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范例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1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三、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四、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政策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五、小结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2

一、国学教育与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关系

文化性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蕴含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是国之魂。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俨然应该占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之“国”兼具地域、民族和政体这三个层面的含义,而且这三个层面又相互缠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需要为目标提出来的,个体的人和整体的社会有机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个体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需要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功能上,这为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锁定了方向,即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学教育有利于提升人文素质。旅游业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旅游的根本属性在于其文化性,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之一也体现在文化性方面。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根据“2010———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积极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行业前景光明。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前提是坚持民族特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华。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国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凝聚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必然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旅游业是烙印上国学特征的文化产业。我国虽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国学传统文化的挖掘层面上尚有较大空间,中国旅游的民族特色性还需加强。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才、引领中国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职责,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国学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基础,不可缺失;国学课程应纳入高等院校旅游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升为学科基础课。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现状

面对蓬勃兴起的中国旅游业,国内的旅游教育事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绝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以经济管理类课程、旅游类课程或心理类课程等作为学科基础课,国学课程缺位现象严重。国学教育在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面临着尴尬境地。

(一)国家对国学通识教育缺少政策支持

目前,已经开展此类课程教育的大多是高校教师自发的行为,缺少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从而难以形成正常的运行机制,很多高校难以开展国学通识课教育。

(二)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理念密不可分。全国只有极个别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在学分上不做硬性要求。

(三)课程边界不清,缺乏专业针对性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寻找适合教育目标特点的工作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一提到国学,大家往往想到要读“四书五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令人生畏的线装书。国学教育决不止于解读文献经典,它的更大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修身养德,让民族的脊梁体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上。从已经开设国学通识课程的高校来看,很多也是一、两门通论性质的课程而已,课程内容泛化、缺少专业针对性是普遍性的问题。

(四)师资力量欠缺

以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授课教师来看,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从相近专业转向旅游专业,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同时很多国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不具有国学专业背景,专业理论功底薄弱,缺乏深度的专业研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功利的成才观造成国学素养的低下

浮躁、功利的不良社会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各种职业资格类考试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业余时间绝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消费各种快餐文化和娱乐,极个别能够静下心来读各种人文经典书籍的学生,也会被周围同学奉以“白眼”,视为异类。国学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这是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旅游管理大类国学教育指导性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促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发展。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

培养既懂得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国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是旅游管理国学课程开展的智力保障。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世间万物皆有根。现代世界无论多新,总是扎根于过去。”国学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本身就具有特别的价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国学素养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具有文史哲学科背景,他们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国学知识的学习,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地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联系起来,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够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三)加大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课程的设置力度

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经管类课程占据了学科基础类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中,英语、思政类课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提倡增加有关国学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将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国学经典选读、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国学中的管理等纳入培养计划,并做学分上的硬性要求,藉此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此外,古代汉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列入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中。

(四)探索立体化旅游国学教材

根据清康熙年间《四库全书》分类,中国的古典文献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盲目、随意地选取其中某一部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学教材,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典籍进行系统的筛选,编写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门教材就显得尤为必要。除了纸质教材之外,电视及网络相关介质媒体资源也可以作为补充,从而以多样、形象、逼真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学教育教学水平。

(五)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种形式。认识实习主要安排在低年级,持续时间较短,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对专业的就业方向产生理性的认识。课程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其主要目的是配合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也是毕业实习的前奏。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高年级进行,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中进行。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提供支持。在以上三种实习阶段中,国学教育应融入其中,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高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六)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社团活动形式灵活,时间、空间自由度较高,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高,积极性强,接受和理解效果好。可以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读书交流会、阅读座谈会、旅游文化大赛、旅游策划大赛、中国民俗文化大赛、中国传统艺术季等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营造国学教育的群体氛围。

四、总结

旅游是人际交往、经济流通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肩负着传播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端从业者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安秀荣 王庆生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方应明确不同场地实践教学的设施,及其公正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套标准的校外校内相对应的实验设施,以期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论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今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应用型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训等)都发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合理配置师资、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从而完善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其发展。

作者:谢婕 陈书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众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他们对旅游业的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游客资源,不仅需要其员工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熟练,更需要员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处理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弥补漠视社会需求与个人特点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的不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2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思想因素

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学校和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的情况,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氛围。很多高校设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课程———企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相关实践机制缺失,并且缺少对于学生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建立起加强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建立起发现问题,用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主观心理愿望,不断加强自我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缺少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培养的意识,喜欢从众及安于现状,这阻碍了学生主体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育因素

2.2.1课程设置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获取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创新能力。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专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显得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如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的是以旅游学科为基础、以理论知识结构为本位的模式。学校没有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域大多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大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宽阔的人文知识面,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能学到的只是笼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框架,课程设置无法在全面的基础上显示出专业性,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缺乏学习中的人性化考虑,而且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2.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抓好专业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的灵魂,教学方法不丰富,不仅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更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依赖课堂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承袭旧有的教育观念,强调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导致学生的知识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师的知识教授中。并且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影响了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需要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缺少保障,实践环节缺少管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设置与管理涉及面广,涉及过程繁杂,目标多,有时需要协调校内外多种关系协同解决问题,导致其管理难度增大。[3]部分高校过多地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缺乏实训环节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不到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如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一些具有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使得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少控制;高校在与企业联系实习基地方面,缺乏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保证,即使是安排少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时也会出现无法安排专业技能人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情况。

2.3评价因素

评价机制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在课程考卷设计上并不重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引发创新意识。而针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又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重新开课、备课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基地的高校自身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除了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传授所必修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旅游专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未来的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提高,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观念。在学生自身层面上,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不断增强自身的逻辑与推理思维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并且要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和运用各种成效显著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方法,对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实践能力。

3.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创新教育阶段,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性课程”转变,灵活构建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置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高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方向,选择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课程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比较全面与充分的培养。相对而言,旅游行业与很多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课程知识,高校可以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尽量细分或开拓出较多的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可以增加一些理工类、艺术类的课程,实践课程中可以开展课外知识传授活动等,这些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锻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思维的多样性、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弥补学生知识面的不足,促使学生以后在行业实践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管理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课程,采取深入企业与目标市场,熟悉创意、了解创意,逐步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3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围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往实行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获得大量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必须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从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地采用案例,将旅游行业的真实实践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开设研讨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整个过程,统整各项能力,通过兼具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实践,从教师教学生学到师生共同学习,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联系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践,深入旅游行业,运用个人所学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参与解决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4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转变教育模式的实施者,他们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强化教师自身的创新人才素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需要对专业教师加大创新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南京某高校在这一点的经验就值得大家借鉴。该学校为着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加大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师行业提升计划外,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旅游企业联系,经常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与学习;或者委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创新思维,推动和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高校还可以积极聘请著名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其他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建立起“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注重行业知识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引路人。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需要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积极建立长期教学基地以及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选择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沟通,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人才培养计划,并要做到真正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凝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专业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程丽(2013)在《试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文中讲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喜来登酒店合作,于2011年设立了校企联盟的“喜达屋班”,通过对学生从学校到酒店的完整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旅游管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

3.6优化评价制度

建立形式多样的合理评价制度,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进而积极支持学生的各种创新观念培育,让学生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各种行业问题,将所有与行业相关的实践成绩都纳入到专业评价标准中,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考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自我满足,从而激发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专业创新活动中来。

4总结

总之,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竞赛项目,运用课堂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校中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气氛与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各种创新实践形式,满足学生的创新实践需要,让学生真正处在浓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氛围中。

 

作者:汪渊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第四篇: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行为的主要问题,其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效果影响非常之大。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来看,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尽管如此该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重要性管理学科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最大限度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符。但其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教育色彩,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划分不得当,以及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等等,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专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即违背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具有相对性的。所谓相对性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对性。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只有20年,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其中以教师资源的缺乏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但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大面积开设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变得非常稀缺,进而形成了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另外,很多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在经过几年教学后,已经适应和融入到了教育环境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教学思想、行为与当前的旅游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从教学需求角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匮乏的。

3.实践课程开展不利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管理型工作,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从这一基本目标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充足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旅游业对其的需求。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实践课程的仿真模拟环境不好;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不足。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办法

1.根据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想要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课程内容予以科学配置。首先,要确保课程设置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向一致,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到岗位当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尤其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设置,保证学生既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大本专业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交叉学科内容的设置,为旅游业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为旅游业的创新融合性发展提供支持。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基础水平

教师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传递者与教学行为者,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要加大专业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培养方式,来使更多的具有旅游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其次,要做好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意识能够与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求保持一致,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水平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无论是对旅游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都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课程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当中的内容,为了确保实习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与一些当地信誉、名声较好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入其中予以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岗位锻炼,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三、总结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3

(一)学校这一方面的原因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多,此时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再加上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专业性,还缺乏实践能力。

(二)学生这一方面的原因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宠爱着,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根本不去遵守实习规则,有的学生觉得实习太苦,他们不愿意参加实习。他们认为父母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份工作,因此他们不用实习。学生的这种观念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有一些高职院校会模拟仿真实训,但是这种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只有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够培养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学校还没有找到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从而会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措施

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一毕业就能够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要确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

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观念:他们觉得在学校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至于实践能力只有到了工作岗位才可以慢慢得到提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在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此时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让其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钻研那些实践教学内容,并且教师要安排实践课,但是在实践课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此次实践的内容、实践的方式以及处理特殊情况的方法,从而可以促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往往会将其他院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参考依据,但是由于每一个学校的学生资源、行业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每一个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将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地区行业的实际要求作为依据,并且随着行业要求的不断变化,学校还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提高教学的质量,还培养出高素质、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当老师讲解完《导游实务》这一课程之后,紧接着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校内实训设备、校企合作机制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此时教师要带领着学生进行实践。为了能够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要完善校内实训设备,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学校在构建实训室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来进行,确保学生能够在逼真的环境里得到训练。如果学校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还要寻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构建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这就导致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较低。因此学校要构建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学校可以选派几位老师出国进修,再选择几位老师到企业中从事旅游管理的工作,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还促使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而言,其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到各个岗位的行业标准,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每一位学生。

三、总结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思考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有相当多的旅游本科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认识,觉得做导游、酒店前台是旅游职业学校的课程,本科学生应当学习旅游的管理知识及技能。基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非常抵触,常常是应付了事,缺乏重视。忽视实践教学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选择实习方向时的盲目性。学校在旅游专业的学生实习前会向其公布实习的方向,一般分为酒店、旅行社及景区三个方向,而学生们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只关注实习单位的待遇、名气等,未考虑实习目标的问题。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才发现无法达到满意的实习效果,再向学校诉苦,基至中途退出实习,给实习工作带来阻碍。

(二)实习前期的宣传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安排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前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对实习单位缺乏足够详尽的介绍,也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因此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实习单位距离远,待遇差等,未达到学生的预期,因此不能顺利地完成实习。有的家长提前为学生找好了实习单位,或者认为实习就是走走过场,让学生在家休息,到期后,找关系去实习单位盖章了事。这都说明系部在实习前未对学生及家长阐明实习的重要性,学校也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约束学生实习。这样严重的缺乏沟通使得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使得家长关于实习与学校处于对立的立场,不配合实习教学,是学校实习宣传力度不够的结果。

(三)高校的实习安排不完善

在旅游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安排上,高校存在着经验不足:首先是实习时间不科学。目前,高校的旅游专业的实习时间与其他专业大致相同,而旅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往往错过了旅游旺节,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没有在客流量大的情况下投入实习,很多的知识得不到检验,因此无法真正达到实习目的。其次是安排实习的单位比较单一,均集中在本地,学生无法接触不同的语言风俗环境下的行业特点,便无法积累实践经验。最后,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不足,致使学生到实习岗位后安排的工作与实习内容大相径庭,学生根本没有实现预期的实习目标。

(四)高校的旅游实习指导教师不够专业

高校的旅游专业由于开设的比较晚,因此专业教师大都为其他专业的教师调剂而来,缺乏旅游专业的行业认知,只能基于书本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授课。因此,学习无法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旅游专业实践性强,书本知识往往滞后,因此学生就业后明显感到知识储备不足。即使聘请旅游公司或酒店管理者进行授课,也无法将实践的内容提炼总结,使学生只得到片面的认识。因此,旅游专业亟需一批有实战经验的旅游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有此行业有崭新的观念及认识。

二、创新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多方紧密联系增进沟通

当前的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旅游实践基地,或者已有的基地设备陈旧,设施不完善。既然由学校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不现实,那么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实习给予优惠政策,将旅游企业配合高校完成学习实习任务作为考核企业的发展指标,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专业的实践环节学习。同时,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应当与企业进行充公地沟通,将学校的实习目标,岗位需求明确地向企业表达,获取企业的配合。在安排实习岗位前与企业沟通,将实习学生的情况向企业充分展示,可以根据专业给予其挑选学生的权力,这样在安排岗位时企业会考虑学生的实习目标,尽量满足实习需求。另外,学校应当事先调查学生的实习意愿,根据其意愿安排具体的实习单位及岗位,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规划,形成自己的实习目标及方向,这样学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完成实习任务。

(二)加强对旅游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保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要积极的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要着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为了增进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在实习期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入驻实习单位,具体业务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在旅游专业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因此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聘请国际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使学生接受最前沿的旅游管理知识。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鉴于学生及家长对于旅游实践环节的忽视,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将其表现纳入毕业考核的项目之一,使得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日常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巡查学生的实习出勤情况及表现,对于用人单位反馈的学习实习表现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学习认真完成实习单位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行业基本素养。

(四)细化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前应充分考虑,将实践计划安排的周密详细,使学生安全顺利地进行实习。首先做好实习教育,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事先进行预防。比如,关于出行安全问题,学校可以将实习环节纳入保险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投保,教育学生保障好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关于实习宣传,可以将家长纳入实习配合范围内,对其宣传实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其鼓励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可以结合利用当前较流行的微信群方式,在群内实时播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使家长理解实习的重要性。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进行调整,在旺节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酒店、景区、旅行社等进行联系,安排学生实习。对于实习地点,学校应当与旅游行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单位进行合作,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感受当前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当下的旅游管理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方兴未艾,旅游管理专业势必会蓬勃发展,如何使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具备实践应用技能,使毕业生可以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业实际相结合,充分展示高校旅游专业素养,是我们需要长期为之深入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行业水平不断提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论,我们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定会在业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虹飞.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1):35.

[2]肖朝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旅游纵览,2018,(03):202.

[3]张卫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189.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5

1.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与活动就应运而生。当代社会,交通四通八达给人们旅游提供了极大方便。交通事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功进入各行各业,并与各行各业产生了明显的链接关系。

2.研究意义。

笔者主要研究政府在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思路变化与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对现实意义。对于“旅游”这一词汇大街小巷的普通民众都不会陌生,因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旅行。但是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大则一个国家小则一个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这样深刻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的。而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研究这一题目,对于更好的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有极大的意义。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常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诸如资源配置较难,利益协调较困难等等问题时常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再有研究这一问题对综合研究旅游行政职能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二、旅游产业化的概念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要想理解旅游产业化之一概念,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产业化的概念,“产业化”源于产业的概念,而产业起初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来逐渐拓展了它的含义,泛指各种制造业。换言之,产业是指具有统一属性的企业或者组织的集合。而旅游产业化是根据市场方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布局生产、会化服务与企业管理。

2.旅游产业化的特征。

旅游产业化概念并不空洞,它的特征及其明显,具有多维性、统一性、开放性等特点。

三、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特征

1.行政主体的泛化。

在促进旅游业展中,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主体主要包括所有的旅游行政机构的人员以及该行业的行政公务人员。而除此之外,我国旅游行政职能的主体是十分的广泛的,具体而言包括国家以及地方的旅游局、旅游协会等等的旅游行政机构及其人员。

2.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

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市场调节为基本前提的,当然同时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受传统思维与观念影响,我国的政府主导作用还仅仅局限于组件高等级别的、高权威的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一些重点的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方面。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的旅游行政作用及职能已开始拓宽。比如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公共物资、制定规则等。

3.作用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就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旅游政府行政职能开始拓宽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与方法上,而比传统方式更加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所谓政府职能领域的专业化,是指政府既能够对传统的旅游社、酒店进行管理与规划,还能够对区域性的旅游进行区域规划与统筹定位、节假日旅游活动的策划等等。举例来谈,政府参加旅游产业化营销就会包含具体的作用。它的具体作用:政府对旅游产业化区域进行整体上的结构设计与形象设计等等,同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战略统筹与全局性规划。

四、政府在进行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1.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与分析。

现行旅游管理体质的现状而言,它严重制约与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就宏观方面来说,首先,现行的旅游管理的宏观体质还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没有一个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划与统筹。这就造成了旅游行业局限于区域内,成为了分割局面,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与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政府对与旅游行业的引导与领导不足,造成多数旅游投资从一开始就不能很好的正确评估旅游区域的项目价值,这导致盲目的投资与拓展,从而极容易引发恶性的竞争与恶意竞争的死循环。最终导致旅游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损害了旅游行业的利益与进一步发展,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最后,利益关系与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影响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又一重大原因。它极容易造成景区人为的分割与划分,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竞争力严重下降,行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政府管的过死,忽略企业主体地位。

从实践经验看来,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与法规违背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政府本意是想加快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目前有些地区浓厚在长官意志,对旅游产业管理的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严过死,只听从政府的命令,完全不顾市场规律的指挥,更严重的有政府包揽一切事宜,严重约束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3.政府的服务意识差,长官意志较强。

目前旅游管理多数是企业服务与政府,而政府服务旅游企业的情况少之又少。多数为长官意志所服务。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在一个自由市场上,鼓励商业活动并制定活动规则与条例,职能方面,应注重法律法规,而不应该是听任长官意志,避免旅游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促进旅游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发展。

4.分割管理,缺乏合作意识。

政府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代表。目标是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政府内部包括多种多样的部门,他们追求本部门绩效好评,所以彼此之间会产生竞争,引发诸多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是由旅游局等各级相关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行业上的管理。它既包括箱柜旅游政策的具体实施问题,也包括市场机制如何保障与规范等问题。

5.片面追求政绩,缺乏整体科学化的规划。

各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的任职期限有限,他们为追求任期间政绩,片面实施快速有效的经济政策,忽视长远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的管理与规划。而在旅游产业方面,整体结构与长远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是十分的必要的。而目前这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旅游产业生命力不强,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无法长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只会造成经济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

五、结语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6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中由于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差,增加了培养专业素养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主动学习,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二)学生心理素质与现实差距很大

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极易缺失社会责任感。一些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未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缺少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旦遭遇了挫折,这些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并丧失自信心。

(三)学生操作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要定期组织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没能对该专业具备的特殊性加以考虑。旅游业与旅游管理专业都有着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在课程方面主要表现在课程较多、专业特性不纯,这就造成在课时安排过程中难以掌握重点。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将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针对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1、案例分析法。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让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案例中,以旅游行业工作中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2、演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动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3、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客房、餐厅和导游讲解模拟现场,实行直观教学与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本服务技能。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制度

1、深化校企合作。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这样对学生实习、就业都有帮助,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2、建立实习实训制度。高校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出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又如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旅游业属于综合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行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在宽适性和行业性上,同时还要理论与技能操作并重。要强化实践教学环境,锻炼和培养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与基本技能。高校要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善管理、懂理论、精技能和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学生才能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

(四)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三校生”,即技校、中专和职高,由于在中职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为其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相对很薄弱。所以,教师要从高职生源情况出发,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让教学更具针对性。1、合理增强计算机、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基础,保证高职阶段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2、适当增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五)改革考试方式,加大能力考核力度

旅游管理专业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高职学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中,通常情况下都使用普通高校教材,考试方式也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教学内容更加偏向于对概念、作用和原则等问题的解释与记忆。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遵循教材、大纲讲授的方法,将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能力上,建议采取开卷笔试、小组竞赛、实际操作、口试等相结合的方式方式。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职院校只要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策,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有能力适用社会发展变化。

作者:李韵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

一、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有着“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增长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业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纵观我国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竞争也将越发激烈。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更加包括了旅游人才的竞争。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经济凸显出了重要性,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决策管理的智能化、经济贸易的国际化,使得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国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3所,在校学生27.7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832所,在校学生为77.16万人。

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向旅游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的是熟练掌握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具备所从事职业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知识的构建上,理论作为基础以够用为限,把掌握职业技能和岗位操作所需的知识作为依据,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与此目标相对应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1、具备商科人才通用的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财务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3、掌握我国关于旅游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旅行社的具体运作知识,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要求。5、掌握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原理和知识;掌握旅游策划知识、计调资源知识、客户关系知识、产品知识、质量监控知识,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酒店的组织、计划、质量、数量、价格、人事等项管理的基本原理。6、了解餐饮的经营策略,掌握价格策略和非价格策略;餐饮服务的常规与惯例;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及菜单的策划设计和美食节的策划知识等。7、掌握旅游产品营销、旅游资源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

1、英语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在旅游活动中能够熟练应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2、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的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本专业的实际应用。3、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书写商业信函、法律文书、合同的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4、设计职业生涯和反思能力:运用行业知识、社会知识等,能够有效地制定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并会在实践中反思修正。5、专业能力:具备景区、景点讲解、现场导游服务能力;具备业务接待与服务沟通能力;具备旅游企业运作及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能力;具备酒店前厅服务能力、客房服务能力、餐饮服务能力;具备酒店餐饮运营管理能力;具备督导工作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职业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综合人文素质与良好的专业气质与精神面貌,具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敬业乐业。2、具有良好的风度和气质,为人谦恭,待人真诚,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善用礼仪技巧与人沟通。3、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英语进行良好交流。4、具有过硬的导游及前厅、客房、餐饮、会展等专业技能。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美的形体仪态,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能力培养模式

按照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能力培养模式。整个能力培养过程分成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学生经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学习培养,使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根据旅游行业市场需求规律,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校内的专业实训锻炼,在旅游旺季的时候,集中6个月的时间,深入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按照“分层次阶梯式”、“旺入淡出”培养模式的要求,每一阶段的培养重点安排如下:

(一)起步期:第一学期,学校为主。

学生在学校主要进行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和专业理论水平,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

(二)成长期:第二学期与第三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

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素养综合实训、旅行社综合实训、导游综合实训、酒店综合实训,并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实习,通过模拟还原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

(三)发展期:第四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学生根据综合素质和发展意愿,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分流进入旅行社企业和酒店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实行“双师制”的考核方案,指定校内老师跟踪指导,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反馈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鉴定。

(四)提升期:第五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

学生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课堂进行《旅行社产品开发》、《会展实务》、《酒店营销》、《饭店督导》等提升课程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已有的实习经验去理解和解释课堂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储备力量。

(五)成熟期: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学生再次按照专业培养和个人发展方向确定实习单位,进行预就业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作者:张涛 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三篇: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欣欣向荣,而旅游管理专业就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的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其每年都向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专业人才,帮助我国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并对相关旅游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目前我国旅游就业市场的需求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着超过13亿的人口,根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各大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近800万,而且增长势头不减。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流入社会,这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各企业来说,则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因此,目前我国的旅游就业市场中更加需要具有高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水平、高创新能力水平的人才。因为这些都是推动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对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更是如此。其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技能要求非常高,竞争也非常大,如果各学校不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那么就会导致其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就业。

三、基于就业需求下的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一)夯实基础理论

想要培养出全面性的人才,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不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而基于目前就业需求考虑,应该通过将理论知识结合到现实案例中的方法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取最近或身边发生的旅游管理实际案例,比如今年5.1期间“云南导游骂人”事件,通过与学生们进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导。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讨论,就所教导的理论和实际案例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将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利用模拟导游进行角色扮演方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际旅游案例的解析,将案例更加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通过角色扮演教学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度与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拓展校内实践活动种类

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校内活动是一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发或学校组织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导游协会、校园模拟旅行社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利用校内活动机会锻炼自己的专业技巧,增加自身工作经验。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更高的实践工作能力,更加符合当代就业市场的需求。

(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市级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旅游企业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一些实操课程可以带学生去现场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进行定岗实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中,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另外,在不断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课,以便将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前进入课堂,使旅游管理的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沿,最符合市场的就业需求。

四、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但其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高职高专作为我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应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学校想要在就业需求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必须提升实践技能教学的力度,完善学生自我能力,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吴丽文 单位:广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思考探析

一、旅游专业认知课程教学的开展

1、课程目标

通过旅游专业认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对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旅游就业岗位的认知能力;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具备对不同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分析总结能力;掌握旅游企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店)和会展旅游的认知能力;了解旅游就业岗位的情况,具备对导游、计调和外联等主要岗位的认知能力。

2、课程的教学内容

《旅游专业认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项目:旅游行业认知、旅游企业认知和旅游岗位认知,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了解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最终落脚点为旅游就业岗位。旅游行业认知模块包含三个认知训练项目———旅游行业的产生与历史、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旅游企业认知模块包含四个认知训练项目———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会展旅游;旅游岗位认知模块包含三个认知训练项目———导游岗位、计调岗位和外联岗位。

3、教学形式

根据《旅游专业认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授知与参观、实践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现场演练相结合、实物操作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旅游专业认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本,通过构造一个完整的项目工程,即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旅游岗位,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该认知项目,把理论知识与参观、实践相结合而进行,鼓励在完成认知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项目教学法将真实工作项目引进课堂,教师按照“任务布置、实施、评估、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过程进行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参观实践的亲身体会中,了解专业特征和岗位特点,体验到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获得良好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旅游专业认知课程教学的保障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性,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优质的实习平台、广泛的就业平台和校企共同发展产业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旅游专业认知课程的开设,必须以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前提,满足学生参观实践、综合实训的需要。此外,在“工学六合”的基础上,旅游专业认知课程必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实训情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健全和深化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由企业方对学生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企业和学院全程结合育人。

2、评价方式改革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7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职业化原则

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系统的应用知识,理论知识讲授以够用、必须为原则,强调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而非普通高等院校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因此相应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应强调职业性和实效性。

(二)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注重知识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关注学习者的能力、态度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转向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重点在于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实质性提高。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在课程评价中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三)发展性原则

一是体现在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二是体现在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评价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并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完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评价依据

建立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本课程评价标准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背景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和阶段差异,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主体多元化,形成学生、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复合型”评价体系。复合型的评价体系通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促进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评价的能力;同时,学校的教学成果在企业用人实践中得到检验。

(三)评价方式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要体现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四)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8

首先,旅游管理定义。旅游管理,主要指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质量性、可靠性的旅游活动服务,利用自身管理职能,合理计划旅游业人财物,合理规划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调节监督。其次,旅游管理重要性。旅游管理作为旅游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需求,是旅游行业、旅游机构、旅游市场的重要关系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行业,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相关组织,是旅游活动基本单位,而旅游管理则为部门、企业的重要协调载体。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服务,涉及了旅游餐饮、游览、购物等内容,需通过旅游管理来加强这些内容综合设计,规划整体服务路线,销售给旅游者,确保供应充足。另外,旅游管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加强旅游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产生经济效益,立足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娱乐、交通、保险、民航等;还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如增加劳动就业数量。最为关键的是,旅游也是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家发展的支撑性行业,是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建立一定数量旅游景点十分必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景点数量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管理体制面临改革问题,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立足我国旅游业管理角度,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宏观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单位均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而这些企业人事权、产权,分属于不同投资单位,基本上每一个旅行社,归属一个系统。导致我国旅游系统众多,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客源不足情况下,市场疲软问题,各旅游企业之间,出现跌价竞争问题,行业内部矛盾引起旅游市场混乱。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缺乏建设审批权,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进而难以宏观协调与控制。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管理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却极少涉及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依靠传统法律法规。按照目前旅游管理状况而言,部分不法商家、犯罪分子,通过法律法规漏洞,利用旅游行业开展非法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损害了旅客自身利益。旅游管理体制缺乏。因旅游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和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联系无法分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和旅游业具有直接经济活动。然而,对于这些联系行业,缺乏有效性、完整性管理体制,某些旅行社为吸引旅客,选择恶劣竞争手段,严重损害旅客身心利益,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较为滞后。商品业作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呈效益高和成本低特点,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然而,因生产销售、旅游贸易不协调,导致旅游商品长期是一种自发状态,加上旅游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在包装和运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优势。同时,对于旅游交通问题,旅游发展迅速,但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旅游管理,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管理,不利于旅游管理水平提高。所以,按照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需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其一,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体制。立足管理体制角度,确保旅游管理的有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旅客自身利益。所以,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不能订单方面追求单位经济利益,需综合考虑旅游单位、旅游企业和旅客的多方利益。其二,制定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商场、餐饮等,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方可确保各方利益、旅客利益不受损害。另外,需严厉打击不法商家、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促进旅游行业的合理秩序,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按照现阶段旅游管理状况,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诸多管理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问题,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管理,且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为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其一,需了解旅游管理的好处,按照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创新旅游业管理。其二,引进先进、科学管理观念,健全旅游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模式,按照自身管理状况,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积极创造旅游品牌,科学打造品牌效应,扩展旅游企业规模,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合理协调,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各行业互相协调,掌握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模式,结合管理模式现状,形成特色性、区域性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展不同管理,不断提升各区域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不断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因为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旅游管理体制,和目前管理现状不相符合,不仅不能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所以,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需结合实际状况,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效率。针对旅游管理改革,需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体制,防止传统管理干预,避免出现行政命令管理问题,立足大局观念,合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产品推荐工作。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按照旅游管理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管理体制的公平和公正,按照独立性和公开性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旅游计划,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旅游局指挥,对全国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确定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负责非盈利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建设。地方主要负责重点项目配套、一般性项目投资。而营利性项目是由企业投资经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而建立旅游业的有机补偿机制。另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新型升级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与中国国情极为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生态旅游。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不应否认与忽视,不然生态旅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禁止走弯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