方面的重点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说明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了初步框架,其内容仍然比较空泛,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很好的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不强,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监督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等问题,所以需迫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单位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知识、国家相关制度了解不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不重视,有的单位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只针对财务方面,与其他方面没有关系,放松了对各方面经济事项的全面监督和管控。财务人员以及其他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内部控制意识与知识缺乏,专业业务技能、政治素质较差。由于单位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没有对内部控制的足够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不能顺利有效的完成。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范围不全面,未能包括经济事项的各业务环节,往往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度、收支管理制度,而没有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从制度形式上看很全面,但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在实际运行中没有不断的完善,制度不能适合本单位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的单位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部门或财务科室,没有确定内部控制管理或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没有制定和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人员的配备也不是专职而是兼职。

(三)缺少流程梳理,缺少风险识别与控制

有的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没有梳理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没有按流程按步骤组织实施,实际工作中心中“无数”、工作盲目、无针对性。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排查经济业务活动的各项风险,没有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点的确认,也就没有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有的事业单位缺少风险评估,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防范风险。

(四)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有的事业单位有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制度执行中才发现不符合具体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中有的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和业务流程办理业务,有的不能严格按照本人的分工职责办理业务、经常越权使用。各关键岗位工作没有做到相互牵制,有的业务处理缺少必要的衔接工作,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还有是缺少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评价和奖惩,使内部控制执行流于形式,起不到内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事业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缺少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构不具有独立性,监督不到位,一些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往往不设内审机构,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财政、审计、纪检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很好的监督,同时也缺少社会公众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是否有效,前提在于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意识的加强是非常必要的。事业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培训,使单位负责人和各业务部门相关管理人员掌握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熟悉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氛围。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单位全员参与管理的系统工程,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除了要掌握和运用好内部控制管理各项专业业务技能,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内部管理业务的具体内容,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要尽量全面完整、可操作性强。当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为了根除所有的风险,而是在于对潜在的主要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防范,把风险降低在可承受度范围之内。要随着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不断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财务人员。要设置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条件不具备时可设置内部控制管理的牵头部门,牵头部门可定为财务部门。要制定和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用书面的形式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关键岗位设置上,要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进行,做到决策者与执行者相分离、经办人与验证人相分离、授权者与执行者相分离、执行者与内部监督者相分离。

(三)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事业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梳理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通过对各项经济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对各项经济业务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各项业务的范围和业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对单位经济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确定风险点,针对已确定的风险点完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至少每年一次。

(四)完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

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建设,制定制度只是手段,而实施措施和执行制度才是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有效的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所以,要强调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行使职权、办理相关业务,不能越权使用,既要保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又要保证相关业务和责任的关联性,以达到相互制衡且便于执行。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有监督、有评价、有奖惩,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岗位来进行考评,使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单位各部门之间内部控制信息的沟通,做好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有效使用,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的共享,应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化建设,使信息系统覆盖到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各个业务单元。

(五)强化内部外部监督

加强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对于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职能作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主要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内部控制流程是否完善,内部控制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对单位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外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方面的监督,形成外部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有关事项的公开,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内部、外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的有效性,避免各种违规违纪,确保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正常、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君,宋良荣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4(19).

[2]滕双杰,易国承,唐大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浅析———基于工信部电子五所案例[J].财政监督,2017(11).

[3]万齐.浅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会学习,2016(02).

[4]车锡媛,卢旭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会计,2013(11).

[5]潘茂英.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财经界,2014(15).

作者:卢平祥 单位:锡林郭勒盟驻呼和浩特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