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研究(5篇)

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研究(5篇)

第一篇:E+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适应“E+”时展的需要去进一步壮大企业,这是摆在企业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新课题,也是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E+”的时代特征论述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含义,在探析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模式的同时对新模式的构建做出了关键性提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在“E+”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非常程序性与重复性的工作必将逐步被机械化所取代,经过互联网与企业的高度融合。

1企业将最终留下具有竞争优势的、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

1.1面临的机遇

随着谷歌、百度、亚马逊、阿里巴巴在“E+”时代的崛起,人们以往搜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被颠覆,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面对“E+”时代的特点,许多企业都在摸索新的发展模式,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去推动企业在转型中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E+”作为一种精神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它以工具或渠道的形式存在,企业可以通过“E+”方式去改变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方法并促使自身成功转型,通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出企业发展新态势,以最新的思维方式抓住发展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在目前这种时代背景下运用好“E+”不仅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拓展机遇。

1.2面临的挑战

1.2.1管理呈现去权威化与去中心化特征

“E+”时代以它快速、便捷、灵活、畅通等特点让传统组织框架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管理中一直存在的绝对权威化正受到强烈冲击。企业领导者在过去传统组织框架中独自掌控企业所有重要信息,出于各种不同考虑领导者有权利决定把关键信息分配给谁,他在企业里始终作为中心而存在。“E+”时代企业员工能通过这种渠道得到几乎同样的信息,领导者将失去对信息的绝对控制权,这种局面最大的好处在于企业强调了“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它使企业每个员工都可变成企业核心,从一定意义上强化了企业凝聚力,并使这种凝聚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1.2.2组织结构极其简化

企业如果想在“互联网+”时代获取成功就必须要反应灵活,通过自身敏锐的嗅觉快速捕捉市场机会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内部要围绕市场和客户价值合理配置组织结构,精简一切臃肿程序,通过全员主动分享信息、根据信息判断市场需求与客户需求进行自觉性协商,经过细分后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任务,一门心思扑在企业发展上。传统企业要想在“E+”时代转型成功必须构建与互联网相融的新的组织结构,简化日常工作管理,激励员工热情。如何做好这些具体工作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提示

2.1树立深入骨髓的人本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在时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绩效进行人力资源激励,它以岗位为具体管理单位;第二阶段则是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备;第三阶段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可塑性,尊重每一个人的兴趣与自身个性。“E+”时代背景下要搞好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其要素之一就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2设计极富弹性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在“E+”时代趋于扁平化和网络化,它的特点是组织成员分布在网络化组织的各个节点上。根据这种实际状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从全局观念出发对各节点上的员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激励。对员工的优秀创意要能够积极评估并采纳,在人才使用上要做到优胜劣汰,建立起富有弹性的组织和管理结构,有效利用开放、透明、分享、责任这种互联网思维,通过简练、高效的实际工作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3制定富于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

“E+”时代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让企业管理更加透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大家可以同时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这种形势下继续采用传统的管控方式将会使管理工作更加困难,这就要求企业打破封闭积极推行富有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新的战略人力资源构建中让员工与企业一道进入企业发展的大平台。要积极启动互联网思维去开展工作,尽力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采用各种激励性手段和方式去激发员工的进取精神与工作实效,鼓励员工主动抓住可能出现的各种机会去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建立起一个富于战斗力、凝聚力、奋斗力的团队。

2.4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适应“E+”时展的需要,通过转换思想打破一切传统的、固定的陈规陋习,建立起新型的企业角色,主动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员工能在这种过程中体会到他们对企业的价值,通过激发他们创意和热情使企业的上下级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在“E+”时代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强战略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符合“E+”时代的需要,企业要有较强的前瞻性对战略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备,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在企业所有工作中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依据企业自身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夏艺诚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摘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是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当今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目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国有企业想要成功改革转型,人力资源管理势必要提升到战略高度。

关键词:

人力资源;创新;以人为本;人才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才是推动时代进步最关键因素,谁掌握了核心关键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若要更好地落实“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必须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发展眼光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念陈旧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属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制度和规则,组织结构较松散,存在层级不清、分工不明、考核走过场、吃大锅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①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有效支持企业长远发展,仅局限眼前的事务性工作,人才观念陈旧,人力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1]。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全球化、信息化。很多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只关注关系较近的较固定的几个企业,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互借鉴,形成了视野较狭窄的圈子。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采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企业尝到了成功的果实,迫使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不得不建立全球观念,放眼看世界,逼迫自己不断向先进企业学习和靠拢。

1.2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

很多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够重视,把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于一般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仍停留在简单事务性工作上,生产与销售等流通领域业务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生产与销售部门调配过来,不具备人力资源专业基础知识与从业经验,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

1.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是逐步升高的,当人的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向上寻求尊重与自我实现。每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人才一系列行为支撑,同样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也需要企业能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满足个人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强化和引导员工自身特点、需要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合为一体,相辅相成,共生共荣[3]。如何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激励与约束人的行为,尊重人的价值,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解决当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没有认识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激励与约束体制不健全、不合理或落实不到位。很多企业以业务指标、财务指标为企业的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了人才指标,人才价值得不到公平的体现,挫伤了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开创性,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1.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科学

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具体表现在:①人才引进机制随意性强。很多国有企业人才招聘、面试、选拔过程流于形式,考核流程不规范,主观随意大,为人才的引入与后续管理增加很多隐患,也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4];②用人留人机制不合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得内部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人才的智力优势难以发挥,员工流失率增高;③培训开发不到位。员工培训无科学系统的规划,培训内容和方式与企业发展、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脱节,针对性和前瞻性不强,形式单一陈旧,培训和开发效果不理想;④绩效考核不科学。考核指标、评价量化标准、考核权重等设定不够科学合理,绩效考核未与员工绩效改进相结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常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创新

2.1实行“以人为本”柔性化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成长。首先,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塑造中,着力培养和谐的企业、人才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员工习惯个性和企业创造性、包容性,与员工共同塑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兼容并蓄的价值理念[5]。其次,重视人才的发展,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提供个性化、专门化、系统化的发展平台与晋升机会,人岗匹配,适合岗位安排合适的人,并授予相应的责权利,充分发挥个人最大价值。才华横溢的人像难以驾驭的脱缰的野马,但往往这样的人具有超人一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就给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在一定程度上舍弃规范性、制度化、教条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给人才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和平台,给人才更多的便利与授权,解除不必要的管理束缚,让他们在专业领域专心地、尽情地展示才华、发挥才能、创造财富,最终共同实现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的双赢目标。

2.2建立系统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规划

国有企业须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构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有效补充企业所需人才,进一步监督和管理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企业战略开发必须以人为基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应参与企业高层决策,深入理解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同步进行。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要基于企业和人才两个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与责任感等;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各项工作须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的动态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3建立统一战线的新型企业员工关系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力资源管理也细化至微观层面。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业务外包也将是大势所趋。例如员工档案外包人才服务市场,人才招聘外包给招聘公司,员工培训外包培训机构,薪酬税务交由会计公司,保险福利交给保险金融公司等等。但员工关系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仍将由企业自身负责。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选择和管理员工。传统员工关系几乎等同于劳资关系,而劳资关系双方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往往大相径庭,因此企业与员工关系和谐发展存在着先天的问题[6]。与传统企业与员工关系相比,未来的员工关系管理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手段会更加科学,成效会更加显著。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企业将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给有能力的员工,企业经营与管理也让部分优秀员工参与进来,职业发展规划也为员工量身定做;从员工角度而言,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企业运营管理,将会大大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时的企业与员工关系将是一种统一战线、合作共赢的关系。

2.4完善竞争淘汰制度

组织若要追求构建有活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使那些不思进取、拘泥过去、“拖组织后退”的员工离开组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员工随时都有危机感,才会有动力追求进步,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强劲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2.5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虚拟化管理

科技改变世界,信息改变生活。我们现在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远隔千里仍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例如视频会议、网上远程办公等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虚拟化管理也是一种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如招聘虚拟化,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与科学化等等。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变革将会以我们始料未及的变化趋势影响着企业与员工的生存与发展[7]。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全套理论体系,切实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情况,利用最新的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助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吴志襄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何学林.中国企业战略批判[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2-13

[2]陈东升.小企业员工管理必备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3-24

[3]赵颖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06):56-58

[4]武红素.浅谈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河北企业,2011(09):21-26

[5]安瑛晖,张举刚.实施人才资源开发策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当代经济管理,2006(2):97-99.

[6]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6):81-86

[7]费明胜等.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秘[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5-41

第三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究

摘要:

当前时期,我国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探究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1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发展方向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其发展的命脉。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完整性且复杂性较高的工作,其管理难度较大。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的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财务管理的难度系数更大。

1.2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

当前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百出,制约着企业发展。部分企业账目混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影响企业内部结构,财务管理控制效果也不容乐观。若企业要改善如此状况,争取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企业管理。不断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实践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用长远眼光对待此工作。

2当前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2.1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市场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高,不能将财务风险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评估预测结果。企业会将财务风险预测结果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因此财务管理风险会影响着企业的科学化决策。风险存在于任何企业中,潜在风险是否会成为现实就需要企业正确掌控。缺乏风险预警及应急措施的企业,在风险发生时会慌乱阵脚,影响风险的处理。就中小型企业而言,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根基。

2.2财务管理欠缺创新意识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比较繁杂、琐碎,财务人员长期面对一堆枯燥的数字容易形成程式化习惯,每天按部就班,形成刻板化印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激情,思维的创新性和主动性都被制约,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

2.3财务管理手段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上心,运用传统手段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如手工记账等老旧方式,既影响财务数据的精确性,也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会阻碍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管理手段参杂了主观性和随意性,运用人工方式进行数据核对和分析,不能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4财务管理职责不够细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个生产活动,形成连锁反应。一旦发生财务事故,由于财务部门的职责不够细化,往往找不到责任人,影响到财务问题的处理。比如,财务工作中数据出现问题,最后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问题,出现数据信息不符的现象,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将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找到确切的责任人,保证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2.5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公司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选拔及任用的人才都是经历过一系列筛选的,专业素质或综合素质都较高,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问题往往会出现在中小型企业中,我国企业又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部分中小型企业为了减少人力成本或者考虑到公司还在起步阶段,就选用非专业性人才来掌控财务管理工作,长此以往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3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3.1创新管理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已经融入到各个领域中,财务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管理方式,在质量和效率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可以逐渐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运用软件来实现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降低财务数据的错误率,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3.2健全风险紧急预案,提高财务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是企业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由于财务渗透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必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带来财务风险,在企业中埋下安全隐患。财务管理创新模式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将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潜在风险集合起来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化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以在第一时间运用紧急预案进行解决,降低财务损失。

3.3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强化财务监督工作

财务管理创新模式还需要有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监督的力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监督体系,需要从内控和外审两部分入手。不论整个财务系统的运行还是简单的财务信息,都要进行监督,因为一个简单的数据也可以影响整个系统,即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是现代企业财务运行的必然需求。

3.4创新财管意识,强化人员素质,为财务管理创新打下基础

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模式首先要改变以往的财务观念,运用长远目光看待财管问题,创新财务管理思想。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效果不明显,需要运用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否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就财务人员而言,不仅要改变他们财务意识,还要提升他们的财务技能,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企业需要定期培训财务人员,让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财务政策及相关的税收政策等,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学习习惯,不断学习财务知识,以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需要。培养财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工作效果好的财务队伍。

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了解现代企业财务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探究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财务管理意识,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加大企业的监督力度;为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要结合全方位信息综合分析,建立风险紧急预案,以应对突发财务问题,不断改善财务管理的手段,提高财务管理实际效果。

作者:李献立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余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探究[J].新经济,2016,14:119-120.

[2]范静晖.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261-262.

[3]伍保平.当前时期烟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研究,2014,06:56-57.

[4]汪洪.基于创新机制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3:208.

[5]何家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J].商,2015,46:20.

第四篇:企业统计管理创新发展探索

摘要:

统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在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统计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还能够很好地预测、评估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而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推进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模式发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

企业;统计管理;创新模式

在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下,很多的现代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建立起相应的企业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制度,对于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和监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企业中统计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相应的创新模式发展策略。

一、目前我国企业中统计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企业管理层对统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很多的企业管理层认为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实现才是企业的重要工作,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企业的统计管理与利润的增长没有多大相关性。这种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往往导致了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地进行,从而制约了统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统计机制的缺失

企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依然在沿用着陈旧的机制,从而导致了统计管理工作发展得非常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为企业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失真或者缺失现象的发生,因而也就无法准确地预测出企业内部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统计工具的落后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尽管信息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但很多的企业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对于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不利。

(四)统计方法单一化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好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模式特别单一化,缺乏科学的、创新的、多样性的管理模式,从而影响到对企业自身的统计以及其他市场信息的统计的准确度,有效地削减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推进企业统计管理创新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体制

为推进企业统计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体制,并着重引导企业管理层重视统计工作。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体制的完善,是对统计工作进行规范化,从而避免工作中出现的秩序混乱问题。另外,对于企业重要的统计工作,还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范与工作权限,明确工作中的权利与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企业统计信息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时效性。同时,需要对相关的统计工作人员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习惯。除此之外,要明确企业每一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从而提供出相同口径、范围的统计资料与分析报告。另外,企业中还需要单独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对其职责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保证企业统计岗位的独立性。

(二)加强企业统计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相关统计法律法规的普及,有助于增强企业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业务能力。而且通过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学习,有利于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统计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三)提高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

1、统计数据信息化

为实现企业的统计信息化管理创新模式的建设,需要所提供的信息系统具有科学性、整体性以及实用性。并需要对统计系统中的统计计量方式进行完善,从而把数据化的统计手段融入到现代企业的统计中来,使得统计工作能够具备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职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增进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传递、对比。

2、实现网络化系统设计

企业实现网络化系统的设计,可以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来进行建设。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可以提高信息数据的处理效率,形成比较稳定的局域网,为企业统计信息的传递提供一些必要的载体。

(四)强化企业统计工作的法制建设

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法治意识,并营造依法统计的良好氛围。因此,要在企业中形成依法办统、依法治统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大统计执法的检查力度与意识,来保证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从而使得企业统计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统计还要参与到市场调查中来,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加工,提炼出企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

(五)加强统计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能

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之一是其还具有监督的职能,随着信息、咨询等功能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可以检验出决策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对所做的决策进行及时的矫正。由于统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功能,使得对信息的查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统计管理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统计的监督职能,并及时地发现、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经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信息与经营资料也越来越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创新模式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加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实现企业快速、稳健的持续发展。

作者:孙宇 单位:辽宁鞍山海城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江益俊.企业部门统计管理提升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

[2]林秀芬.浅析新经济时代企业统计的挑战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3]侯树海.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途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1(06)

第五篇:建筑施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创新

摘要:

分析建筑施工企业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从设备和人员2个角度阐述建筑施工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创新途径,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种设备能够安全与稳定运行。

关键词:

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0前言

国家将具有较大危险性的设备归为特种设备,由于涉及面广、数量多,已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起重设备、电梯、游乐设施以及机动车辆等。而用于建筑施工中的起重设备,如塔吊、施工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等。这些特种设备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就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等,来加强对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既体现了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种设备,由于利用率高、运行环境差等,需在机制建设、监督检查、作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下大力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在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中,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作为高危险性行业之一,一直以来在安全管理上都备受国家的重视,在建筑业安全管理上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标准,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形势来看,建筑行业在安全生产中仍然十分严峻。据相关统计,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就占了4000多万人,是行业劳动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占最大但建筑行业人员的安全状况和劳动环境却有着许多问题,导致在我国工业部门中建筑业的危险性已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采矿业。而建筑企业作为建筑方面的安全管理主体,不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对建筑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强化等,也有着更为直接的管理职能。

1.1企业效益的基础和保证

建筑企业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安全管理问题就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建筑企业若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对企业安全事故上的关注度已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能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建筑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已直接影响了招投标时的中标率。同时,若发生安全事故对建筑企业来讲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体现在直接损失上,国家的安全管理部门也将会对企业做全面的安全检查,检查期间需进行停业整顿,不仅使建筑企业的施工进度受到阻碍或影响,还会在工期延误期间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此外,建筑企业需对安全事故中造成的伤亡进行经济赔偿。

1.2安全管理与预期回报

建筑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建筑企业可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建筑施工全程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安全检查,加大对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力度,对员工实施奖励制度,即对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团队、个人,均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建筑企业为节省成本,并不愿意花费大量资金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建筑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投入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例如,实施安全管理措施不仅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安全事故给企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效益,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了建筑企业在招标中的中标率。所以,建筑企业在加大实施安全管理力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巨大的回报,更加有利于建筑企业长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1.3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供需失衡的建筑市场中,安全无疑成为了通往市场的指向标,既容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能显示其应有的竞争实力。一方面建筑企业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不仅能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如工伤、赔付支出、材料损失等费用支出,还给公众留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在进行建筑投标中也会给企业增加中标的筹码。另一方面也因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而给在建筑行业工作的员工,创造了更加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增强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建筑行业本身就属于高危险性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其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其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特点,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需有大量的人力作为支撑,同时建筑行业所具有的高危险性特点,也使得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将会面对多种潜在的安全风险。所以,建筑企业若不加强安全管理,就很可能诱发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及设备的损坏等,而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极坏影响。所以说,劳动者的安全和人身健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对创建社会的和谐氛围具有重大的意义。

2建筑施工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创新

2.1特种设备的相关安全管理

2.1.1配置管理

大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是先从经济利益角度上进行考虑,所使用的特种设备也多半选用民间租赁公司中的设备,而这些设备质量并不高,无法对安全操作具有很好的保障效果。建筑施工企业在此种状况下就需要对特种设备做出更为合理的配置与管理。例如,特种设备在选用前都需对其进行检查,不仅要查看是否完好,还需要租赁方出示相关资料来证明该设备已符合标准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更为安全的进行。有的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施工费用,而启用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特种设备的操作,从而给安全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从安全角度出发,聘请专业的人员来操作特种设备,而在特种设备操作过程中,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水平还要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并定期对特种设备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在选用人员中需进行严格要求,既为保障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性,还能给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2.1.2现场管理

(1)对作业现场严格要求。首先在选择好特种设备后,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选择,勘察好设备安装地点的地形地貌等。其次要选择面积大一点的场地,尽量使其具有运输大型特种设备的条件。最后,要在管理人员的监管下对特种设备进行安装、拆卸。在安装、拆卸之前还要做好相关检查,以保证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2)对使用过程要严格要求。对于特种设备而言,其使用的标准较为严格,所以要根据有关标准来进行管理。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历史使用情况制定一些管理条款,以对特种设备的技术、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和有效管理。使企业更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3)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监测。在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检查特种设备的安全性等。例如,需要安排专业人士对特种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可分为2种,即不定期检查和定期检查,通过检查来保障设备在施工中的安全性。特别要注意做好危险性高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预防工作。检查周期通常以月为基准,检查内容包括日常保养情况、安全防护措施等。一旦发现设备有不安全隐患,必须果断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4)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控制。首先,设备在设计上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当前,国家对一些大型游乐设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审查制度,所有设备必须通过审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尤其要注意的是,生产和制造特种设备的单位人员的素质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准,不仅要对加工设备、质量控制点等需要重点关注,还需要抽查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例如,对于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生产人员只有获得了有关资质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关活动;生产制造的特征设备务必要出示相关质量证明,对质量和安全负全责。

2.1.3重视维修管理和做好维修工作

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外,还要能保证设备维修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一旦发现特种设备运行不正常,需要立即上报给有关部门并进行及时性地处理,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连续进行。

2.1.4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国内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发展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信息化技术和工程设备的结合,已使安全生产的水平大大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监控、安全监督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已愈加显现。科技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能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但因为目前的安全信息化工程水平还相对落后,安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安全信息化人才较少,安全工程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多等,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差较大。但是随着智能仪等先进技术朝着微型化、多功能化、人工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将会被广泛应用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定会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对制度、人员等有特殊要求之外,对产品本质的安全性和防控能力等也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需要依据文化风俗、地域特色等开展多角度和有创新性地工作。例如,安全保险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展方向,通过寻找合适的保险险种,以降低或转移建筑施工中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2.2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

在特种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人员的因素。因为使用特种设备的相关人员,不仅要具有足够的责任心,对机械原理和工作原理了然于胸,还要能努力学习和掌握好产品的相关性能。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必须经过有关培训后持证上岗。特种设备相关人员素质,对设备能否安全运行影响很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根据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训和教育。(1)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培训教育的认识。通过建立领导的责任机制,使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安全培训教育能够承担和负起责任来,充分重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保障相关资金的充足性和合理使用,能够根据有关规定开展特种设备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工作。(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树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对于安全文化建设而言,安全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安全文化建设的优劣跟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重视程度等,都息息相关。所以,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是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打造安全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突出以人为本、双方互动的教育方法。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常常支配着其言行,对于企业而言,以往发生的安全事故,多半是由于违规作业或者安全意识淡漠而引发的。所以,对于管理制度和安全思想教育而言,需要将重点放在人的安全工作上。企业需要时刻记住要学会尊重员工和理解员工的工作方针,能够使员工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提高自己,从而自觉养成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习惯。

3结束语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特种设备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特种设备的故障和问题,建筑管理人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对设备进行恰当的配置和现场选择后,能够将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特种设备的科学管理,才可以从容面对和解决施工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而使建筑企业能够欣欣向荣和健康发展。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做好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如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找出疏漏的地方,建立起完善与健全的安全防线等,以保证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使建筑行业施工生产能够安全与稳定地进行。

作者:包坤鹏 单位:中冶(贵州)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颜斌.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技术与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唐军.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马学东,李立新.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张斌,徐宏,陆春荣.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浅谈特种设备在建筑施工安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