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卫生医学范例

预防卫生医学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1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性行为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性行为、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优秀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6-7]。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孙桂鸿.小议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封3.

[2]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561-563.

[3]王夏强.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23):183-184.

[4]陈锦龙,吕刚,宋婧,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69-171.

[5]包常华.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781-782.

[6]胡晓艳,向丽,姜梁.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西南军医,2013,15(3):356-357.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2

纵观世界各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长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集中在治疗而不是预防保健,集中在治疗疾病而不是减少其发生。然而,近年许多发达国家的健康目标与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中,逐步出现了一个新的导向,即在推进医学整合和整体化保健的同时,日益重视预防保健的作用。

1为什么重视预防保健

与以前相比较,20世纪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逐步减少,即使继续发生的传染病也大多治愈。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为和环境等危险因素的逐步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非传染性的慢性病。癌症成为影响健康的新的突出问题。尽管这些疾病中的一些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单纯的治疗手段的成本效果不佳,不仅减慢了治愈的进程,高额医疗成本还致使社会和家庭陷入不堪重负的境地。同时,由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广泛存在和不断增加,一些慢性病日益成为影响人群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害。

以美国为例,研究显示,在生物医学惊人发展的时代中,目前美国的卫生系统处在最好的阶段也是最糟糕的阶段。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使美国卫生体系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同时,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却持续恶化,卫生保健费用也在持续增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公共卫生干预的进展与实施,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以及职业安全等,已使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增加了25岁。但是,同时期,一些可预防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仍在持续增加。美国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与结果分析显示,人群中的5%患有多种和复杂的慢性病,他们大约消费了50%的卫生保健费用。据估计,到2010年,大约1.4亿美国人将患有各种慢性病[1]。并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由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构成的变化,未来的人口将比现在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加之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卫生费用的巨额负担和快速增加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其可得的卫生资源也总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卫生系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全部医疗卫生需要;同时,也迫使决策者需要从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审慎的和明智的抉择,确保优先选择出那些对人群健康最需要、资源投入最具有成本效果的保健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尽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仍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2]。从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教训中,不难看到,健康发展目标与策略的选择失当和优先选择的错误,不仅要以生命和卫生系统绩效为代价,也将以大量卫生资源的错误配置和低效率为代价。美国就是此方面一个最典型的国家。由于卫生保健服务的优先选择不当,美国人均卫生费用比其他的工业化国家的中位数超过两倍;然而,许多卫生系统绩效和健康的指标均反映出这种昂贵的代价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3]。如在OECD国家中,美国主要健康结果指标位于OECD国家的平均线以下;并且,由于对卫生资源并没有采取优先选择的方式,美国卫生保健系统被认为培育了并提供了“低效的”和“过度的”服务,或是有害的并且是昂贵的服务[4];甚至花费了上亿美元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上[5]。国际卫生系统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如果延续治疗为主的模式,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挽救目前资源配置失当和低效率的卫生保健系统。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的健康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略以及卫生系统改革方向上,呈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强调预防优先和重视预防保健的作用,提倡通过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整合,关注人的健康的整体化,将资源优先配置在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预防保健干预措施上;通过基层卫生保健的提供而不是依赖高层级医疗机构,来改变卫生系统缺乏整体化、缺乏可持续性、低效率、不公平、高成本的状况。

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一些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加强预防保健对慢性病的干预作用,如美国,通过组建国家预防优先选择委员会以行使系统的进行预防保健干预研究和实施的职能。该研究委员会认为,预防保健可以提供高质量和可提供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应将其持续作为卫生系统的根基。作为一个国家,增加具有成本效果的预防服务的投资,不仅将节约有价值的卫生保健消费;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将有意义地改善人口的健康状况。美国的循证研究已获得了预防保健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有说服力的结果。例如,研究发现,如果对50岁以上人口提供定期的结肠癌筛查,每年将减少18000人因结肠癌的死亡,对每个挽救的生命年的结肠癌筛查费用低于13000美金,说明这是一项具有良好成本效果的预防服务。为了选择更多的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预防干预,减轻所有支付者,包括消费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在美国国家预防优先选择委员会的指导下,2001年美国对临床预防服务进行了优先选择的排序[6]。要求通过优先选择的方式,充当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对话、合作和革新的催化剂,期待卫生保健消费者、提供者、政策制定者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对预防卫生服务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序。在国际上,英国一直被认为是关注并实施预防服务的优先选择的典范。通过优先选择,英国近年的卫生改革与政策一直在强调预防保健干预的重要性和关注初级保健方面上。2006年1月,英格兰卫生部出版了白皮书———《我们的健康,我们的保健,我们说:社区服务的新导向》[5],其中强调将卫生保健资源投入转向初级保健和社区,并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该白皮书中提到,“我们必须确定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的新导向,来满足我们所面临的未来人口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导向我们的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使其机制聚焦在预防和健康促进上。这意味着费用重心的变更。”希望医院只提供他们应该提供的服务,使更多的服务的提供发生在更接近人们最需要的地方。

2如何选择应优先确保的预防保健

虽然在认识上逐步清晰,但在现实中,即使一些最发达国家,也没有对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好地发展、组织和投入必要的资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要优先确保的预防保健服务。卫生保健系统应依据其效果和价值(每单位健康改善的服务成本)来对服务进行优先选择,才能够显著改善人群健康,并花费更少的费用。然而,尽管在卫生保健系统改善过程中,需要有可得的证据来分配稀缺的资源以改善人群的健康和幸福;但决策者认为,现存的研究并没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证据。近年英国卫生政策的一个新的导向是投入更多的资源在预防保健服务上,促使公立和私立部门更多地关注预防卫生服务。但是,对于这一变革的挑战是要使提供者、支付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做出决定,优先选择那些最有效的、成本是可负担的预防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决策通常依据实际经验而缺乏按照科学的证据和有说服力的循证分析进行抉择。并且在卫生资源配置中,往往大量的尚未证明其价值的医疗服务占据了可以用于预防干预服务的资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07年英国建立了“健康英格兰”(HealthEngland),一个国家健康与幸福的研究组。#p#分页标题#e#

首先,“健康英格兰”的报告提出了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定义:“增强人口健康状况而设计的服务,与治疗服务截然不同,它主要是修复机能紊乱”[7]。按照这个定义,英国界定了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共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与安抚;学校卫生服务;传染病预防;非传染病的预防,包括吸烟,饮酒和其他物质瘾的干预、社区工作者的活动、有自助团体提供的服务、健康教育运动、信息交流;职业卫生保健;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决策者者依据有效的证据进行决策的要求,英国近年采用了优先选择的方法来进行预防服务干预措施的优先选择。在英国预防卫生服务干预的优先选择结果中,作为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吸烟税和饮酒税,被认为是能够最好的满足决策者期望的投入成本与效果目标的预防干预措施之一[8]。英国的卫生改革导向与政策要求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均要提供具有早期干预的预防服务,GP(全科医生)和初级保健托拉斯的工作要与当地政府的服务更紧密相连,确保对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支持。美国在卫生服务中耗费数万亿的费用,其价值一直值得争议,尤其这种昂贵的支出并没有用于提供最基本的、具有成本效果证据的预防服务上,因此,一直被认为是资源配置上低效率的代表。美国预防优先选择委员会认识到,由于过去卫生系统并未提供最重要的预防保健服务,死亡并未减少或者健康状况更糟糕;因此,他们提出有必要对所提供的卫生保健服务进行优先选择。他们认为如果卫生系统以及临床医生和病人能够优先选择一些最有效益的干预措施,并向人群和提供最有价值的卫生保健服务,美国的健康结果完全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并能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2001年美国预防合作组织(PartnershipforPre-vention)引导了一项研究,对由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和计划免疫咨询会推荐的25个临床预防服务的成本效果与健康影响进行了排序,排序结果确定了可以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预防干预,帮助决策者选择了应该确保资源分配的预防服务。例如,其中3个排在前位的预防干预分别是对高危成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儿童计划免疫和吸烟筛查及快速干预。以高血压为例,根据对预防服务的优先选择研究结果,30%的美国20岁以上具有高血压的人,50%在65岁以前可能发展为高血压病,而目前高血压患者中只有1/3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每年将花费1000亿医疗费用。为此,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对18岁以上所有成年人定期测血压,通过这种长期筛查的干预获得最大效益;并提出采用控制血压的药物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等低成本、效果好的干预措施。

3激励机制和政策

在国际上,英国是在卫生系统中倡导通过卫生系统变革进行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整合的代表性国家。英国通过整合打破现存的组织障碍,通过初级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的变革提供更加整合的保健服务,促进了医学整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疾病的防控机制方面,尽管已认识到影响疾病的因素非常复杂,但已确认个体行为是一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以及肾病和肝脏疾病。由于认识到经济激励可以对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英国采取了一些经济激励措施与政策,激励个体和相关机构改变其行为。如对个人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直接支付或者给予提供一些补助;对不健康的行为纳税,如吸烟附加税等。许多研究发现,对个人采取支付费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对于改变其不健康行为是有效的,尤其是作为对于减少肥胖、吸烟等干预的个体行为改善的激励方式。根据卫生大臣艾伦•约翰逊的战略,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癌症预防、及早诊断和治疗、扩大检查范围。英国于2000年实施第一个癌症防治计划,到2007年,该国75岁以下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17%,同时所有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上升。由于认识到吸烟是致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为控烟的预防措施之一,政府正在研究是否取消自动售货机的售烟服务。英国政府还于今年初宣布开展一项宫颈癌免疫计划。为确保病人得到及早诊断和治疗,英国政府将投资购买数字化检查设备,使目前的乳腺癌检查计划到2012年涵盖所有47岁~73岁的英国女性,同时使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下的肠癌检查计划到2010年涵盖70岁~75岁的所有英国人。为实施这项战略,英政府将在2010年前斥资3.7亿英镑,希望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癌症防治服务,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将做更多工作帮助降低患癌风险,确保病人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在治疗结束后为病人提供更周到的护理[9]。除了加强预防干预措施外,被誉为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皇冠上明珠的初级保健和通科医生服务模式本身就是其倡导预防保健的具体体现。英国GP通过集中在整个人的健康而不是单个器官的服务方式,强调预防和健康筛查;作为守门人,86%的医疗保健服务是由他们提供的,仅对真正需要专科医生治疗的病人进行转诊,并由此来控制成本[10];作为病人卫生保健“永久的伴随者”,为人群提供了持续性的和协调的卫生保健。这种服务模式不仅减少了住院和过度的检查以及不适宜的用药,加强了预期的保健服务,还提高了满意度,改善了健康状况。在风起云涌的卫生改革浪潮中,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针对巨大的费用负担和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卫生保健费用的难以为继、质量低下以及不公平的问题寻求对策,改变美国卫生保健系统的低价值和低效率状况。然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在过去的10年间,美国人群中有证据的临床预防服务的提供已得到改善,尽管有些服务在一些人群中仍然覆盖较低,如大多数肠癌的危险的人并没有获得筛查[11]。

4重视预防保健干预的效果如何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3

患者视自己为商品消费者,不懂诊疗规范,过度强调自身权益,预后不佳则将疾病风险转嫁,道德义务履行下滑甚至行为过激。医务人员为逃避风险采取防卫性治疗风行。媒体的不客观报道、过分炒作引发医患冲突。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可能通过“逆向选择”作用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针对医疗纠纷的现有法律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起不到约束作用。

二、对策

1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立法是构建和谐

医患关系的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公众等多方面,需要全社会督促医患双方履行义务。长期以来,法律制度缺失,使得在一般商业领域视为犯罪的行为在医疗界却逍遥法外,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遏制,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受害者。应完善卫生立法,规范医患行为,医疗事故赔偿额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加强医患冲突的社会管理。

2加强医患沟通、培育医患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医患双方积极行动,在不平等信息交流中维护双方平等的权利,谋求关系和谐。医学伦理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从伦理学观点看,所有患者有权力享受医疗且平等,有权利监督医疗权利的实现。医务人员应改善医患交流,便于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换位思考,尊重患者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进行多元利益的对比分析、优化选择,确保社会利益不受损害、多方利益合理兼顾。

3加快医院改革、完善医院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制定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创新医疗技术,拓展医院特色,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将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改善就医环境,以他律为手段,以自律为目的,提升医疗服务执行力、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患者满意度。

4患者和社会的理解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的关键医患关系是否和谐涉及医患双方,仅靠医务人员仁心、诚信是不够的。公众需有承担风险意识、履行配合诊治的义务、保持和恢复自身健康的责任;享有权利同时,对医学有正确认识,不能期待它包医百病、改变生老病死,不能只重结果不看过程。

5善用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医疗工作是社会关注热点,媒体是医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及时运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医院人性化的良好医疗服务,营造良好医疗文化氛围。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加强社会充分理解医务工作的艰辛、繁重、高风险性。宣传医药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指导患者解决好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致病因素问题。对媒体揭露的医疗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化解医患矛盾。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4

近年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快速的交叉融合,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社会学融入到医学科学之中,成为医学心理学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因素,组成社会的个体——人,并不是没有疾病的发生才称为健康,健康已由社会学的介入而延广到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完全适应于社会环境的人的积极状态[1]。由此可知,社会心理状态是诱发人体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就是对医学研究的重大推进。

1古代哲理的医学心理探讨

1.1《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分析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内经》中对医学社会心理学的论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本性[2]。在《内经》理论中,如“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以上理论印证了道家代表老子之哲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认为世间有气,气有规律性,物是气的一部分,人也是这样。表明人具有社会性,是受社会环境所作用的,而且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调节人的生理规律。若气运合一,则人健康发展,反之,人则呈病态发展。《灵枢•决气》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类别,并认为精微之气的运动、变化是整体之气变化的基础,而心理活动也是人体特殊的、运动的精微之气及其表现形式:“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为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以上论述也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是人的心理活动受社会影响的医学表现。心理活动作为精微之气的产物,与人体健康有内在的联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灵枢•本藏》)心理活动失常则破坏气在人体内的正常流转而导致疾病,或影响疾病的痊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灵枢•百病始生》)

1.2道教对医学心理控制的分析

老子曰:“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这便是老子所提出的养静论的原理与原则。他指出生命的源头,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要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始的静态,才是合乎常道[3]。庄子也说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认为圣人不是因为觉得清静有好处才有意清静,万物不足以挠乱内心的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因此,道教把“清静”作为道教教义之一。如同《真仙直指》所说的“清其心源”、“静其心海”,在修炼中追求一种“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的常清常静的境界。道教有《清静经》如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生理、生化的变化,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即情绪与心身健康关系密切。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情绪,消化其心理的冲突,则可结郁成疾。道教的清静实际上就是学会掌握自己,控制调节情绪,适应自然环境以维持心理健康。

1.3对古代诗歌中的医学心理分析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作为社会总和的人,一生中都会与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交往,虽然其交往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有其交往的目的和需要,并且希望达到目的。一旦愿望实现了,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相应的肯定性情感体验,尤其是人生处于逆境时,容易发生种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这时候需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某种慰籍,或宣泄愤懑,或倾诉悲伤,或抒写感慨,或激励友情。这样,情感就能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心理上得到某种平衡,且不唯在精神上能减轻压力,还能在困境中见到希望与光明,增强生活的勇气[4]。所以,古诗歌中有很多都是以物咏志、借景抒情。如唐代白居易在《舟中夜雨》中云:“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头。船中有病客,左降到江州。”诗人伫立船头,极目江天,云雾迷蒙,秋风肃瑟,心事浩茫,仰天长叹!因为忠而遭妒,贤而不用,满腔忧愤,心如火焚。于是,在诗人的眼中,一切景物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夜雨冷冷,浊浪汹汹,这是诗人心理感情色彩的表现。当这种沉重的伤感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某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由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畸形作用而致。个体的人格受到损伤,心理健康受到损害,产生心理障碍,从而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现代医学心理学的探讨

2.1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心理学包括现代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①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自从健康心理学于1978年正式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学科专业的辉煌阶段,吸引了来自许多领域人们的广泛关注。健康心理学理论的模式焦点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5]。这个模式认为,尽管疾病的原始发生是由物理性损害引发的,但疾病的危险因子、症状的严重程度、疾病的时间过程和预后等都被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变量所影响。目前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自我防卫机制两个方面。健康的应对和适当的自我防卫均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当前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健康的应对方式和适当的自我防卫方式,从而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增强国力。②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量是临床心理学的早期成果,但关于它的使用、报告、质量控制等无明确规定。面向21世纪,基层保健和家庭医疗服务将会蓬勃发展,为适应此发展,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必须加速改革,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渡,这样才符合21世纪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临床心理学的分支——行为医学必将弥补这些不足。③咨询心理学的发展。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支,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咨询对象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从而挖掘来访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在国外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80年代,这一类型学科在我国也开始发展起来。它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正是因为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并且与文明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相适应。社会发展对心理咨询的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也日趋复杂;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际交往就越频繁;社会生活的节奏越快,由心理社会因素带来的纠葛也就越多。b.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的标准更加完善。c.心身医学的发展使人们不断明确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重要影响,而这些疾病又是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d.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现代社会的人,需要更多的理解,需要有充分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p#分页标题#e#

2.2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目前,世界上正兴起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医学,这就是心理神经免疫学。科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用精神力量可以医治疾病。科学研究证明,任何心情变化都会影响机体的健康[6]。比如,轻松输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传染。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科学家们预言,临床应用心理神经疗法将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恐惧、紧张、失败、孤独感之所以有损于健康,是因为这种精神状态能在大脑内发出某种信号,继而在神经末稍产生一种分子,这种分子发出的信息,能使抗体细胞疲惫不堪,削弱其免疫的能力。此外,免疫系统内还有第二个联络网,这就是生化网。带有信息的分子无需经过神经纤维,直接在血液中流动,传递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80多个这样的“信息载体”,人的感情反应即产生于此,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医务人员对7651名45~54岁的男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女伴的男人死亡率是有女伴男人的一倍多,他们日常生活都很紧张,肾上腺消耗大量的激素。实践已经证明,精神因素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也起积极的作用。医务人员随意把86位患乳腺癌已扩散的女性分为两组,一组用正常的方法进行治疗,另一组除正常的治疗外,每周还举行一次“集体疗法会议”。会上,她们各自畅述自己的病情,也就是进行精神疗法。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同时进行精神治疗的一组病人平均又多活了27个月,有3名患者经过精神治疗至今仍健在。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5

关键词:医患矛盾;主体关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

正值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通过之际,发生了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主任遭到患者家属持刀伤害致死的严重刑事犯罪事件,嫌疑犯将要受到法律惩处。为保障医师的执业安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委在2014年曾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刑法修正案(九)》均将“医闹”入刑。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场所已明确为公共场所。凡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人格尊严者,均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确定为寻衅滋事罪和威胁公共安全罪的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57条明确指出:“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环境”。主席曾对卫生工作有过指示:“你们对待医生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态度,要爱护尊敬他们”。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就是对其他患者生命的保护。伤医事件是医患矛盾的极端表现,除了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护卫生人员安全、严惩少数犯罪人员外,也应该反思一下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来预防和缓解我国的医患矛盾。用法律的手段,依法治理新时期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和医患关系,将“健康中国”的建设由医患双方来共建共享。

1主体和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主体(Princi-ple)和(Agent)的关系。病人是“主体”或称为“委托人”,而医生则是病人的人。病人就医时将他或她的发病情况和症状告诉医生,并授权医生为其做出重要的临床治疗决策,这是一种依赖于“”的博弈论概念。由于医生与病人之间对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医生是受过多年临床专业训练的,对患者所罹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各种可供选择的药品、治疗方案是非常熟悉的。而患者一般来讲对医学知识是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的。当病人不能完全理解医生的行为做出临床决策时,处于主体和关系的医患双方之间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医生没有完全与病人充分交换信息、耐心解释情况时就会造成相互不理解,甚至发生误会和冲突。但人角色的医生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坚持要求住院、转院、或指定索取特殊药品、检查项目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与医生发生争执,试图让人(医生)做出委托人(患者)想要做的事,而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执行的。医患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诚实的委托-关系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能忠于职业道德,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医生均能成为患者的完美人。医德(MedicalEthics)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鼓励形成这种诚实的行为[1]。

2维护医患双方的人格尊严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提出了“卫生系统改善绩效”的口号。卫生系统的绩效有3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改善人群的健康,二是卫生系统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三是对疾病的经济风险的保护。报告中提到“健康的另一个问题是疾病本身和医疗保健也会威胁到人们的尊严和他们控制自己所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反应性包括对患者的尊严、隐私权、保密性和自主权4个方面。反应性的各种表现会造成对“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损害,以及疾病带来的恐惧”。(1)所谓尊严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在实践中,我们不能轻视患有遗传基因的罕见病患者,也不应该歧视或羞辱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因为这会侵犯基本人权。同样在老年护理或临终关怀中也应该体现对老年人的道德尊严观念,让他们获得有尊严的照护和死亡;(2)患者对自已的健康状况有权隐私,个人的健康信息不能公开;(3)保密性是决定谁有权获得个人健康信息的权利。医生或医院应负有对患者或健康人的健康信息保密的责任;(4)自主权是指患者有参与自己健康的选择权利,包括医生对自己治疗方法的选择。此外,对患者群体而言,还要包括:(1)对急症患者应该立即关注,在非急诊情况下也应有合理的等待时间;(2)建立有足够质量和空间的便利的医疗设施和医院伙食;(3)接受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和提供照顾的个人或组织;(4)自由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或服务机构。当我们回顾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时,可以看到医患双方都需要给予尊严的对待。

3影响医患信任的伦理和政治因素

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十个年头。在总体设计和五大体系改革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面临着很大的社会挑战,医患矛盾和医患信任(Patient-physicianTrust)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医闹”则是对医生和医疗机构信任危机的极端暴力表现。医患信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部分法治国家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都是寻找律师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的。有文献报道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医患信任危机[3,4]。表现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暴力和紧张。信任危机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任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如病人和医生的信任关系,也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病人对医生是否信任,对中国未来发展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需要发展以信任为导向的生命伦理学的一些关键理论、方法论和哲学要素。将信任视为像自主和公正这样的核心规范一样重要,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发展以信任为导向的生物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38个字、6个方面的新时期的中国卫生工作方针是以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的。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应该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保障医患信任关系的政治基础,“健康中国”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来创造。根据医患矛盾的调查,很多情况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如医疗保险制度在执行总额控制或按疾病分类支付制度改革中,每当年底时由于医院担心医保总额超支,严格控制医保患者入院,转而多收外地病人或自费病人。在试点实行按疾病分类前瞻性支付方式时,也会发生医院偏向于接受并发症较少的患者,对可能超支的疾病编码就会拒收或转院,从而造成医患矛盾。

4建立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

4.1发扬大医精神

做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对患者要有爱心,即所谓的“医者仁心”。1927年建立上海医学院的颜福庆院长一生的训诫是:“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他建立的红十字会总医院的院训是“病人至上”(摘自上海记实记录片《大师》)。主席教导我们要“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以患者为中心”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

4.2开展医德教育,培养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对医院的医务人员无论是在住院医师或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均要将人文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列入培训教材。医德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的教育,尤其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很多医患矛盾是源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缺少思想沟通造成的,从而形成误会,不断加深。殊不知在医患沟通中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医生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自然史,而患者或家属对病情知之甚少,因此,作为医生就要耐心地说明。医生往往由于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向患者仔细地讲解,由此造成矛盾。因此,医患之间的沟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给医生一些卫生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知识。

4.3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死观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很多人往往会引用一百多年前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来说明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完全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医疗保健,人的健康状况至少受到6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临床、心理、体格、精神、宗教、社会。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会不断增加,但是不可能是长生不老的,需要人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患者有钱就一定能够治愈百病。如果没有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就迁怒于医生和护士,甚至造成伤医事件,这是绝对错误的。“健康中国行动”明确告诉我们,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的健康除了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个人的生活行为所决定。很多慢性病患者由于既往不重视个人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脂、高尿酸症。医院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开出健康的处方,对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观和生死观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4.4加强风险防范和医院法制建设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6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7

1.1开展微笑、便民服务

对每一个进来医院的人要热心接待、微笑服务。接受电话、口头等咨询服务,对咨询的病人根据病人主诉内容告知病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就诊时需要做检查的,仔细为病人讲解检查要求,同时给病人检查须知单,交代需要提前准备的注意事项,如肝功能检查的禁食、禁饮时间,泌尿系检查需要膀胱充盈等。请病人按规定时间准时来检查,以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对需门诊输液治疗又因工作及家庭原因不能立刻进行治疗而病情又允许的病人,可以先服口服药,中午或晚上再来输液,这样就能做到工作、家庭和治疗三者兼顾。

1.2营造轻松舒适的就诊环境

在门诊部显眼位置悬挂及张贴醒目的各项就诊治疗检查流程图,让病人清楚怎样去就诊、交费、在门诊治疗的取药、注射、输液治疗;住院治疗的先检查、再到住院部,节省时间不走弯路,并张贴有禁止吸烟、防滑、防骗等温馨提示,每个楼层设有报纸、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资料等。保持候诊环境整洁、干净,室内摆放绿叶植物;儿科门诊摆放和多粘贴一些幼儿喜欢的,如喜洋洋和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的图画、卡通画,屏幕上放映猫和老鼠、西游记等的动画片,使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地方,减少紧张、恐惧,以减少害怕和对陌生环境的抗拒心理,从而主动配合治疗输液,也让时刻绷紧神经的家长在幼儿专心看动画片时能有稍许休息放松。室内灯光明亮、布局合理,医务人员挂牌公示、着装整齐清洁并佩带胸卡、实行微笑服务和党员先锋模范岗。有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的,由护士带领先在一、二楼做必要的检查,然后再上三楼住院部。在住院部,除了基本的一人一床一桌一椅一水瓶外,我们设有水杯、纸笔、免费电话等便民措施,供病人和家属使用;还设有意见箱,方便病人提供宝贵意见;病人出院时,为病人办好出院手续,做到住院接诊、出院相送。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关心,让病人感到安全、安心。

1.3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护士在工作中学习、多观察,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定期参加各种理论、操作练习,及时发现不足,及时加强练习。针对人们普遍对打针输液有恐惧的心理,通过不同的进针角度和方式、适时分散病人注意力等以减少疼痛感,并且操作尽量做到稳、准、快,一针见血,减少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对年老体弱、长期输液、血管难找的老年病人,冬天输液前先帮他们打来热水,浸泡双手或用热毛巾敷手,让血管充盈后再进行穿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理论和技能,以便更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病人的安全,让病人信赖和满意,护士工作的自信心也更足,从而减少了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4做好就诊环境醒目标识

由于病人对医院这个陌生环境了解不多,又受病痛影响通常会出现紧张不安的心理,特别是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须做皮试的病人,这种心理会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容易出现手足出汗、心跳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影响皮试结果。这时候更要做好心理护理。注射室和观察室的醒目位置我们张贴皮试的程序、一般反应和过敏症状。交代好注意事项并告诉病人出现过敏反应的是极个别的人,如一旦有不适症状,立即告诉医生和护士,我们会立即处理;我们也会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处置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对那些学龄前儿童,不愿输液的幼儿,就先和他们聊一聊他们喜欢的人和事、小动物等,让他们的心情往喜欢的方向走,尽量分散他们对输液和护士的恐惧感;可以带他们亲自去观看其他患儿的注射输液过程,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强调输液并不是很疼的,抓住患儿心理特点和家长一起鼓励表扬患儿,取消患儿的恐惧和顾虑。让病人和家属感到安全、安心。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态度和蔼亲切,对病人有疑问的地方应不厌其烦的仔细重复讲解,直到病人清楚理解为止。当病人感到焦虑、紧张时,及时安慰、鼓励他们,帮助病人调整心态,消除紧张的情绪。在观察室播放轻柔、温馨悠扬、舒缓的音乐,让病人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舒缓下来。

1.5创新沟通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在乡镇农村也日渐增多,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这为医患电子沟通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我们目前的沟通局限于医院沟通、电话拜访和走访询问,这种小范围的沟通效果不佳,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针对出院病人有条件地采用电子邮件、QQ聊天系统进行电子沟通。采用QQ聊天系统沟通不仅可以节省通讯费用,而且大都能留下沟通记录,以备查询、研究之用,实现口头沟通、电子文字沟通、语言沟通的三者合一。此外,为了方便病人更多地了解预防、治疗疾病的信息,医院开设“医患沟通板报”,针对不同科室的病人分门别类,医生介绍相关的注意事项,病人可以随时在板报上提出问题、留言,医务人员可以随时解答。提醒病人密切关注医护人员相关温馨提示,利用板报实现医患双方良性互动。

1.6与病人真诚交谈,促进治疗护理

交谈是一门艺术,与病人交谈的难度相对更大,既需要摸清对方的文化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又需要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医学理论变换成浅显易懂的语言,使病人明白。善于与病人沟通,善于做病人的思想工作,能够把握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病人的满意度普遍较高。笔者对本院近5年来每年获评优秀的医务人员分析,虽然很多人技术水平相当,但获评优秀的人员服务态度都很好:他们都能对病人及家属热情相待,笑脸相迎;当病人及家属有疑难时,他们能设身处地分忧解难,从不恶语相向。因此他们能被评为优秀医生和护士。我们随时随地的和病人交谈,包括疾病、治疗、护理、担忧、困难、家庭、事业等,直接间接的得到与治疗护理有关的信息。这样一方面让病人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关心;另外一方面,我们从谈话中也得到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信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希望他们早日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1.7送医送护下乡服务

直接面向社区和乡村,几乎每月都固定几天下社区和乡村给小儿免费打疫苗和健康体检。同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和老年人群,每月组织免费体检,当发现健康情况有变化时及早干预,督促及时就医。时刻关爱他们的健康,随时予以生活、饮食指导,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过去曾经在医院治疗的病人,我们实行定期回访,开展老病人义务复查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老病人的康复情况和身体状况,提出相关建议。既展示医疗机构的爱心,又可以增进交流。我们正在走出医院的围墙,走进社区和乡村,走进千家万户,提前与“潜在病人”“未来病人”沟通,用真诚赢得群众的信任。通过给病人和群众免费义诊,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无偿地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建立稳固的医患关系,树立医院关爱社会、关心新老病人的良好形象,也为医院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将B超、X线片检查、心电图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做成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墙或健康教育处方,分发提供给病人、家属及群众随时阅读,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努力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群众知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知识并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第三,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实行“卫生院—村医生—村民个人”的联网管理,村民有健康问题,可以先找村医生解决,村里解决不了的再到卫生院来看,在我们卫生院解决不了的复杂病症就往县市级送,这样就保证村民在家门口能看普通的病,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有新农保。采取这样的亲民、便民措施,既保证了村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得到了实惠,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解决了大医院拥堵严重、卫生院门可罗雀的生存环境。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使病人熟悉检查、治疗流程,不安、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缓解,不良情绪和防卫心理均减轻,乐意配合治疗护理,治疗效果明显,平均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明显减少,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病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减轻医务人员的顾虑:如治疗过程中给护士一个微笑,一句理解的话语,都会改变医务人员的心情和态度,他们会更尽心尽力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达到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共同目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2013年度门诊病人量45000人次,比上年增加9000人次;住院病人量1383人次,比上年增加244人次,都比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明显改善,投诉和纠纷明显减少。

3小结

预防卫生医学范文8

关键词:健美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健身运动

大学生作为支撑未来国家建设的核心群体,各高校有义务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体育运动,预防与纠正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参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认识自我,完善情感,锻炼意志,提高道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在高校中,健美操运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并且覆盖人群也不仅局限于女生群体,更多的男生也逐渐加入健美操运动中,加之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性,使得这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备了更加显著的作用[1-3]。

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表现及其成因

1.1 适应障碍类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现实和社会问题的适应障碍,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的突然改变时,会出现适应障碍的表现,短时间内心理状态无法适应各种环境的突然转变,适应能力弱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调整,才能适应,长此以往,就会因为适应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转变为心理问题。

1.1.1 学习不适

相较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没有了教师的敦促、家长的监督,学习上更多倾向于自主学习,学习环境比较宽松,由于缺少了教师与家长的双重推动,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被动性凸显出来,加之大学中人才汇聚,学习压力与竞争性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往往使大学生产生不适与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找不到学习目标,面对增多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安排,从而出现考试焦虑,甚至习惯性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表现出紧张迷茫、焦虑、自卑、厌学、情绪躁动、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状,给身心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1.1.2 环境不适

环境的改变是大学生面对的最困难的挑战,包括生活环境与人际环境的改变。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生活地域的巨大转变,饮食、气候、习俗等都是大学生必须适应的转变,在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时,很多学生产生适应困难的症状,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无法适应饮食、气候、卫生习惯,从而引发大学生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甚至产生心理阴影。人际环境的改变也会对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大部分学生面对陌生的人际环境,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不适现象,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对于新的人际环境,融入比较困难,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很容易造成人际交流障碍,逐渐就会产生孤僻、自卑、焦虑、带有攻击性的性格等心理问题,严重者,性格会扭曲,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4]。

1.2 情绪障碍类

情绪障碍是指个体由于各种压力因素而产生抑郁、焦虑、悲观、无助感的心理体验,会导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症状表现。现阶段,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情绪管理与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情绪障碍的困扰,继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2.1 自卑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情感。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自卑心理强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特别低,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心理状态十分脆弱,承受不了打击,多愁善感,与人交流困难,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5]。

1.2.2 焦虑

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忧虑,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考试焦虑、就业焦虑、情感焦虑、人际关系焦虑等。大学生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力随之而来,问题与挑战的增多,使学生出现焦虑心理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得焦虑心理问题频发。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是产生压力继而导致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社交问题带来的影响比较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压力,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

1.2.3 抑郁

抑郁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情感,表现出强烈的孤僻、哀伤、烦躁、失落等消极状态,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情绪压抑的现象,短期的抑郁情绪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防卫功能自动消除,恢复心理平稳;长时间的抑郁状态则会直接导致抑郁症,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则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郁症状[6]。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也时常出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抑郁症严重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等言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十分严重。

2 高校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健美操音乐的健心作用

健美操运动是一种伴随音乐,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身体活动,以矫正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有氧运动,伴有音乐的运动过程是健美操运动具备良好健心作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健美操音乐可以活跃运动氛围、调动学生情绪,使运动过程更加开放并且充满乐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投入度;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消除心理防御性,充分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达到有效的心理放松效果,产生“运动愉悦感”,并且有节奏的音乐,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极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特性。

2.2 改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评价与感受,很多大学生长期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概念的偏差,对自身过低的评价导致自信心的缺失,从而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健美操运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体的训练与各种动作的完成,促进大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形体的改善会改变大学生的心态,提高自信心,摆脱负面情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生活,同时,掌握健美操动作的过程,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尤其是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之后,内心的成就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摆脱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困扰[7]。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健美操运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单个动作的学习,还是组合动作的掌握,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如身体不协调、动作完成吃力、体力消耗过快等,因此健美操运动的学习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想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努力练习,克服身体的疲劳与心理的惰性,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提高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对学生的磨砺锻炼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4 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

人际关系的失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极易引起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加重学生的孤独感与自卑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得到认同感,自我意识发生偏差,而健美操运动,无论是参与方式,还是学习内容,都在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健美操运动有着良好的健身性与健心性,健身性表现为增强体质健康,改善身体形态;健心性表现为排解不良情绪,释放压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对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需重视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将健美操运动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3.2 建议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将健美操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需要重视健美操运动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健美操运动,将其列入必选体育课程项目,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积,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

(2)将健美操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落实到每一节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环节,因此各高校需要重视健美操运动的教学质量,引进健美操教师人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在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控,积极获取学生反馈,及时进行技术指导与心理开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健美操运动的积极作用。

(3)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各高校需要积极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保证合理运动量的同时,避免难度过高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择教学方法,合理选择考核方式,满足不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公平、有吸引力的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