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综述

作者:陈仁寿 刘一鹤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世医流派和学术流派。在学术流派之中,江苏的中医外科颇有特色,出现了诸多著名外科医家及其外科文献,在我国中医学术特别是外科学术发展史上极有影响,奠定了江苏中医外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据初步统计,在数千部江苏中医古籍之中,外科专著有200多部,详细记载了中医外科的学术内容,其它非外科专著中,也有大量的中医外科知识,全面反映了中医外科的学术内涵,是研究江苏及全国中医外科发展的重要文献。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江苏中医外科学术内涵及发展各阶段有其不同特色,兹分述如下。

秦汉至隋唐时期

秦汉到隋唐时期可谓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外科专著不多,但一些医籍方书和本草文献中记述了大量的有关中医外科技术和药物,如著名的晋代方书《肘后备急方》由江苏医家葛洪所著,书中对外科疮疡及外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预后判断等均有全面论述,特别是在治疗上提倡以灸法为主,方药为辅,药物多为日常容易得之者。该书所载方剂之简,主要在于药物不需炮制加工和煎煮,直接外用,是中医外科特色所在[1]。《刘涓子鬼遗方》[2]是晋末医家刘涓子在江苏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专著《痈疽方》10卷(今本只存5卷,又称《神仙遗论》),后经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的外科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该书除了记载痈疽类疾病的发病及治疗外,还涉及了金疮、瘀血、外伤的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全书共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处方共34首。

南朝梁时陶弘景(456年-536年)系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对《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进行系统整理,并汇集魏晋间药学新识而撰《本草经集注》[3],共载药物730种,全面概述药性、功效和主治内容,其中不乏治疗外科疾病的药物。从该书中还可以看出,南北朝之前中药的应用以治疗外伤疾病如疮疡痈肿、跌仆损伤、蛇毒咬伤为主,甚至一些目前常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内服药,当时也作为外用药使用,治疗外伤疾病,如当归“主治咳逆上气……诸恶疮疡,金疮等病,皆可煮汁服用”。又载蒺藜子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小儿头疮,痈肿等多种外科疾患。唐代医家王焘(670年-755年)原籍陕西,曾官至江苏徐州司马,他考据众多唐前医籍,集成《外台秘要》40卷,卷23、24及25与外伤疾病有关,保存了唐以前大量已亡佚的外科文献,其中有许多属于江苏医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该书收录方剂9000余首,其中属于外治法的方剂就有1200余首,具体的药物外用方法有草药外敷、研末敷药、膏药、油膏及掺药等,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医外科理法方药之特色,表明了到唐代我国中医外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4]。从以上文献中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秦汉至隋唐时期江苏中医外科在治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在理论的认识上已全面而丰富,在技术方法上不仅简便而且多样化,为今后中医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宋元时期

尽管宋元时期不是江苏中医发展的鼎盛阶段,医药文献也相对较少,但也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宋代长洲(今苏州)颜直之(1172年-1222年)著有《疡医方论》和《外科会海》,惜两书均已亡佚,前者于《苏州府志》录有书名,后者著录于《幼幼新书•近世方书》。现存可见的外科专著有宋代东轩居士(生平欠详)的《卫济宝书》和元代齐德之(生平欠详)的《外科精义》。《卫济宝书》[5]卷上为痈疽论治,“五发”(癌、瘭、痼、疽)图说,试疮溃法,长肉、溃脓法、打针法、骑竹马灸、灸恶疮法等;卷下为正药指授散等40首外科方剂及乳痈、软疖的证治。该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对痈疡的辨别诊断、治疗及用药等分析论述。该书详述癌症尤其是乳癌的临床表现,是最早记载癌病中医文献,认为癌症为“痈疽五发之一”,属于外科疾病一种。该书重视痈疽的鉴别,将痈与疽从病因和症状表现上细致区分,并提出痈疽治疗的不同原则,即治痈则“成者祛之,盛者疾之,攻内后外,三日成功”,治疽则需“来者速泄阳会,败者急救其里”,用药多为清热、养阴、活血之品。

《外科精义》[6]从外科疾病的辨证与诊断到护理均予以全面阐述,特别是对化脓性疾病如何辨脓和判断预后的阐发尤为深刻,其中对附骨疽、缓疽、石疽等诊断鉴别与治疗处方进行了总结,对指导外科疾病的诊断与处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宋元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发展阶段,江苏中医外科发展更是如此,唐以前着重是方法上认识与应用,而宋元时期可谓是外科理论形成阶段,特别是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阐发与论述、理法方药及治疗手段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期

中医外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出现了诸多外科专著和外科学说。明代外科著作有陈实功《外科正宗》、王肯堂《证治准绳•疡科》、薛己《外科发挥》、窦梦麟《疡科经验全书》、陈文治《疡科选粹》、陈司成《梅疮秘录》等,清代外科著作有沙石安《疡科补苴》、高秉钧《外科心得集》、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其它一些医家如戴思恭、缪希雍、王泰林、叶天士等均有外科的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流传于世。明代戴思恭,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晚年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为吴门医派奠基人之一,著有《秘传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等书,认为痈疮之患要注意鉴别,防其恶变,治疗用药要因人而异,又着重强调疮疡痈疽病因均归于“火热之邪”,治疗主张滋阴降火,以去其根[7]。明代南通外科名家陈实功(1555年-1636年)所著《外科正宗》[8]是部“列症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专著,对后世影响颇大,全书4卷157论,载有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瘘、白癜风、烫伤、疥疮等141种外科疾病,书中对外科诸疾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论述很为详细,并提出内外并治及刀针与药物结合的方法,特别是内治上要注意顾护脾胃,调理气血,主张消、托、补;外治强调“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成为后世外科辨治之宗,也是“正宗派”之鼻祖[9]。

明代王肯堂(1549年-1613年)《证治准绳•疡科》[10]对外科疮痈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护理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大量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所载治疗疮疡单方,并按照疮疡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类。明代吴县薛己(1480年-1658年)是通晓各科而尤精外科的著名医家,外科方面除了《外科发挥》外,还著有《疠疮机要》、《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外科精义校注》共6种外科著作。薛己在外科的辨治上重视整体观,认为所有外科疾病均发于内,治疗主张以调整内部气血为主;在诊断上,注重四诊合参,尤关注望诊和切诊[11]。清代江苏丹徒新港医家沙石安(1812年-1887年)著有《疡科补苴》[12],书中对疮疡之属寒属热、属阴属阳、痛与不痛、坚硬与脓腐腥秽等机理及治疗方法有许多独到见解,在外用药上强调不同疾病阶段宜用轻重不同药物,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时时注意“顾阴”。书中强调及时使用针刀排脓祛腐,认为“内溃者,放脓宜早;外溃者,脱腐为先”,并要求手法“分寸有度”,“用之得当”,遇“乳岩、玉茎肿硬、血瘤、石疽、失荣、膝盖等疾”不宜用火针。#p#分页标题#e#

锡山(今江苏无锡)高秉钧(1755年-1827年)《外科心得集》[13]一部外科临证心得著作,书中对外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用药明显受到温病学术的影响,阐发外科学新思想和新特色,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提出了“毒入五脏”的主要证候及治疗方法,创中医外科“三陷变局”学说,提出“疡科四绝症”,治疗上博采众方,灵活多变,成为“心得派”掌门人。吴县王维德(1669年-1749年)《外科证治全生集》[14]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等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临证经验编纂而成,提出了外科病症可分阴阳两类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阴疽的辨证和治疗,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外科学的内容,为中医外科三大派别之一“全生派”的代表。江苏中医外科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趋成熟,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在治疗方法上由重视外科手术和手法的应用,到外科内治理论,认识上已相当全面,特别是三大流派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民国至今

民国时期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汇通逐渐兴起,尽管西医技术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是依然有外科名家在临床上发挥作用。民国时期外科代表人物马培之(1820年-1903年)为江苏武进名医,孟河医派四大家传人之一,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治疗外科,著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15],主张治疡必先究内科,注重审证求因,治外科疾病重视调补气血阴阳,认为刀针要应时而用。江阴名医曹颖甫(1868年-1937年)善用经方治外科疾病,如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肠痈而获神效[16]。浙江嘉兴张山雷(1872年-1934年)曾师从江苏著名医家余听鸿,著有外科著作《疡科纲要》[17],该书立论简明,辨证用药都有特色,对外科理论进行系统总结,载方40多种,以膏方和丹药等外用药为主来治疗疮疡性疾病。民国时期中医外科总的学术思想是遵《黄帝内经》“治病求本”之法,断外科病变之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西医外科技术的不断引起,一些中医外科方法逐渐被忽略,但一些有效外用药物在部分医院依然在使用,如陈实功故乡南通市中医院的季德胜蛇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目前祛腐生肌膏在治疗阴疽和烫伤等疾病方面仍然在该院使用;江苏省中医院的“伤1”和“伤2”外用膏在治疗关节疼痛和跌打损伤方面颇有赞誉。

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研制并生产的南星止痛膏是治疗痹证和跌打损伤的临床常用外用膏药。现代江苏中医外科代表人物当数许履和(1913年-1990年,祖籍江苏江阴,供职于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院),主要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擅长外科大症、危症及各种奇难杂病的诊治,生前著有《简明中医外科学》、《简明中医内科学》、《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等书,在全国颇有影响[18]。江苏中医外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值得研究与挖掘,通过对江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外科优势与特色以及在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