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革新需处理好的关系

医学革新需处理好的关系

作者:吴建国 卢建华 祁惠兰 姚一兵 黄辉 潘睿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对医学科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科研工作的目标之一。对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虽然暂时还不能下一个完整确切的定义,但作为创新主体,必须掌握医学创新的基本要素,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促使自己站到学科前沿,提出有关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满足社会对健康长寿需求的新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办法,这些都是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

一、医学创新的基本要素

1.创新需要

当创新意识在每一个医学人才的头脑里不断被强化的时候,其强烈的冲动就是产生创新需要或者叫成就需要。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和意愿的反映,是驱使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动机被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创新欲望,产生创新意识。创新需要作为医学创新的基本原因,是医学创新之源。创新需要作为医学创新之源,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原因,更是来自于社会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需要是人类进行医学创新的主动力,社会越发展,对医学的需要就越大,对医学创新的要求就越高。医学创新就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前所未有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活动。

2•创新思维

能够有效地驾驭并且灵活运用和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每一位医学人才的最大愿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在医学创新中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医学创新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主体———医学人才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动主要受创新思维的支配。医学创新活动首先在于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主体,根据现代医学文明已有的条件,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广泛利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高度综合和集成,从而找到学科交叉的融合点、新学科的生长点和新理论的立足点[1]。创新思维是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根据创新理论和规律,综合和集成已有知识信息,提出新问题,做出新发现所采取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它因人、因地、因事而产生,有个性也有共性。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事半功倍,顺利实现创新目标。

3•创新教育

有志于从事医学科学工作的人,并不是简单地只想谋个理想职业,而是想成为创新人才的,只是“难窥门道”。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启迪和环境的熏陶,通过智力潜能的挖掘、培养逐步形成。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往往愈是刻意培养,愈是“欲速则不达”。对医学人才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思维科学原理、教育学原理,综合培养和训练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随着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要求建立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有适合创新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有适合创新教育的教材,具备创新教育能力的师资,更要有创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必须让培养的医学人才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转向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的掌握;在探索新的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同时,鼓励追求新的医学发现;在继承医学遗产的同时,加速新的医学知识的产生和积累、传播和使用,不断为人类医学文明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4•创新对象

医学创新的对象是创新主体直接面对的新的事实和结果,属于创新中的客体范畴。这些事实和结果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事实,是人体中新发现的或被改变的生命现象;作为结果,是标志有无创新和创新程度的客观事实。它们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因为人体生命现象与自然、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紧密结合,变数极大,未被认知和难以认知的领域也最多。就像同一种药可以治不同的病,同一种病可以用不同的药治;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可以是单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多因素引起的;同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各人的遗传因素和心理、性格不同,产生的影响就不一样,造成的后果也自然相异。所以,同一创新主体即使将同一创新意图作用于相同的创新对象,产生的创新结果在程度、形式、作用上也会有所区别。但凡创新,总要以是否出成果为标志,没有成果的创新,不应称其为创新。而且,最终创新成果的确认,要经得起实践的不断检验。

5•创新环境

医学创新的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或制约创新主体和创新客体的外部条件与氛围。一般地说,条件为“硬环境”,氛围为“软环境”。目前我国医学创新环境确实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疾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医药卫生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可供医学创新的财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医药科技资源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都是制约医学创新的“硬环境”。与这些“硬环境”相联系,“软环境”也受到很大影响。医学科研队伍不稳定,力量分散,实力雄厚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医学科研基地或技术平台太少,难以在医学科学前沿和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开展大规模、综合性和长远性的研究项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入WTO后的竞争,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凸显,SARS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们对创新的环境必须辩证分析和对待。环境好当然有利于创新,但在好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的人未必都能创新,相反,在逆境中成功的却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医学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积极争取社会投入,并尽可能多地创造成果。

二、医学创新中需要认真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医学创新是一个涉及全民族、全人类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提高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需要医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需要医学人才认真处理好创新与跟踪的关系、创新与失败的关系,创新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真正做到遵循医学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并为医学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1•创新与跟踪的关系

要反对盲目跟踪和一味追求所谓完全创新这两种错误倾向。当代医学生命科学在飞速发展,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在医学科学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实现创新,只能在部分项目上居于前列。企图完全创新、全面赶超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利用“后发优势”在科技发展上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发展战略是最优选择[2]。即确定有限目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有较好基础、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学科领域,力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创新相联系的是跟踪,即跟踪别人科技创新的动向。跟踪常常是创新的先导,跟踪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特别是在关键的高新技术方面,往往需要从跟踪起步。但是,绝对不能盲目跟踪,一味靠技术引进,被别人牵着走。在目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保密和封锁日益加强的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最先进最关键的创新成果拱手转让给别人。因此,既要跟踪,又要有一批科研人员去从事前沿领域中最关键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在国际上有重大发现的时候,我们也有基础和条件能够较快地赶上。#p#分页标题#e#

2.创新与失败的关系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医学创新工作尤其如此。医学创新不是一般的简单重复劳动,而是探索生命规律的创造性劳动,其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失败的可能性比其它科学研究要大得多。因为无论医学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都不可能把人这种生命体精确地约化成为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的客体,即使从目前最小的生命单位———生物大分子出发,无论怎样推导,也演绎不出一个健康的、完备的、无任何疾病发生的生命系统来。另外,生命还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它通过自催化、超循环的方式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生命体内部处处存在随机涨落,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所以说,医学研究中有一般原理,无固定公式,面临每一个体,都要求我们根据一般原理进一步作识别和思考。何况医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雷区,更多的时候不能直接利用和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随意向其施加各种受试因素,更不能在需要时就可以拿来剖而视之,甚至完全解体或粉碎。所以医学创新的过程充满着更多的未知、曲折和失败,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经历失败,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和启示直到成功的过程。在医学史上,一些重大创新几乎都经过多次失败才取得成功,即使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学家,也是如此。因此,医学人才必须有担当风险、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技创新中出现的失败[3]。

3•创新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医学创新的经济效益是指创新活动中科研劳动的占用量、消耗量同科研成果的比较,可以用货币计量单位表示的经济指标加以表述。医学创新的社会效益则一般难以用具体的经济指标来表述,但它客观存在。从根本上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医学知识创新是社会公益事业。公益,顾名思义其效益是对全社会以至于全人类而言的,是指医学知识的创新能够满足保护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需要,其衡量标准包括:减轻病痛;促进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恢复和增强工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医学创新的成果大多数虽然能进入市场,但不能像商品获得利润那样谋取效益;即使部分物化成果可直接转化为商品,如药品、医疗器械等,其效益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归医学创新部门自身所有。所以,医学创新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既可以又难以用具体的货币经济指标来表达。医学创新的效益还有一种表述是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这种表述比较适合医学创新的特点。直接效益是指通过研究推广医疗保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药品、新器械,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获得的经济收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节省成本,以及节省劳动力的医疗保健费,这种效益也比较容易计算。

间接效益是指劳动者健康素质的改善及社会其它行业从中获得的效益。如某些创新成果,对医学事业或某个局部来说,可能不会受益,甚至还要投入资金和人力,但从社会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其经济效益则是巨大的。如生物胶水研制成功以后,目前已经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和病人住院、康复时间;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不仅注射疫苗者自己不患肝炎,而且不会成为传染源,有效控制住乙肝的蔓延,其外延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但对研究人员来说,只能是间接效益。无形效益是指减轻病痛,心理得以调节或平衡,体现社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安定,生产秩序稳定等等。

医学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生命的本质、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虽然直接效益难以显现,但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其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的前景都是难以估量的。总之,医学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境界,勇于探索、披荆斩棘、辛勤耕耘是医学创新的先决条件;知识丰富又是医学创新的重要条件。医学创新是开辟新的道路去发现新的事物与规律,需要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也需要创新主体的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不断提高医学知识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减少各自创新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在医学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动力学过程中,促使自己的劳动保值、增值,从而在21世纪这一生命科学发展的新世纪中不断巩固自己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好地为发展我国现代化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