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类范例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范文1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探索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是我国大学生物类学科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物类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升学打下基础,是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基础[1-2]。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各专业均开设了有机化学课程。目前,该课程教学团队共5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4名,都拥有博士学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教学团队长期注重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期望为生物类专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根据生物类专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类专业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对有机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教学团队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修改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其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及课程要求满足各专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根据最新有机化学的教学大学(2019版),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包括饱和烃、环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酯类、糖类、杂环化合物、旋光异构等物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同时重点讲解自由基取代历程、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的反应机理;第二部分是实验课,包括有机化学认知实验、熔点测定、蒸馏、乙酸乙酯的制备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在开设实验课时,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等,如在有机化学课程试验中,实验目的和要求是让学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并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有机实验仪器,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掌握有机物的制备、提纯方法,学会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数据,获得科学的试验结果。本课程授课学时为60-68学时,其中实验课要求不少于20学时,理论课根据不同生物类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力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继续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中心是老师的“教”,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3-4]。第一,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严格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对于有师德师风问题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优评先,剔除出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学风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参加全国优秀教师学习案例的学习;认真学习师德师风规范与基本要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建设。要求教师之间每学期不少2次的相互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及时开展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包括雨课堂、钉钉等新的在线教学工具的学习和使用;要求每个教师学习不低于2个学校幕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教学团队汇报学习心得;鼓励教学团队成员进行课程进修和提高学历学习,其中3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次进行课程进修。使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

2.2注重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6]。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本教学团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考核(作业、到课情况和回答问题)、实验考核(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期末卷面考试三部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为了量化平时成绩,通过钉钉和雨课堂进行签到、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课下与老师互动情况等进行统计,同时录课视频,统计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综合成绩通过平时考核(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卷面成绩(60%)的加权计算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权重,有效调动了学生课下课上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积极性。

2.3成立以宿舍为小组的学习团队

抓住学生课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每个班级集中在几个宿舍居住,每个宿舍选出来一个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习小组长,化学老师每周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回顾,同时让小组长汇总宿舍同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通过小组长这个纽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知识的交流。通过该措施的有效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面貌得到很多改善,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跟老师的互动也开始增加。

3注重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改革

大多数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往往老师先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目标和实验原理等,再给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并让学生自己操作而得到验证型性的结果[8]。这种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成功率。然而,学生相当于被动接受实验教学,并且学生对于能够预期的实验结果往往失去了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直接把实验结果写到实验报告上交给老师。这样的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基于此,本教学团队在2019级教学大纲中,注重课程实验的操作过程,允许实验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避免了“填鸭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客观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帮助解决学生遇到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总书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格局[9],同时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0]。在各个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1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深挖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地与课程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一,将有机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冰毒”甲基苯丙胺属于有机化学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结合该化合物的性质,讲述“冰毒”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第二,挖掘对有机物性质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例如在第九章醛酮琨中的黄鸣龙还原反应中,给学生详细讲述科学家黄鸣龙为国争光的爱国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讲述我国在有机化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坚定学生的文化和制度自信。例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肥皂主要成分属于第十章羧酸的衍生物中羧酸的钠盐RCO2Na。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述我国在宋代就有非常成熟的制作工艺,将皂角捣碎研磨添加一些香料,制作成肥皂团,供人们洗面洁身使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12]。青蒿素是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属于有机化学第十六章的类脂化合物,除了讲述这一成果对人类抗疟疾的重大贡献,更要强调屠呦呦等科学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难、淡泊名利地投入科学研究,最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思政元素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体现,有利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信仰,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5课程改革的成果

生物科学类范文2

[关键词]课程整合;PBL教学;满意度调查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类主干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各门课程各自为营,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导致生物类主干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1],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医学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大力推行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为理想[2]。整合课程(integratedcurriculum)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课程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科各自为战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3]。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排整合,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4]。笔者调研和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课程时,发现其将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组织胚胎学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并配置了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5]。2019年以来,本教学团队结合本校师资和教学条件,将本校医学院四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相应设置了PBL教学设计,在2018级班级中进行讲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课程整合方案

本教学团队承担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团队教师以及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复,比如,DNA复制以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均有讲述,基因的结构则在三门课程中均涉及,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超标,并且严重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正是由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导致教师只能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即使有的教师尝试PBL教学以及“千问计划”等教学方法改革,也由于学生没有时间查资料和整理问题而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不佳。因此,本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革,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本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将现有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整合为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来生物化学讲授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部分由细胞生物学细讲;基础生物化学从酶开始讲,涉及七个章节的内容,包括酶、维生素、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包括分子生物学讲授内容基因的结构、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医学遗传学的讲授内容。整合之后,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解,减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负担,降低了该课程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

(二)教学学时的设置。对应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对理论和实验课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图1),其中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时有所增加,增加了6学时的PBL教学和4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课增加了细胞传代实验;基础生物化学课时大幅度缩减,由原来的的80学时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更改为34学时的理论课,6学时PBL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课;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课,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和6学时的PBL教学。综上所述,整合之后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的理论总学时由原来的146学时缩减为98学时,实验总学时44学时不变,增加了18学时的PBL教学,综合学时由原来的190学时缩减为160学时。总体来讲,整合课程减少了总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PBL教学设计。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后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均设置了6学时的PBL教学,本教学团队采用集中备课和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了PBL教学设计方案。总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小组展示”的方式,每个班级分为4-5组,每组12位同学,由教学团队中4-5位教师带领每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其中医学细胞生物学针对的是大一下学期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难以设置综合性的案例,教学团队根据常见的案例结合细胞生物学知识,前两个学时针对案例分组讨论(教学资料包括教师版和学生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整理资料,剩下的四个学时由学生分组以小品或者幻灯片的方式把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最后,小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过程根据PBL课堂评分表计分,计入期末考试的平时成绩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生物化学的PBL教学设计主题为“胃不好,吃嘛?”涉及萎缩性胃炎的概念和病理变化、水溶性维生素的概念、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中维生素B12的角色、维生素B12的消化吸收过程、萎缩性胃炎的防控等知识点;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PBL教学设计主题为“我想要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涉及的内容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DNA复制与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单基因遗传病、产前基因诊断、医学伦理等。

二、整合课程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生物科学类范文3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探索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我国大学生物类学科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物类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升学打下基础,是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基础[1-2]。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各专业均开设了有机化学课程。目前,该课程教学团队共5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4名,都拥有博士学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教学团队长期注重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期望为生物类专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根据生物类专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类专业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对有机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教学团队分别在 2016 年和 2019年修改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其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及课程要求满足各专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根据最新有机化学的教学大学(2019版),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2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包括饱和烃、环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酯类、糖类、杂环化合物、旋光异构等物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同时重点讲解自由基取代历程、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的反应机理;第二部分是实验课,包括有机化学认知实验、熔点测定、蒸馏、乙酸乙酯的制备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在开设实验课时,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等,如在有机化学课程试验中,实验目的和要求是让学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并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有机实验仪器,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掌握有机物的制备、提纯方法,学会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数据,获得科学的试验结果。本课程授课学时为60-68学时,其中实验课要求不少于20学时,理论课根据不同生物类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力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继续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中心是老师的“教”,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3-4]。第一,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严格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对于有师德师风问题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优评先,剔除出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学风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参加全国优秀教师学习案例的学习;认真学习师德师风规范与基本要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建设。要求教师之间每学期不少2次的相互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及时开展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包括雨课堂、钉钉等新的在线教学工具的学习和使用;要求每个教师学习不低于2个学校幕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教学团队汇报学习心得;鼓励教学团队成员进行课程进修和提高学历学习,其中 3 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次进行课程进修。使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

2.2 注重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6]。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本教学团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考核(作业、到课情况和回答问题)、实验考核(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期末卷面考试三部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为了量化平时成绩,通过钉钉和雨课堂进行签到、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课下与老师互动情况等进行统计,同时录课视频,统计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综合成绩通过平时考核(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卷面成绩(60%)的加权计算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权重,有效调动了学生课下课上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积极性。

2.3成立以宿舍为小组的学习团队

抓住学生课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每个班级集中在几个宿舍居住,每个宿舍选出来一个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习小组长,化学老师每周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回顾,同时让小组长汇总宿舍同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通过小组长这个纽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知识的交流。通过该措施的有效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面貌得到很多改善,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跟老师的互动也开始增加。

3 注重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改革

大多数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往往老师先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目标和实验原理等,再给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并让学生自己操作而得到验证型性的结果[8]。这种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成功率。然而,学生相当于被动接受实验教学,并且学生对于能够预期的实验结果往往失去了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直接把实验结果写到实验报告上交给老师。这样的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基于此,本教学团队在 2019 级教学大纲中,注重课程实验的操作过程,允许实验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避免了“填鸭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客观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帮助解决学生遇到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 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总书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格局[9],同时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0]。在各个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1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深挖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地与课程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一,将有机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冰毒”甲基苯丙胺属于有机化学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结合该化合物的性质,讲述“冰毒”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第二,挖掘对有机物性质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例如在第九章醛酮琨中的黄鸣龙还原反应中,给学生详细讲述科学家黄鸣龙为国争光的爱国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讲述我国在有机化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坚定学生的文化和制度自信。例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肥皂主要成分属于第十章羧酸的衍生物中羧酸的钠盐RCO2Na。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述我国在宋代就有非常成熟的制作工艺,将皂角捣碎研磨添加一些香料,制作成肥皂团,供人们洗面洁身使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12]。青蒿素是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属于有机化学第十六章的类脂化合物,除了讲述这一成果对人类抗疟疾的重大贡献,更要强调屠呦呦等科学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难、淡泊名利地投入科学研究,最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思政元素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体现,有利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信仰,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5 课程改革的成果

生物科学类范文4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生物科学类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领域;应用研究

一、前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发展,但是高校中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状况。首先是因为高校的教学投入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呈现出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缺乏对现成教学软件的认识等都是较为主要的原因。另外也有对计算机应用了解较少而导致的误解,使得计算机与大学专业教学的开发使用无法在实践中发挥应该具有的价值。

二、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现状

生物科学的空前发展决定着大学生物科学课程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科学的变革,当下的生物科学知识类别空前复杂,专业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信息也在不断随着社会发展更新。大学生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整个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主动把握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拥有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与能力。目前,计算机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飞跃般的发展,但是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还是会被误解成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会非常复杂。计算机的应用实际上是对老师的讲解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最终的课程教学依旧离不开老师,于是在推行过程中认为其存在的价值与付出的成本无法平衡,于是领导的认识不足便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又一层阻力。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直接与用户端建立联系,用户在人际互动的使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所以实际上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仅不减,还能提高传达知识信息的多样化展现方式。当下的教学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幻灯片等,因为制作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对使用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所以长期占据使用功能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不易储存、对使用技能的要求较低且形式单调等问题,学生如果在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便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加大。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的好处就是,可以基本上取代和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

三、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当下高校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分析,由于硬件设施尚有欠缺等,计算机在生物科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的处理

计算机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计算机自身存储的信息资料,通过各种存储器对外接收的设备或者是终端及网络在拓宽人们视线的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教学科研的信息。其中可能是使用者自身存储的整理过的文档或者是图片等,也有可能是实验中利用其他存储装置产生的图文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材料。许多网站上有专门为生物科学教学科研服务的信息,在讲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获得知识。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料,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有力的推动。

2.编写电子教案

生物科学的学科教学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因为研究的成果都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所以相应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室都是利用笔和纸对教学提纲的记录和设计,所以一旦观点发生变化,进行修改等都非常麻烦,不仅费时间还费精力。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就可以将教学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不断的修改也容易简单。在进行课程陈述的时候,也可以将回执的图片等利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播放,便于学生了解到教学的意义,也可以使得学生明白整个教学的具体安排,提前做好规划,保持教案的体系完整性,也使得教案发挥更大的价值。

3.课堂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在生物科学教学中应用,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课堂教学方式。一般进行教学的应该是专门的教学软件,但是当下部分教学软件依旧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制作或者是获得一份完整的课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适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的软件制作所需要的人才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小课件等制作还是有着明显的意义的。

4.实践的具体模拟

生物科学中的大量研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观察,观察整个研究的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但是可能只有实验者才有机会看见整个过程的神奇之处,也使得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代入的情景,学习兴趣较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将整个生产活动进行再现,如“活动”的研究对象植株的生长、血液的循环以及物质的新陈代谢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一定的再现,方便学生可以自己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明白生物科学研究中的有趣之处。在记录研究数据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子的专业等进行研究,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计算机绘制出的数据统计图等也更加生动直观,对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教学在教育界的普及是教学随着时展的重要表现,也可以缩短教学的时间,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扩大教学的容量,方便知识的扩充和更新,刺激学习者多角度获得教学成果。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的时代,新概念以及新技术等都层出不穷,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事物做出回应,引导着现代教学手段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绪华.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6(9):48-51.

[2]孙绪华.CAI在大学生物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6(2).

[3]张铭.高校生物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探讨[C].中国生理学会第三届计算机在生理学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2012.

[4]赵丽娇,钟儒刚,甄岩.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7,25(8):001035-1037.

[5]唐颐,胡军,王晓青等.计算机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s2):40-43.

生物科学类范文6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强调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落实新课改理念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情境教学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生物科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我们教师就可以从血友病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兴趣。血友病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类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病症最早叫做“皇家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应为这类病最早发现在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本育有两儿四女,大儿子因为血友病而病逝,次子继承王位;他们的两个女儿和健康男人结婚后分别生下一名外孙女,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但是都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血友病通过英国与欧洲各大王室之间的通婚而传播到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从而出现了“皇家病”事件。在教学前,我们把这个知识讲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

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四、结语

生物科学类范文7

【关键词】新科学信息;生物学教学;作用;运用途径

一、新科学信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新信息,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以色列工学院最近宣布,科学家首次从胚胎干细胞中培养出人类心脏组织。他们培育出的心脏组织,可以自然跳动,并且有新生心脏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性。这些信息是有关艾滋病和干细胞研究进展的新信息,可拓展学生对艾滋病和干细胞的认识,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新科学信息,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2.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气氛。在课堂及时补充一些新科学信息,则能有效地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愉快教学”。例如,寨卡病毒是一种黄热病毒,通过伊蚊传播,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组成,为正链RNA病毒。截至2016年8月10日,6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报告了2015年以来蚊媒导致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呈爆发趋势。该新闻热点信息与传染病联系密切,可作为传染病教学的教学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生物学的学习对接社会与生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老师补充生物科学新信息的,适当地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渗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的动力,形成对生物的持久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师生双边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教学,反过来也会刺激学生自觉地关心、收集与生物有关的信息,使学生双边交流趋于融洽,保证了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完成。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适应高考的要求。近几年,高考题多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物科学新信息是非常必要的,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科学信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适应高考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新科学信息层出不穷,有关生物科学不断有研究新进展,作为生物学教师,既需要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理论,也需要善于捕捉最新的生物学科的新科学信息,并尝试将新信息合理转化开发为生物学课程资源。

二、生物科学新信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1.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新信息的学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拿到课堂上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头脑风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新信息,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例如,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了有关青蒿素的相关知识,尤其和课本相关的一些知识。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2.结合练习题运用新信息。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以生物科学新信息为背景命题的,老师在评讲习题时,带领学生首先了解这些知识,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然后在讲解是注重培养学生在新信息中提炼重要信息、并转化为课本知识点的能力。

3.通过展示栏展示。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园内的展示栏,把新出现的生物科学新信息或热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4.结合科普讲座传播科学新信息。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识讲座,相对其他方式而言,讲座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较高层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学新信息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5.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适当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学习和研究,在课外完成生物科学新信息的学习。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交流汇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另外,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科学新信息的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只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把握渗透的度和量等原则,采取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就会使生物新科学信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国家栋梁,国家的明天需要他们来建设,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信息,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还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紧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2]姜宇,辛涛,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6,(6):30.

[3]周飞彪.例谈病毒的繁殖.生物学通报,2016,(5):9.

[4]王芹.善用新科学信息促进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2018,(1):33.

生物科学类范文8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与转变。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为了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化教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与授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及课内教材知识讲授的相互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与条件[1]。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实验类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课的拓展时间。在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各项教材内外的实验内容。例如,教材内各项预实验的实施,课后实验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课时间内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验证。2.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与生物学习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甜米酒的试验之后,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进行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实验,根据发酵原理在积极搜寻资料之后可以实验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建立家庭小实验室,拓展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生周末或假期中,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生物试验器械,在家庭组建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通过在家庭小实验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实验,既能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二)调查类型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调查类型的生物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生物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从确定生物调查主题到实施调查的人员组织都由参与学生自由安排分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生物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生物探究学习,在各种类型的生物调查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地区红绿色盲的概率情况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同时又在无形中影响了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制作类型

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实践制作类型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成果,参与成就感比较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树叶叶脉书签、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借助生物课外活动丰富生物教材知识内容

生物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科科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加深文化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例如,在各种动植物和食用菌的培养发育过程中就包含许多学生可以观察学习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及食用菌的生长、生活习惯及外在形态结构,从而加深对生物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科学调查、参观实践等课外活动,即可以丰富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热情。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指点,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项目,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相关生物知识内容的原理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点

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它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科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的养成。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方式。例如,在开展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和日常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科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生物生命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精神。通过课外活动,在学生的思想中萌发生命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课内教材知识内容与课外时间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学科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据有关教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接受吸收科学文化知识,很少通过实验活动及探讨实践活动来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改教育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环节必须加强生物课外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变研讨,在观察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方面,生物科学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通过日常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事生物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在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中生物科学能力是课外活动开始的必要条件。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科学严谨性,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种实验工具,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生物课外活动的操作技巧和专业程度,为学生生物学科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认真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调查、验证、记录、分析等环节,最后完成课题并总结形成报告,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课内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带动科学素养的养成[3]。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教材内部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视野,丰富生物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加深了课本文化知识的内化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提高生物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同时了带动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娜,付建红.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56-58.

[2]洪长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讨[J].读写算(教师版),2016(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