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

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

摘要:

旧工业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工业遗址更新与再生中受到格外的重视,然而外界面是建筑的第一印象和构成建筑整体形象的关键之处,故作为其更新的重点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设计的问题,从视觉表现入手,阐明界面的形态、材料等方面对它的影响和表达,探索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的特殊性,进而寻求适应寒地工业遗址文化的外界面更新设计策略。

关键词:

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区为国家建设、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工业建筑成为了具有标识性的建筑类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转型,那个年代的很多工业建筑已失去了原有功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变得消极而破败。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旧工业建筑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较完整的保留,它们经过维护及更新作为地标或城市公共空间而存在,使其历史文化得以传承[1]。

1概念认知

1.1建筑外界面的概念

建筑外界面即限定建筑空间的边界要素,具体理解为建筑外部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建筑外界面强调其作为建筑外空间“界面”的特征,并关注建筑外界面与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作为界面,在研究建筑外界面和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的时候,相邻建筑的建筑外界面共同构成了建筑外部空间的界面。建筑外界面具有四个属性,即功能属性、技术属性、空间界面属性及建筑形态。建筑外界面是决定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建筑形态这个层面上,建筑外界面表达的是构成建筑护构件的各基本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更多强调“面”的形式构成[2]。

1.2更新、建筑更新、界面更新的概念

《辞海》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对“更新”一词作了特定的解释。更新就是除去旧的,换成新的。建筑更新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建筑学科研究领域,其包含改造和维护修缮两方面,旗下还有分支。建筑更新是实现旧建筑再生及延续生命周期的主要技术手段。界面更新是指一栋建筑在其物质生命周期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技术条件或大众审美的变化而进行的围护结构的外界面空间的充实与置换、外部特征的保护与再生及其外部环境的优化与重组的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综合利用和再开发行为。它应该包括了建筑外界面的保护、改建、和整体翻新。

2界面更新方法

工业遗址厂区中的旧工业建筑进行外界面及外部空间更新之前,应当做好充足的调研工作,利于对厂区作出重新规划及旧工业建筑外界面的再设计,如厂区中旧工业建筑及构筑物的破损程度、结构检测;用于厂区内既有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统筹归纳;厂区内老树的测量定位等。根据上述调研工作得出的结果来展开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设计研究。

2.1保留与拆除

通过对厂区内旧工业建筑破损程度及结构检测得出的结果,确定对其保留还是拆除。保留建筑的标准:1)结构健康;2)商业价值高;3)文化价值高。拆除建筑的标准:1)破损严重;2)空间利用和文化价值低;3)修复或更新的工程造价高于对其拆除重建的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将破损程度不高的构筑物如罐体、水塔、烟筒、设备等及厂区内的老树进行保留,这些作为旧工业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历史工业文化载体,同样具备功能性价值。

2.2转换与移植

厂区内保留的构筑物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可为厂区重新规划及外部空间的更新设计中所利用,通过进行转换和移植的方式来为旧工业建筑外部空间及外界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延续其工业语境,同时此方式亦能节约造价成本。如北京正东创意产业园区(即原751厂),设计者将老炉区淘汰的脱硫塔重新立于751入口的火车头广场上,使其成为区域的标志。将工业遗迹的元素从原来的生产线中分解,经过规划设计将其移植到特定位置,形成工业记忆的延续和新的趣味性外部空间景观。又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原生产柴油机的工业厂房),设计者将原有厂房内的天桥拆除后移植到建筑二层外部将其两个厂房在空中连接起来,形成通道。除此之外以同样的方式将厂房内的吊车梁移植到室外场地入口处作为提示性的工业元素景观。原有厂房的门窗更换及其强度、安全性的加固,考虑到节能的需求,将原有较大的窗洞使其缩小面积。在较大的开窗洞口中间处加墙,使其洞口一分为二,并利用厂房内原有的废铁拆除并移植到洞口新加的外墙上作为更新的表皮,本以功能与使用的初衷来对其厂房进行更新,平实而细腻的手法将其建筑外界面产生更多的层次感。保留并对工业元素的再利用使其工业文脉得以延续。

2.3加法与减法

建筑外界面与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渗透发生“化学反应”使外部空间产生更多可能性。之前提到在建筑更新之前,应当首先划分出哪些建筑可以保留,哪些建筑需要拆除。然而,这仅仅是从建筑的使用价值及造价成本单方面角度出发进行考量,根据硬性指标得出答案。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其厂区内外部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外界面形态设计,以及业主对其外部空间想要注入新的功能需求和场所氛围,设计者需要适当的对厂区内旧工业建筑进行辩证性的把握取舍,可以简单理解为合理科学地对厂区内旧工业建筑以加减法的方式进行思考,好为后续外界面更新设计提供操作基础。

2.3.1减法

所谓减法的方式即为将原厂区内的旧工业建筑甚至无价值的新建建筑有选择性的拆除掉,可全部拆除也可局部拆除,为场地退让出更多的外部空间来产生新的室外活动广场等。如751厂区的核心地区,通过整合拆除部分无保留价值的新建建筑,获得了全北京最大的一块露天广场。与周边的高密度建筑群形成空间对比,在这里举行国际性大型的露天音乐节,狂欢节,以及国内外多场知名时尚演出活动。通过对整体的规划,将原来生产动力的厂区空间,真正成为了生产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新的动力广场。又如北京寺上美术馆,在它被改造之前,是一个由厂房、办公室、员工宿舍、锅炉房等10余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设计者将厂区内最大的建筑单体(原为食品加工车间)——一个“三联跨”厂房中间部分的屋顶拆除,拆下的压型钢板屋面作为“外墙”移植到其余的两跨中,这样便形成了在两座建筑之间的尺度巨大的“矩形广场”,作为大型装置艺术的展场,这个设计行为将原厂房释放出来的内部空间,进而转化成为了两个建筑的外界面及外部空间,保留下来且暴露的屋架结构,若隐若现的限定了其室外展场的顶部临界点,其与两座建筑的连接关系又使得两座建筑的外界面又可视为整体内院空间的第六立面,为场所重新赋予新的精神和生命力。除此之外,设计者为了使其厂区内原有的小广场空间与室外展场联系起来,空间贯通,将4号楼(原为员工宿舍楼)局部打断,使其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建筑单体,重新赋予新的功能如餐厅、办公等。大小广场外部空间在厂区内相互渗透,为美术馆制定出舒展的室外参观动线。

2.3.2加法

所谓加法的方式即在厂区内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扩建或新建建筑,使其建筑外界面能够在呈现出的图底关系上进行织补与完善,强化其外界面围合式的院落空间形态。正如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中提到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利于形成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广场空间,使其增添魅力吸引人们。当然扩建的行为最先反应出对功能使用空间需求的意图。之前提到减法的方式亦能够将其旧工业建筑外界面形成阴角空间,即在原有建筑选取特定的位置进行其内部空间的挖除,空间的退让使其转换为内凹式的外界面形态被阴角空间所利用[3]。除此之外,旧工业建筑外界面及外部空间的更新应考虑与保留的老树发生关系与对话,依据老树的定位与冠径进行设计,把控好邻近旧工业建筑外界面进行形态更新的尺度是极为必要的。同时,阳光是最为自然与鲜活的建筑语言,可生动地渲染东北寒地建筑的粗犷与厚重,适当的光线变化和光影对比能充分体现建筑与空间的体积、层次和场景的深度,阳关与景观植物所形成斑驳的光影本身也能产生富有韵律和动感的构图。如安徽绩溪博物馆,设计者在建筑设计前先对其场地古树的位置及大小测绘出来,通过“留树作庭”的手法,不光是让建筑形态对古树产生一定尺度的退让,并且使其退让出的外部空间作为建筑的庭院属性而存在,建筑界面与院落、古树跟周边传统的民居院落,存在一种同构共存的关系。虽说绩溪博物馆属于新建博物馆建筑类别,但其“留树作庭”的设计手法对旧工业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3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策略

3.1新旧区分

旧工业建筑外界面的更新设计应体现其新旧区分的可识别性和时间性,即原有保留下来的工业语言如结构、材料的应用逻辑得以展现,勿将新添加的建筑构件、材料等将其原有部分过多或完全覆盖。新材料的应用与新的建造技术应与原有建筑部分形成对比且统一的关系,界面上通过新旧构件及材料的搭配与衔接来呈现出工业建筑更新后的新生命体特征,既能使人们看到老工业时代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又能感受到现代语境下的空间体验。

3.2保留痕迹

界面更新后的痕迹可通过直白的逻辑语言来提示人们建筑的哪一部分是被更新过的,设计者在更新设计中应留下线索,让观察者顺藤摸瓜,一目了然地判断出建筑的更新逻辑。如北京798艺术园区的佩斯北京画廊,前身为上世纪60年代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大型锯齿形包豪斯风格厂房,后由著名建筑师理查德•格鲁克曼(RichardGluckman)改造成为现代感与包豪斯建筑风格完美衔接,怀旧与现代性兼而有之的纪念性建筑。在外界面的更新处理上,设计者将厂房北立面的墙体全部拆掉,暴露其梁柱结构,用整片玻璃幕墙将其北立面进行封闭,但是玻璃幕墙并没有依附原有结构形式上的位置搭接,而是向后倾斜并退让至原有梁柱结构的后面使其被裸露出来,而梁柱结构很自然的被视为了外界面的装饰性大构件。因而裸露的梁柱结构与它后面锯齿形态的屋顶及高侧窗存在明显的整体性同构关系,这样清晰的建筑形态逻辑能够让观察者理解出其暴露结构真实的存在意义。这样的处理手段可以强化工业遗迹的场所精神,让使用者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并且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设计手段亦能够表现出界面形态丰富的层次变化和设计感。

3.3转换性格

不同的建筑类型有其特有的建筑性格,工业建筑也不例外。旧工业建筑更新后的功能定位是由业主的需求和原有建筑的空间尺度所决定的,故旧工业建筑更新之后,其使用功能将会有多种可能的命运归宿。然而更新后外界面形态的性格也应与其重新定义的建筑类型相吻合一致。更新后的建筑虽然能够体现出原有的工业元素与语境特质,但从场所意象角度来看,更新后的建筑形态所给人们带来的整体氛围应当是与原工业建筑有所区别的。界面形态赋予的材质、色彩、韵律与层次,外部空间与界面相互的关系,场地活动及与建筑所能发生的故事都应当通过建筑学策略重新去阐释。值得注意的是,当设计者完成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设计之后,还需要为业主制定出二次设计的建议方案。该建议方案主要用于考虑对外招商的业主入驻之后,可能会对其建筑外界面进行二次设计。故建议方案中应当提出针对二次设计的限制条件和建议,避免在二次设计中对原有外界面造成破坏。

4结语

我们不应粗暴地抹杀那些承载城市记忆、印证历史发展的宝贵遗存,而应将建筑保护与人们对新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城市增添持久与绚丽的色彩。而建筑外界面更新是将旧工业建筑再生及重新注入活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寒地旧工业建筑外界面更新策略的研究作为一个引子,希望能够为建筑师提供一个参考,为寒地工业遗址更新与再生的设计工作起到借鉴意义。

作者:张成龙 王汉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程颖.面向创意园区的旧工业建筑展示性再利用策略[J].城市建筑,2013,(09):25.

[2]李小海.现代建筑外界面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