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综合素质培育途径

护生综合素质培育途径

 

护士是护理工作的主体,护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护士良好的素质可以营造舒适、愉快的气氛,博得患者对护士的信赖,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护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体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   1影响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因素护生的学习按学习场所可分为在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护生的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与其自身和教师的教学因素有关[2]。   1.1护生自身的因素   1.1.1理论基础不扎实   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压力,平时不看书,不复习,经常考前突击,使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学习方法不灵活,有些护生不热爱护理专业,学习没有积极性[3]。   1.1.2理论与实践脱节   护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项操作缺乏感性认识。多数护生不能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切实的服务[3]。   1.1.3护生的自我要求低   护生在实习中态度放松、思想懒散,每项操作大多是机械地执行,患者及其家属有时甚至拒绝护生的服务。护生的护理知识不完整,对急危重症的抢救护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此时护理工作往往由带教教师完成。这些情况打击了护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主观上不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也谈不上用理论去指导每一项操作[3],因此降低了护生的业务素质。   1.1.4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护生中有部分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他们极少独自面对挫折。很多护生意志不够坚强,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4]。在临床实习中多重角色的冲突,与患者沟通的障碍等均给护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这些因素得不到适当的疏导会直接影响护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1.2教师的因素   1.2.1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   学校的专职教师一般在护理学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往往脱离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不足[5]。   1.2.2教师待遇不高   有才学和抱负的教师没有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待遇低而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高等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1.2.3临床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繁重的任务造成带教教师有时忽略临床带教工作;带教教师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的好坏等也影响了护生理论与技能的掌握[3]。   1.3教学因素   1.3.1传统生物医学教学模式   这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逻辑性不强。   1.3.2教学思想   给予式、灌输式教学,使护生被动地记忆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形成应对式学习。   2提高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2.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护生的科技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是职业活动的基石。为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牢记伦理规范,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项目任务教学法,让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在实践中加深对护理伦理的理解,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巩固、强化了专业技能。科技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其思维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其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2.3搭建宽阔的教学平台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空间,将所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学生通过教师空间可以浏览相关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师生之间还可以在空间内进行专业探讨、答疑解疑,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课外沟通,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4在临床带教中融入整体护理理念   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调整课程结构,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合理安排临床实习,建立临床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带教质量。传统的带教模式强调教师的责任,强调“带”及“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不利于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采用PBL模式,强化了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掌握了有效评估、沟通、指导的方法,提高了其整体素质,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护生,使护生能够从照搬书本上的某个病种的标准护理计划的模式中走出来,能够根据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运用整体护理观念进行临床教学,使护生认识到整体护理的观念及其核心内容,运用哲理教学使护生理解人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体,言行规范是落实哲理的具体表现。