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医治失眠的疗效探索

针刺医治失眠的疗效探索

由于失眠的原因多,临床分多种证型[3],本研究通过应用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的失眠患者56例。其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19~63岁;病程1~3个月8例,4~6个月23例,7~12个月20例,1年以上5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及辨证标准(1)《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4]的失眠诊断标准:①以睡眠障碍为最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②睡眠障碍每周发生次数不少于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患者显著的苦恼,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属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2)根据《针刺临床辨证论治》[5],失眠-阴虚火旺证中医辨证标准:心烦不寐或入寐多梦易醒,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不安,舌红或舌尖红,少苔或薄白苔,脉数或脉细数,或有梦遗、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19~65岁;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对镇静催眠药依赖者,以及2周内使用过治疗药物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及肿瘤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依从性差或重要资料不全者不纳入研究。

治疗方法

取穴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则。针刺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均为双侧)。耳穴取穴: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操作方法(1)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局部,选用粗0.28mm、长1.0寸及1.5寸毫针,各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对照组平补平泻,观察组根据穴位特性施以补泻,百会平补平泻,内关、神门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隔天治疗1次。(2)耳穴操作:选取酒精消毒后的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酒精常规消毒耳廓,贴敷于上述耳穴,每穴按揉1min,力度以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并嘱患者按压3次/d,平补平泻(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与针刺同步隔天更换1次。1个月(15次治疗)后由非经治医生专人负责调查并统计治疗结果。判定标准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疗效判断标准:(1)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2)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3)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4)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标准显效为痊愈+显效,总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参照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选取7个方面指标中除“安眠药物”(本研究参与者均不使用安眠药物,PSQI此项治疗前后均计为0分)的其他6项,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由非经治医生负责询问睡眠情况并统计数据。每项按0、1、2、3计分,各项分相加总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以统计所得总分来评估睡眠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标准有效率及标准显效率比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SQI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效率下降,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一类病症,属中医“不寐”、“失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其基本病机是阴阳失和。历代医家关于失眠多有阐述:先秦时期《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明代医家陶节庵《伤寒六书》言:“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清代医家林佩琴《类证治裁?多寐》述:“不寐者,阴虚阳盛之物”。可见,阴阳失和与失眠的关系密切。这也是本研究选取阴虚火旺证为对象的理论依据。故失眠的治疗重在调和阴阳。本研究针刺所选穴位中,百会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可贯达全身,通达阴阳脉络,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具有滋阴益肾、清热宁心之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之交会穴,脾经上注于心,肾经上络心中,有健脾养心、滋肾宁心、条达肝气、通和血脉的功效。阴虚火旺型失眠者,肾阴虚而心火旺,本研究设计之初通过总结前人治疗失眠相关文献并结合邵瑛教授多年临床治疗失眠经验,确定选取以上腧穴,观察组中神门、内关用泻法以祛心火,太溪、三阴交用补法滋肾阴,上济心火以宁心安神。诸穴合用可滋肾阴、降心火,调和阴阳以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并设置对照组,以统计分析疗效。耳穴取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则有泻火滋阴、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作用。针刺与耳穴合用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本研究观察组正是将针灸补泻手法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针对穴位的特性,补阴泻阳;对照组则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观察统计比较两组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耳穴治疗是门诊治疗(单次治疗、时间不长)配合耳穴自我按压(方便、可多次进行)的两者结合,是一种廉、简、便、效的治疗方法,也较好地改善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的状况。同时研究结果启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在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确定治法后,可充分结合穴位的特性,施以补泻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宇清 邵瑛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