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践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践

[摘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学生特征转变等背景下,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部转变管理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权益与自主管理需求;剖析典型案例,查漏补缺;注重学生参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以期进一步提升制度的科学性,保障学生自由发展,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生提供保障。

[关键词]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权益;自主管理

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了从学生入学、培养到毕业的全过程。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以下简称《规定》)将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升留级、转学转专业、毕业等合计31条内容,均包含在了学籍管理中[1]。学籍管理制度是规范和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维权意识增强,制度设计的优劣与执行的强弱还反映出学校的治理能力。文章介绍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A部)对本科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政策的转变。《规定》体现了我国在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上的三大转变:“从严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转变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管理”转变为“管理与服务”[2],突出了“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等要求[3-4]。各高校须按照《规定》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制定学籍管理制度。

(二)学校培养主体特征的变化。新一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发展多元、积极参与、渴望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法律素养提高,消费者意识显露。高校使命已由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为满足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并存。这些转变都呼吁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尊重、选择与弹性。

(三)原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A部原本科生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籍管理细则、转换专业管理办法等七个相关规定,学生关注度高。基于严格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制度设计更偏向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保障学生质量、保证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较强作用。但随着学生权益与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原制度开始显得刚性过强,柔性不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自主管理的渴望关注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与学生自主选择需求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带给学院、学部学籍管理部门较大压力。

二、新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与主要特点

为更好地了解同类院校的设计理念,A部查阅了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共五所著名综合大学医学院的学籍管理制度。总结发现:相关院校均制定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个别学校制度中明确授权可针对医学教育的特色另行制定实施细则;均以《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为基本依据;整体理念仍趋于保守,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管理体现不足。2017年3月起,A部本科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所属大学学生管理制度的修订工作,综合考虑制度合法性、医学教育特点、历史传承等因素,确定了“以大学相关制度为基础,制定A部独立学籍管理相关办法”的基本方案,先后完成了学籍管理、学习纪律管理、成绩管理等九个学籍相关制度的修订。新制度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为目标,通过制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充分尊重学生权益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仍然无法把学生作为理性人来看待,认为学生缺少选择的理性与能力,习惯于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做”。但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已经愈来愈关注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完善人格,学会理性选择并承担责任。A部拥有国内医学院校中最好的生源,学生整体素质高,具有较强自我管理的潜质与需求,实现学籍管理制度科学性与服务性的完美结合是制度未来顺利执行的重要基础。A部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质量要求,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教学资源的支撑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多个方面,将调整基本原则确定为“由控制变为引导,由管理变为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转专业、分阶段学习、留级以及学分互认等多个方面完成了制度调整(见附表),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的权益与自主选择的机会。

(二)从特殊案例中汲取经验,查漏补缺。特殊案例的处理是学籍管理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耗费教学管理人员很多精力。但抓住典型案例,对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举一反三,对于提高整个制度的科学性及管理的规范性有着极大作用。在A部制度修订过程中,北京大学于某学位案对于学校处分及处理程序上的规范起了较大促进作用;A部某生退学纠纷也促使成绩管理、学籍处理等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制度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充分参与。A部学籍管理部门整理了近三年来发生的各类特殊事件,对学生所反映的意见在修订过程中给予重点分析与调整;关注各类座谈会中的反馈意见;公开向学生、学院征集意见,先后两次专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方案确定时,提前听取学生代表建议,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讨论

学籍管理制度的设计不仅受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亦受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及其他教学管理环节的影响[5]。如在综合性大学大力推进的学分制,在医学院校内能否推行仍需探索;受教学资源与学生时间的限制,医学院校中重修制也难以实施;受招生策略以及选拔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转专业如何更加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发展潜力仍需探讨。从制度设计层面充分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在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落实仍需学校拿出更大的改革决心与魄力。在参与制度设计与学校管理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相对而言自主权益意识较弱,且受长期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在临时召集的座谈会中提出深刻意见。因此管理部门更应在日常管理实践中积累学生关注热点及意向,抓住典型案例处理的契机,及时总结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并进行调整。学籍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避免“破窗效应”。选择性执行会破坏制度本身的公信力与约束力,导致管理无序与混乱,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治理水平。由于学籍管理工作具有繁杂、特殊性事件较多等特征,对管理人员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A部采取了统一培训、定期工作备忘录、制定工作手册、公布办事指南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制度执行的规范化,但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整体素养。在依法治校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籍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转变理念,提升法治思维和服务意识,对学生权益与自主管理诉求给予充分尊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整体培养质量。

作者:罗友晖 王翠先 王维民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