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摘要: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与内部控制工作密不可分,二者实际上都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及其工作效率的手段之一,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目前从内控层面而言,预算绩效管理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除了实现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外,还有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从事业单位的战略出发,围绕实现战略目标展开一系列预算管理行动,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成本等。可见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而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同时也影响内部控制管理。

2.二者都需要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

许多人对预算绩效管理依然存在着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样的误区,实际上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需要管理层和基层业务人员共同参与的。首先,预算编制需要采取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滚动编制方式,这就决定了全体工作人员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总体的预算目标会被分解至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相关人员负责跟踪、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也是由管理层、财务部门、相关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内部控制作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保障机制,更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也要求内部控制覆盖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环节,涵盖了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所以,二者都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并且只有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可见从内控角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制

权利与责任往往是对等的。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目标将会是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及准则,这样一来,各部门管理者将会有足够的自主权,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问责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是十分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大原则就是制衡性原则,具体方式就是职责分工控制,从单位事业的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出发,根据不同职能划分,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这样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绩效考核,又能形成互相制约、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仍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有的单位认为在内部控制下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只是增加工作量,毫无意义,因为这二者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烦琐细致,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只会大大削减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深入开展,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预算管理绩效没有与风险评估有效衔接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事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客观地评估。同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也应该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案,避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抱有侥幸心理,忽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只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压力,被动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控工作,导致这两项工作严重脱节,工作难以衔接,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3.内部控制的要求无法落实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

2014年施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提出了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而财政部门也根据实践研究出一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绩效管理目标非常明确,评价指标的设置也非常细致,涵盖了预算支出的方方面面,但对于指标的解释却有所含糊,无法完全体现出内部控制对于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通过宣传和定期培训,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认真负责地做好相关工作。同时,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所有工作人员都深刻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和权责关系,提升部门协作,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2)结合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合理地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解释。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内控管理的要求融入绩效指标设置和绩效评价,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防范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应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识别、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流程,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4)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息沟通,按照内控要求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相制约,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基础数据采集量大,数据汇总和分析难度大,只有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有效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模块,包括各部门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绩效指标、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追踪、预算绩效评价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孔琳.论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中国总会计师,2017(7).

2.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

3.刘春英.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中国市场,2015(22).

作者:黄德明 单位:福建省顺昌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