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智力要素在人才培育的作用

重视非智力要素在人才培育的作用

作者:聂鹰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国际竞争决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纠正应试教育只突出智力因素培养的片面作法,因为高智商不等于成才。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医学教育,只有注重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特殊作用,才能加速和促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1非智力因素的出现及概念形成

西方心理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是从其对智力测验成绩的影响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通过一系列的测试与实验,发现在大量的智力测验中有很多相关变量被忽视,这些相关变量即被试者对作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企图成功的愿望等,对测试成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935年,他首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人对非智力因素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实验研究,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通常而言,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可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就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来说,主要有创新意识与成就动机,坚强意志与耐挫能力,浓厚的兴趣与稳定的情绪,合群性格与团体协作精神等。

2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2•1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开发和导向作用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但由于中国高中后各级教育的供给规模过小,导致优质基础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只有少数能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尽管自1998年开始高校实行了部分扩招。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可以说智力较高,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却没有得到同等发展。传统的智力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智力应用的范围和效果。为了突破这个局限,国外心理学家提出了“多元智力说”、“情绪智力”等,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综合力”的概念,认为“综合智力”包含传统智力的认知因素,还包含动机因素、情绪性因素以及个性因素。“综合智力”并不是各个因素简单的相加,某一因素并不对应某一领域的更大成功。“综合智力”的各个因素相互结合构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工作任务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综合智力模式的个体。综合智力的认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动机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却和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系更密切。无论是多元智力说,情绪智力说,抑或综合智力说,其核心观点趋同,即第一,传统的智力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第二,传统的智力因素受遗传影响大,其开发是有限的;第三,传统智力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意志、情绪、个性因素等对个体的成功作用更大,且可塑性强。通过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发挥,可以充分开发智力,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制约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它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使学习活动有明确方向和推动力,取得最后成功,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成才的激励保健作用

创新是指顺着原有知识的思路,往前推进一步,或者是对原有的错误知识进行修正;另外就是开辟相对新的知识领域。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创新,都不是对前人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对前人或同时代其他人所创知识成果的学习、借鉴基础上的超越。所以创新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优良的个性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参与到创新活动中,使创造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并有效地、顽强地坚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例如创造需要和创造动机使创造活动获得内驱力;创造的兴趣和理想使人明确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创造的热情使人废寝忘食地去钻研;坚强的意志使人顽强地克服创造过程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工作和学习;积极的情绪情感直接推动创造的进程。

3医学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指运用创新理论,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3•1创新意识的培养

应该说创新意识是一种怀疑、不安于现状、好奇心、发散式的思维等的综合。遇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进行反复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潜能发挥的弊端,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式上,划一呆板,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严重妨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一是只重学生思想、知识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评价;三是考试中只重视笔试,知识再现的题目多,运用学科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题目少,而口试、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考试形式很少利用,导致学生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简单再现,知识的创新能力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出现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导致了卫生服务和卫生需求模式的改变,因而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医学人才。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注重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创造的冲动,并进而自觉地进行一些创造的尝试,培养出适应时展的新型创新型医学人才。

3•2创新意志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是在生活中不断培养的,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学生意志水平已出现较高的水平,他们品学兼优,脱颖而出,受到社会的欢迎。但是有些大学生同样天资聪慧,却因毅力不足阻碍了他们才能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因而不失时机地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目标教育。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要有所成就,首先要立志。一旦确立了奋斗方向,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懈地努力。目标越明确,理想越高尚,决心越大,意志就表现得越坚强。其次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话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进行挫折教育,一是告诉学生挫折广泛存在于生活当中,说明在人生求索和拼搏的过程中,客观上会遇到并非主观能回避重要关隘的阻挡。所以遇到挫折,首先是勇敢地面对它,二是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对人生的影响。面对挫折,强者不认为这是不幸和灾难,在做事时他们从不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他们真正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毋”的道理。所以虽然受挫,然而他们心理上并没觉得失败,事实上也没有真正失败。三是磨砺意志,增强耐挫能力。强者与弱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刚毅,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我锻炼和培养变得刚毅起来。坚强的意志和耐挫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磨砺。学校应为大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特别是科技创造实践机会与场所,比如鼓励学生科研立项,让他们在科技创造活动中去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领略创新之后所特有的人生喜悦。#p#分页标题#e#

3•3创新兴趣与良好情绪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做事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兴趣产生于创新活动本身的价值与创新主体的内在需要、成就欲望的完美结合,也与创新活动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应该从他们入学之日起就要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跨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殿堂,是创新人才的摇篮,以此来调整高考后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松散心态。其次,在创新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比如别出心裁地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解决一道题,创作出一件小作品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疑、解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项目难度要适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查问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完成。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够很好地激发新的创新兴趣与动机,且保持良好的情绪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使大学生更乐于投入行动中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宽容、豁达、亲切、平和,学习中思路开阔,注意力集中,使自身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成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特征。我们知道情绪是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个体对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变化难以控制,故其对个体生活极具影响作用。为此,要使大学生乐于投入创造活动并取得理想的结果,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自信、热情乐观的情绪状态。自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在充实和完善自我与人生。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价值,因而凡事尽力争取,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自信心建立在健康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的生活目标之上。热情乐观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只要平时坚持让自己热情乐观地对待生活,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实验证明,人在乐观状态下,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角也更细微。精神医学也证明:在乐观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可见,热情乐观的情绪状态与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密切相关。

3•4合群性格与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每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知识的创新没有团体的协作,单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普遍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个性鲜明,合群性差,团体协作精神不够。这非常不利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大学生人际适应与人际交往的教育与训练。小到一个寝室、一个班,大到一个系,甚至全校都应多开展集体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多布置一些只有通过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或实验。另外,鼓励大学生集体科研立项,分工与协作相结合,既调动每个人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合群性格与团体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